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1章 青藏高原大气动力学基础
1.1 坐标系和基本方程组
1.2 尺度分析和方程组简化
1.3 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
1.4 流体力学模型实验与大气数值模拟试验
第2章 高原气候与气候变化特征
2.1 平均环流和高原季风
2.2 平均气压场、温度场和湿度场
2.3 平均辐射分布
2.4 大气边界层与地-气系统物理过程
2.5 对流活动、云和降水
2.6 高原气候变化
第3章 高原天气系统
3.1 高原低涡
3.2 西南低涡
3.3 高原切变线
3.4 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
3.5 南亚高压(青藏高压)
第4章 高原动力作用
4.1 绕流、爬流和阻挡作用
4.2 大地形的动力作用
4.3 高原高度的影响
4.4 高原坡度的影响
4.5 大地形和加热作用的相对重要性
4.6 西南低涡的倾斜涡度发展机制
4.7 Taylor柱与西南低涡的形成
4.8 地形对西南低涡的影响
第5章 高原热力作用
5.1 地面感热
5.2 地面蒸发潜热
5.3 辐射加热
5.4 热量平衡和地面热源
5.5 大气热源
5.6 高原西部低涡的超干绝热生成机制
5.7 西南低涡初期发展的超干绝热机制
5.8 地面感热和凝结潜热对高原低涡的作用
5.9 高原地面热源与高原低涡的关系
5.10 高原大气热源与高原低涡
5.11 热力强迫对局地环流的扰动作用
第6章 高原大气适应理论
6.1 地转适应
6.2 热成风适应
6.3 地形适应
6.4 西南低涡的热成风适应理论
第7章 高原大气波动理论
7.1 大地形背风波
7.2 大气非线性波动的概念
7.3 地形作用下的线性和非线性Rossby波
7.4 高原低涡、切变线的波动理论
7.5 热力强迫对低涡非线性波解的影响
7.6 波流相互作用
第8章 高原上的热带气旋类低涡
8.1 物理模型及分析方法
8.2 非绝热加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
8.3 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高原低涡的作用
8.4 热源强迫的边界层内高原低涡
8.5 TCLV型高原低涡结构的动力学研究
8.6 TCLV型高原低涡的数值模拟
第9章 高原大气低频振荡
9.1 高原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
9.2 高原地面热源的低频特征
9.3 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与大气10~30 d振荡
9.4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
9.5 强弱MJO调制高原低涡生成的机制
第10章 高原大气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10.1 研究的科学意义
10.2 研究历史回顾
10.3 高原气象学与山地气象学
10.4 问题与展望
符号
缩略词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