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健康教育》: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最常见者为慢性缺氧、缺血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阻塞性肺气肿性心脏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甚至发展为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
一、评估
(1)-般评估:神志,生命体征,饮食、睡眠情况,大小便及皮肤等。
(2)专科评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情况,评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了解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环境: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适宜温度为18~22℃,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病室内避免放置鲜花,禁用蚊香、花露水等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
(2)休息和体位:心功能代偿期可适当活动,失代偿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则宜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设置床边桌,以便患者伏桌休息,以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
(3)饮食护理:少食多餐,以软食为主,减少用餐时的疲劳。多进食高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菠菜、蘑菇、木耳、萝卜、香蕉、苹果、橘子等,避免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白糖、红糖、蜂蜜、甘蔗、大米、面粉、红薯、大枣、甜菜,以及含糖量高的水果等。若患者出现腹水或水肿、尿量少,则应限制钠水摄入。
(4)基础护理:加强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清醒患者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若发生感染可用2%的碳酸氢钠漱口。昏迷患者按常规做口腔护理。
(5)氧疗护理: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流量每分钟1~2L,浓度25%~29%。
对肺心病患者给予低流量吸氧的原因:高碳酸血症的肺心病患者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改变的反应性差,其呼吸主要靠低氧血症对化学感受器的驱动作用,若吸入高浓度氧,氧分压迅速上升,则会减轻或消除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通气必然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反而加重。
(6)有效祛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应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对于痰液黏稠者,亦可给予超声雾化吸人,雾化液中加入抗生素、祛痰药和解痉平喘药,每日2次或3次;对于意识不清或无力咳痰患者,可给予电动吸痰,必要时可给予拍背或用振荡排痰仪促进排痰。
2.病情观察
(1)观察神志,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节律、频率、深浅,有无发绀、水肿,以及尿量等的变化。
(2)观察患者的痰液的量、颜色、性状。
(3)定期监测血气分析的变化。动脉血气分析的正常值:氧分压80~100mmHg,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
3.用药护理
(1)避免使用镇静药、麻醉药、催眠药,以免抑制呼吸功能和咳嗽反射。
(2)使用利尿药应以缓慢、小剂量、间歇用药为原则。
(3)使用血管扩张药时,注意观察心率及血压情况。
(4)观察呼吸兴奋药的不良反应,如皮肤潮红、出汗、血压心悸等,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并通知医生。
4.加强锻炼
锻炼方式有呼吸肌锻炼、全身锻炼(进行呼吸操和有氧活动)、耐寒锻炼(用冷水洗脸、洗鼻)。呼吸肌的锻炼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
(1)缩唇呼吸的训练方法: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口唇做吹口哨状缓慢呼气4~6s,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cm处的白纸为度,缩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
(2)腹式呼吸的训练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全身放松,闭嘴吸气至不能再吸,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凹。呼吸时可让患者两手置于肋弓下,要求呼气时须明显感觉肋弓下沉变小,吸气时则要感觉肋弓向外扩展。有时需要用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促进腹肌收缩,使气呼尽。
5.心理护理
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渴求等各种心理反应。护士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进行心理沟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三、健康教育
(1)戒烟、戒酒。
(2)加强饮食营养,以保证机体康复的需要。指导患者进行耐寒锻炼,根据病情开展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冬季注意保暖,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防止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4)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的方法,当痰多时应尽量咳出,或采取体位引流等协助痰液排出。
(5)指导患者掌握呼吸锻炼的方法,如噘嘴呼吸、腹式呼吸。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