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比较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精)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288260
  • 作      者:
    编者: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责编:李俊峰//徐小玲//孟庆晓//贺志红//朱晓霞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编写。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对本市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市委的指示、决定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波及范围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不仅有效遏制了病毒的传播,还主动扛起了大国的责任,为全球战“疫”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鲜活素材,继第1季疫情防控公开课——《在经历中学习》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后,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结合当前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精心打造了第二季疫情防控公开课——《在比较中学习》。本季公开课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李永乐、清华大学梅赐琪、北京大学阎天、中国政法大学霍政欣、中国人民大学周家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刘壮等首都地区教学名师和先进典型先后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科学到法治,以中外比较视角,深入解读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在比较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的出版,对于广大学生学思践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细菌
(一)列文虎克――从看门人到皇家学会会员
要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我们首先要介绍17世纪的一位荷兰人――列文虎克。
安东尼?范?列文虎克,1632年生于荷兰,幼年时,他的家庭不是很富裕,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匹店当学徒。后来,列文虎克开了一家布匹店,但生意一直也不太理想,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找了一份新工作:在市政厅从事事务工作。
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学会了磨制玻璃镜片,用于矫正近视,或者用来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尤其是显微镜,它是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工具,通过显微镜,人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新奇东西。
列文虎克也想要一台显微镜,但是他微薄的工资不足以负担昂贵的显微镜。不过市政厅的工作并不忙碌,有较充裕的时间。于是,他开始自己动手磨制镜片,制作显微镜。他一生中磨制了500多个镜片,制作了400多个显微镜。
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结构并不复杂,主要就是一个金属支架加上一个玻璃镜片。把观察的样品扎在镜头前面的针上,眼睛在镜头后面观察,通过调整旋钮调节样品的远近,就可以看清物体了。
列文虎克的显微镜虽然结构简单,但是放大本领却不一般,放大率可达300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显微镜。自从有了显微镜,列文虎克的生活就一点也不无聊了,他用显微镜去观察所有他能找到的东西。比如,列文虎克找到了一个从不刷牙的老人,取了他的一块牙垢观察,结果发现牙垢里有许许多多动来动去的东西,列文虎克给它起名为“小动物”,这实际上就是牙垢中的微生物――细菌。
列文虎克的发现震惊了当时的社会名流,许多人纷纷向列文虎克求购显微镜,这其中甚至包括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不过,列文虎克对自己的显微镜制作过程守口如瓶,也不愿意轻易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幸好,列文虎克有一个好朋友格拉夫,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列文虎克将自己的发现写信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他告诉虎克,这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大家一起去验证你的结果,科学才能发展,而不是为了偷你的显微镜技术。终于,虎克被格拉夫说动了,他将自己的发现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在一封信中,他写道:
“……在一粒沙子中,有一百万个‘小动物’,而在一滴水中,有270万个‘小动物’……”
这一简单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微生物的描述。但是英国皇家学会接到这些信件,也无法判断其是真是假,因为虎克拒绝公开他的显微镜制作方法。英国皇家学会委托一批科学家对虎克的结果进行验证,其中包括以心灵手巧著称的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胡克等人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认定虎克的发现是真实准确的。于是,决定授予虎克――这个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连英语都不会说的荷兰看门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称号。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壤以及各种生物体内都布满了细菌,即便在喜马拉雅山上和马里亚纳海沟底部也能找到细菌的踪影,细菌无处不在。地球上细菌的总数大约有51 030个,比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的细胞总和还要多。在1kg的土壤中,大约有4 000万个细菌;在1ml的水中,也会有100万个细菌。
