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对象
0.2.1 体貌系统
0.2.2 体和时的区别
0.3 普什图语体貌问题既往研究
0.3.1 阿富汗、巴基斯坦相关研究
0.3.2 欧关相关研究
0.3.3 中国相关研究
0.3.4 简评
0.4 研究目的、意义、方法
0.4.1 研究目的
0.4.2 研究意义
0.4.3 研究方法
0.5 结构和语料来源
0.5.1 结构
0.5.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理论基础
1.1 Betmd Comrie的经典体理论
1.1.1 基本观点
1.1.2 关于英语完成结构
1.2 Carlota Simth和Mari Olsen的双部体貌理论
1.2.1 Carlota Simth的双部体貌理论
1.2.2 Mari Olsen的双部体貌理论
1.2.3 对两种理论观点的取舍
1.3 构式语法关于体貌的研究理论
1.3.1 Klein的话题时间理论
1.3.2 Michaelis的构式压制理论
1.3.3 Croft的动词体理论
1.4 术语问题
1.4.1 完整/非完整、完成/非(未)完成、有界/无界
1.4.2 情状、情状体与情状类型
1.4.3 相、情状与事件
1.5 小结
第二章
普什图语情状体系统
2.1 情状的内部阶段和分类依据
2.1.1 情状的内部阶段
2.1.2 情状的分类依据
2.2 普什图语动词相和句子情状
2.2.1 动词相
2.2.2 句子情状
2.3 情状体的合成
2.3.1 情状体的合成模式
2.3.2 普什图语情状体的合成过程
2.4 小结
第三章
普什图语视点体系统
3.1 视点体的分类依据
3.2 普什图语视点体的分类
3.2.1 非完整体
3.2.2 完整体
3.2.3 中性体
3.3 普什图语视点体系统的内部对立关系
3.3.1 视点体的对立模式和对立域
3.3.2 普什图语视点体广域内的对立
3.3.3 普什图语视点体狭域内的对立
3.4 小结
第四章
普什图语句子体貌意义的合成
4.1 合成基础
4.1.1 体义相容
4.1.2 动词语义和现实情境的作用
4.2 合成条件
4.2.1 视点体范畴构式
4.2.2 构式压制
4.3 合成机制
4.3.1 体义相交的三要素
4.3.2 普什图语句子体貌意义的合成过程
4.4 小结
第五章
普什图语句子体貌意义与时、语态、式
5.1 句子体貌意义与时
5.1.1 过去时
5.1.2 现在时
5.1.3 将来时
5.2 句子体貌意义与语态
5.2.1 中动语态
5.2.2 非中动语态
5.3 句子体貌意义与式
5.3.1 直陈式
5.3.2 趋向式
5.3.3 命令式
5.3.4 能动式
5.4 小结
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普什图语100个常用动词
关键词和动词索引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