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音乐
论板腔体戏曲音乐的板式
乐种学构想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互融互长
东巴仪式音乐的若干调查与研究
中国工尺谱的文化内涵
弦索音乐在恭王府的承袭
我国民歌调式分布的统计与阐释
对“汗都春”现象的文化解释
论德宏傣族佛教寺院的信众吟诵艺术及其文化变迁
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
介于“用”与“不用”之间
——音韵学之于语言音乐学
论村落结构中的民间乐社
形态、文化、历史:音乐研究的三维模式及其多样组合
二、中国音乐史
《乐记》作者辨证
江文也教授和他的音乐创作
对古代中印音乐文化交流中的某些问题的再探讨
对古代中印音乐文化交流中的某些问题的再探讨(续)
江文也传略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若干问题之浅见
——在《中国新音乐史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增补篇
(附:黄露先生致笔者的一封信)
论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上)
论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下)
出土磬和编磬的考古类型学分析
20世纪以来中国港澳台地区音乐发展及其与祖国内地(大陆)
音乐发展之关系
马思聪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初探
从研究的政治化走向学术化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分期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民国时期流行音乐对1949年后香港、台湾流行音乐的影响
三、西方音乐史
从《第一交响曲》看勃拉姆斯和德奥古典传统的联系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上)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
当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历史的观念变迁
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音乐杰作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形式与视觉艺术的并行互动
玛受《大卫分解旋律》中的非音乐概念
约翰内斯·廷克托里斯与文艺复兴音乐观念的转变
从音乐风格的概念内涵看音乐风格分析
结构与解构
四、音乐美学
L.B.迈尔的《音乐的情感与意义》
——西方音乐美学代表性著作之一
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上)
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下)
符号学方法与音乐美学
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上)
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下)
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一种“无言而声美”的艺术——啸
音乐的结构和功能(上)
音乐的结构和功能(下)
古琴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
论艺术美
迈尔音乐美学理论述评(上)
迈尔音乐美学理论述评(下)
重建现代音乐美学之基石
言说音乐的三种术语及隐喻
——为导师于润洋教授80寿辰而作
弥散的星丛与否定的表现
——勋伯格无调性音乐中音高关系的哲学-美学运思
对西方音乐现代性的若干思考
——以记谱法与键盘乐器为例
五、世界民族音乐研究
亚非拉音乐是一个尚待开拓的新研究领域
根深叶茂、欣欣向荣的印度音乐文化
五线谱上的堂吉诃德
印度节奏圈
——塔拉
阿金·尤巴“非洲钢琴艺术”的创作道路
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土耳其因素
——以歌剧《后宫诱逃》和《土耳其进行曲》为例
六、多重视角下的音乐理论
词曲关系散议
——歌曲创作随笔
1945年以后的西方现代音乐与我国音乐创作的关系
好学深思 博观约取
——寄语青年音乐学者
从“音乐听赏”到“音乐与听众关系”的音乐社会学类型论
什么是音乐学分析:一种研究方法的探求
“口述音乐史”方法八则
——2017年11月30日梁茂春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
讲学记要
七、应用音乐学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
合作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在音乐治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简述美国国会图书馆音乐主题标目的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