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场奇特而旷日持久的表演为主线展开,而实际的叙述重心却是前来看表演的人。这一场为期75天的行为艺术表演,只有面对面的两把椅子,一位艺术家,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驻足、流连,甚至一次次地排着几小时的长队,只为了在艺术家对面的椅子上坐上一段时间。
书中到处都是人们的窃窃私语,而这是否是艺术?我们为何会在这里?对此,每个人有自己的回答。人们带着各自的困扰、伤痛、忧虑、回忆,坐下来,苦苦寻找早已了然于心的答案。
小说将“爱情”作为某种博物馆里的展品,并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加以解读。读者就仿佛参观者,在流连于爱情的不同面向之后,得以反观自己的人生。
阿基是纽约的一位电影配乐家,妻子与他分居,并要求他信守一个让人心碎的承诺。一天,他来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中庭,遇见了正在表演《艺术家在场》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这场持续了75天的表演渐次展开,阿基的心灵也饱受触动。随着他观察和邂逅其他为表演所吸引的人,他逐渐开始明白自己的生活遗失了什么,又该做些什么。
这部耀眼的小说提出了迷人的问题:关于艺术、生活和爱情的本质,同时也找到了解答的方式。
艺术不会到了五点便说道,“好了,今天结束了,去想想电视或做晚饭去吧。”不会那样的。它永远都在:当你切蔬菜、和朋友聊天、听音乐、办派对的时候。它永远在那儿提供建议,希望你去写写画画、唱唱弹弹。希望你想些宏大的事情,与观众建立联系,运用激情、寻找激情,它不会在你准备好的时候出现,也不会在你想要的时候来,或是结束的时候走。它自有节奏。在你有意为之的时候,它常会晚到、慢来,或压根不出现。
艺术将唤醒你。艺术将令你心碎。那会是难忘的时光。若你想要永恒,必须无所畏惧。
可是否有一种艺术比现实更崇高?最真实的艺术又是什么?她想知道艺术之前、艺术之下是什么。
她看着《艺术家在场》的最后几小时,一个又一个坐下的人与桌子对面的女人对视。从这些为艺术吸引而来,又获得强大的神秘回应的人们中,简感到自己目睹了无以言喻的美。我们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生存?
哪怕是地产商、官僚,还有我们这种从布鲁克林来的屠夫,都是诗人。你只需问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感受,我们便会诗意蓬发。那就是我们居住于此的方式。纽约是比巴黎更浪漫的城市。……那也是为何这场表演在此取得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它在其他城市的效果绝不会这么好。需要更多的东西配合。你知道,多媒体或无论什么。不过它适合这里。它给予了片刻时光,让我们想起自己是诗人,哪怕我们未曾写下只字片言。
他们要做的是将心里响亮而坚毅的东西积蓄起来。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艺术家?他们要聆听。可他们听吗?多数人在喧嚣和杂务中浪费掉一生。
我被派驻在他们身边——是他们的记传、直觉、仇恨、善意、天赋与奇想。……我已养成不多说话的习惯。也学会了如何溜进来,敲响他们灵智之门的诀窍。就在他们刚刚醒来的前一秒,独自望向窗外的瞬间,咖啡馆里一切骤然静止的瞬间,树下望向阳光的瞬间……
也许这就是艺术,她想,她花了那么多年想定义它,想把它钉在绳子上,就像大风天里固定绳上的一件衬衫。你就在那儿啊,艺术!你捕捉显露生活本质的瞬间。眼巴巴等着鸡蛋煎好的男孩。公园里聆听音乐的人,或雨中漫步的人,或塞纳河里洗澡的人。自由引导人民,还有火枪队准备对战守城的官兵。盛开的睡莲和痛苦的呐喊,每幅画心都会出现的红色方块,穿过稻田的色彩韵律,以及夜空中旋转的星辰。
围绕着这场旷日持久的表演设计了一个爱情故事,时间的流逝是其本质。绝妙的原创设计!我爱这本书。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这是一部奇异而美妙的书。
——戴维·沃尔什,澳大利亚古今艺术博物馆创立者、馆长
生活击倒、碾碎你的心灵,艺术却总能唤醒它。
——斯特拉·阿德勒
《现代爱情博物馆》是一部轻盈而单纯的小说,但它让人得以深入了解神秘的阿布拉莫维奇,她的个人生活和艺术观。还有那些虚构的人物,他们的奋斗折射出日常现实。
——《名利场》(Vanity Fair)
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探索了我们生活中艺术的意义,深化了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正如汉娜•罗斯柴尔德在小说《爱的不可能性》中所做的那样,罗斯也将有趣的角色和对艺术的高度关注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这部精彩绝伦的小说。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本书的真正力量,不在于它的哲学思考,而在于书中人物之间摇摆不定的敏感心理。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一次对爱和创造性的沉思,在一种现实人物、令人难忘的虚构人物以及一两个鬼魂的宏大混合中,罗斯出色地引导了一种探索,暗示出事实与虚构之间的隐匿空间。
——《纽约书刊》(The 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罗斯的这本令人惆怅的书与情感产生了共振,触及了生活的伟大困境:死亡、天职、爱情、艺术。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从它的最初设想到最后一页完成,本书挑战了我们对于生活终点和艺术起点的认知。
——《澳大利亚人报》(The Australian)
罗斯用巧妙的构思宣告了艺术的转化力……她展示了对艺术的一种深度欣赏,以及一种将现实、虚构、抽象思想和情感融合的精湛能力。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
罗斯用莱文这个人物探索了艺术影响生活的深刻方式和艺术的目的,揭示了艺术、爱情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样的完美融合何以成为人类意义的核心。
——《尼龙》(Nylon)
《现代爱情博物馆》 反思了驱动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东西。
——“读书报告”(www.Book Reporter.com)
对于寻求自省式讨论的读书而言,《现代爱情博物馆》是极好的选择。
——《书页》(Bookpage)
《现代爱情博物馆》概括了艺术和爱情之间的关系。
——《眩晕杂志》(Dazed Magazine)
罗斯在艺术写作上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实验。她探索了间接叙事的各种可能,将客观叙述和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交替呈现,展示了观众们对同一作品的不同反应。
——《4专栏》(4 Columns)
一部卓越的小说,引人深思,并以一种特殊方式定义了简单的清晰表述。
——《凛冬将至》作者汉娜·肯特(Hannah Kent)
一个有关纽约艺术界的美妙而别出心裁的故事,充满了复杂的人物和联系,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关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艺术有着怎样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能力、艺术又是如何改变了创造它的艺术家等。
——《收藏家的学徒》作者B.A.夏皮罗(B. A. Shap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