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研究历程
1.1 初步研究阶段(1952—1985年)
1.1.1 1952 1961年大范围选线阶段
1.1.2 1978—1985年初步研究阶段
1.2 超前期规划研究阶段(1987—1996年)
1.3 规划阶段(1996—2001年)
1.4 项目建议书阶段
第2章 新形势下黄河流域缺水状况分析
2.1 黄河流域面临的新形势
2.1.1 近年来水沙关系发生变化
2.1.2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2.1.3 水资源管理新要求
2.1.4 部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积极推进
2.2 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分析
2.2.1 近30年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2.2 国民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2.2.3 河道外需水量预测
2.2.4 向流域外供水分析
2.2.5 黄河典型河段生态功能性需水
2.3 黄河流域可供水量分析
2.3.1 地表水可供水量
2.3.2 地下水可供水量
2.3.3 其他水源可供水量
2.3.4 总供水量
2.4 黄河流域缺水形势研判
2.4.1 计算方案与条件设置
2.4.2 多年平均供需分析
2.4.3 中等枯水年供需分析
2.4.4 特枯水年供需分析
2.4.5 连续枯水段供需分析
2.4.6 缺水形势判断
2.5 缺水措施研究
2.5.1 河道外缺水措施研究
2.5.2 河道内缺水措施研究
第3章 西线工程调水河流及坝址选择
3.1 调水河流情况
3.1.1 通天河(金沙江)
3.1.2 雅砻江及其支流
3.1.3 大渡河及其支流
3.2 引水河段及坝址选择
3.2.1 调水河段径流特性
3.2.2 调水河段洪水特性
3.2.3 调水河段与黄河的关系
3.2.4 调水河段的选取
3.2.5 坝址选择
第4章 磕调水量分析
4.1 坝址径流分析
4.1.1 主要站网情况
4.1.2 资料系列的可靠性、一致性与代表性
4.1.3 坝址径流分析
4.2 可调水量研究
4.2.1 河道外国民经济用水现状及需水预测
4.2.2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4.2.3 可调水量分析
4.3 水源方案解析
4.3.1 解析原则
4.3.2 水源方案
第5章 调水线路方案研究
5.1 雅砻江及大渡河联合调水与岗托抽水方案
5.1.1 工程总体布局
5.1.2 工程规模
5.1.3 工程地质条件
5.1.4 工程布置
5.1.5 工程施工一
5.1.6 水库淹没
5.1.7 调水线路环境影响
5.1.8 投资匡算
5.2 雅砻江一大渡河与双江口调水方案
5.2.1 工程总体布局
5.2.2 工程规模
5.2.3 工程地质条件
5.2.4 工程布置
5.2.5 工程施工
5.2.6 水库淹没
5.2.7 调水线路环境影响
5.2.8 投资匡算
5.3 双江口与两河口调水方案
5.3.1 工程总体布局
5.3.2 工程规模
5.3.3 工程地质条件
5.3.4 工程布置
5.3.5 工程施工
5.3.6 水库淹没
5.3.7 调水线路环境影响
5.3.8 投资匡算
第7章 调入水量配置研究
7.1 配置原则
7.2 配置方案研究
7.2.1 河道外配置60亿m3方案
7.2.2 河道外配置70亿m3方案
7.2.3 河道外配置80亿m3方案
7.3 配置方案优选
7.4 受水区配套工程研究
7.4.1 青海省主要配套工程
7.4.2 甘肃省主要配套工程
7.4.3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配套工程
7.4.4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配套工程
7.4.5 陕西省主要配套工程
7.4.6 山西省主要配套工程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及建议
8.2 展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