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一个四季如春、风光秀丽的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大湖——滇池,它的面积约310.235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在古代,烟波浩渺的滇池面积比今天还要大得多,两岸山岭绵延,森林茂密,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滇池水面辽阔,是20多条河流的汇合之处,盛产各种鱼类,还为人们提供了航行和灌溉的便利,加上这里气候温和,冬天不冷,夏无酷暑,沿湖周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早以来便是人烟稠密的富庶之地。明朝的时候,在滇池南岸的昆阳州(现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好地方。
洪武四年(1371),马三保诞生在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户回族家庭里。
他本姓马,名和,小名叫三保(也有一种说法是叫三宝)。
马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很有声望的人,马和的父亲因为去麦加朝觐过,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马哈只”。
马和的父亲身材魁伟,性情耿直,见到不公平的事总是挺身而出,对那些横行乡里、欺凌穷人的人当面训斥,为受压迫的人伸张正义。他又是位乐善好施的人,对贫苦无依的乡亲,尤其是无儿无女的孤苦老人,只要自己家里还有一口吃的,他就毫不犹豫地周济穷人。遇到灾荒的年月,他更是想方设法为饥寒交迫的灾民提供帮助,使他们摆脱困境。他的行为,受到乡亲们的尊敬。
马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穆斯林,他们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一样,都把朝拜麦加圣地作为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位于阿拉伯半岛西部,霏近红海西岸,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北部,也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那里有世界著名的麦加大清真寺以及一座名为“克尔白”也称为“天房”的石殿。穆斯林做礼拜的时候,都要面向麦加大清真寺的“天房”。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世界各地穆斯林的朝觐中心,朝觐过麦加的穆斯林可以获得“哈只”(意思是朝觐的人)的尊称。
马和的父亲和爷爷都被人尊称“哈只”,这说明他们都是到过麦加朝觐的伊斯兰教徒。
马和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四个妹妹。母亲娘家姓温,是个贤惠勤劳的妇人。
马和年幼的时候,在家中院子里的豆棚瓜架下,经常听父亲谈起赴麦加朝觐的旅行经历,是马和最高兴的事。
今天是一个好日子——马和父亲从远方归来的日子。这天,母亲温氏早早儿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小方桌,沏上一壶自家种的新茶,孩子们都各自搬着小板凳,围坐在父亲身旁。
四季如春的云南是温暖而充满生机的,月亮升起来了,在院子里洒下银辉。几棵高大的山茶花绽开红艳艳的花蕾,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妩媚。从滇池吹过来和煦的春风,送来阵阵山茶花的浓郁芳香。院墙后面的树林里鸟也歇息了,偶尔听见一声声扑棱翅膀的响动。有时还能听见滇池里传来一声声扑腾的声音,那是湖里的大鱼在嬉戏…… 这是个宁静而温馨的春天的夜晚,父亲坐在藤椅上,喝上一口香喷喷的茶水,便开始讲起漫长旅途的许多新奇有趣的故事了。
马和那时还小,是个活泼好动、坐不住的小家伙,可是一听父亲讲故事,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瞪大两只眼睛,两手托腮,安安静静地偎依在母亲身旁。
父亲的故事真是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父亲先从他准备干粮说起。 麦加和云南之间相隔千山万水,路途遥远,所以光是干粮就要准备一年的,带上几匹马,驮着粮食、茶和炊具,翻山越岭,要走上几个月,十分艰苦。从云南到麦加大都是先走陆路,那时交通不便,各地的物资运输,尤其是茶叶、盐等物资,靠的是马帮在崇山峻岭中跋涉。赶马帮的商人对各地交通很熟悉,也知道哪条路安全,沿途哪里有投宿的地方。于是他们这些去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常常和马帮结伴而行。
当他们离开滇池往南走,天气越来越热,穿行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之中,路途更加艰险。有时倾盆大雨几天几夜下个不停,一个个淋得浑身滴水。有时急流奔腾的峡谷拦住去路,只好迂回前进,寻找能穿过急流的藤桥或溜索。最危险的还是当时叫“瘴气”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有的同伴就是被这种疾病夺走了生命。
P005-00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