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一德育目标偏颇和德育实效性较弱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德育的传统。但是,我国当代高校德育现状却不容乐观。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类德育文件以及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中涉及高校德育现状和发展对策时都会贯穿“改进”和“加强”两个词语。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教育发展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对教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要求。其中,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提法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明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明确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①这对于指导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高校德育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德育目标偏颇和德育实效性较弱。以下从两方面对此加以论述。
首先,高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我国德育传统中一直秉承着“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观,德育的个体价值往往被忽视。“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导向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某种程度上就会造成德育走入误区,造成“无人德育”的现象。高校德育课堂和实践中一味机械地灌输道德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限定的道德规范,易使他们变为德育养成的“模具”,造成学生个性的趋同与丧失。德育目标高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缺乏对学生日常生活道德的关注与养成,造成学生对其产生距离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被定位于服务层面。改革开放以前主要为政治服务,之后又增添了为经济服务的属性与功能,这样高校德育的价值就取决于它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在被动迎合政治或经济需要的时候,是不会有谁去关心它的文化主体的权利的。①高校德育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一种内含文化生命、体现文化价值、承担文化使命的文化实体。因此,高校德育应改变“社会本位”的德育教育目的观,着力于打造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并重的人性化教育目的观。对于受教育者个人而言,最成功的德育应当是在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过程中,使得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与西方大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关键在于打造“德育和学术共同体”。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