(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自然界的细菌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却会引起严重的疾病,甚至致人死亡。那么,数量庞大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人们认为细菌是无中生有的。比如把肉汤放置一段时间,肉汤就会变浑浊,里面布满了细菌,所以细菌是从肉汤中产生的。不过这种说法在1864年被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的实验推翻了。
巴斯德把一些肉汤装进瓶子里,并把玻璃瓶的瓶口弄得非常弯曲,像鹅的脖子一样,起名鹅颈瓶。然后让装有肉汤的鹅颈瓶在火上加热,杀灭肉汤中的细菌。随后,巴斯德把肉汤静置在房间中,放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一年后,当巴斯德再次观察瓶子时,瓶子中的肉汤依然清澈透明,这就表示肉汤并没有产生细菌。
巴斯德解释说:这是因为弯曲的瓶口阻碍了空气的流动。空气中的细菌飘到瓶口之后,无法上升进入肉汤之中。既然空气中的细菌进不去,就没办法在肉汤中繁殖,所以肉汤依然是清澈透明的。
作为对比,巴斯德将瓶口的鹅颈去掉,重新做了这个实验,仅仅过了一天,汤就变得浑浊了。这说明空气中的细菌落入了肉汤,并在肉汤里大量繁殖。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一下子让他名扬天下,人类终于承认了细菌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必须有菌源,才会有大量的细菌繁殖。而菌源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的各个角落里。这个瓶子至今仍然摆放在法国的巴斯德博物馆里。
当然,作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贡献可不仅限于此。他发明了狂犬病疫苗和炭疽疫苗,还发明了巴氏杀菌法――一种能够杀死大部分病菌却不会破坏营养成分的方法,现在广泛用于为牛奶、啤酒等饮品灭菌。
(三)细菌的作用
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非同小可,比如有一种细菌叫腐生细菌,它们从已经死亡的动植物尸体中获取有机物的细菌。这一类细菌能够把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同时获得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动植物每天都在死去,它们的尸体都是由腐生细菌处理,再让无机物重新进入生物循环。我们一般把植物叫作生产者――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把动物叫作消费者――摄取有机物,把细菌叫作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世界将遍地都是动植物的尸体。
还有一些细菌叫共生细菌,它们与动植物相互依存,动植物为细菌提供养分,细菌也同时帮动植物的忙。例如,根瘤菌通常与豆科植物共生,它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为植物提供所需要的养料。
再比如,人体内有许许多多的共生细菌,这些细菌彼此制衡,共同为人类的生活服务,大部分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例如,大肠杆菌生活在肠道内,可以为人类制造维生素。如果人体缺乏某种细菌,或者某种细菌太多了,就会造成菌群紊乱,人就会生病。
我们曾经认为人体是一台精密的机器,由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免疫等系统组成,体内有各种各样的酶调节身体的平衡。然而,最近科学家们才发现,人体更像一个生态系统,是无数细菌的家园。
(四)细菌的繁殖
既然细菌这么有用,我们为什么还要防菌杀菌呢?
这是因为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而且总有一些细菌对人体是有害的。科学家们发现,细菌的繁殖方法叫分裂生殖,即1个变2个,2个变4个,4个变8个……
在营养充足、温度合适的情况下,细菌的分裂周期大约为20~30分钟。每天有24小时,一只细菌理论上可以分裂48次以上,变为248=3×1014个,大量的细菌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肉眼可见的菌落。
所以,如果我们早上洗手,洗掉了99%的细菌,到了晚上细菌又会布满我们的手;如果我们早上刷牙,刷掉了99%的细菌,到了晚上牙齿上又会布满细菌。正是因为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所以我们才需要经常洗手、经常刷牙。
有些细菌具有独特的生存本领:当环境不合适时,它的细胞壁会变厚,细胞整体变小,变成芽孢。芽孢是一种休眠状态的细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抵御极寒、高温、辐射等环境,等到环境合适时,芽孢又可以变回细菌,进行繁殖活动。 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月球探测器勘测者3号在1967年被发射到月球上,1969年被阿波罗12号带回地球。研究人员发现,在探测车的摄像机上,依然可以培养出细菌。这说明有一些细菌在月球那种昼夜温差极大、真空、强辐射的环境下,顽强生存了两年半。这让许多人相信,地球上的生命也许是由从其他星球带来的细菌产生的,同时也提醒人类在登陆其他星球时要采取更严格的无菌计划,以避免污染其他星球的生物。
展开
目录
002 李永乐  人类与传染病的前世今生
030梅赐琪 比较公共管理视角的疫情防控
046阎 天 疫情防控中的法治文化
070霍政欣 疫情防控的法治观察——比较与国际的视野
090董 城 在新闻中读懂中国
124陈培永 在全球战“疫”中看自由、人权与民主的
中西方理解差异
144刘 壮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历练和提高
162周家彬 在古今比较中彰显当代青年的时代担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