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a family chronicl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50144
  • 作      者: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一场永不魇足的青春热恋
  一座用语言构建的时空迷宫
  囊括以往作品的一切主题
  《洛丽塔》之父纳博科夫最富诗意的巅峰之作
  中译本首度出版
  一字未删完整呈现大师原作风貌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巅峰之作,创作于纳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他自己最为钟爱的小说。甫出版便登上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榜,产生了与《洛丽塔》比肩的轰动效应,书中的语言、结构、人物、道德内容曾引发广泛争议。
展开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韦清琦,1972年生于南京,文学博士,目前在南京师范大学外因语学院任教。出版过的翻译作品有《末世之家》(译林出版社,2001年)、《羚羊与秧鸡》(译林出版社,2004年)、《珀涅罗珀记》(重庆出版社,2005年)等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巅峰之作,创作于纳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他自己最为钟爱的小说。甫出版便登上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榜,产生了与《洛丽塔》比肩的轰动效应,《爱达或爱欲》书中的语言、结构、人物、道德内容曾引发广泛争议。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反地界”的星球。1884年夏天,14岁少年凡·维恩来到阿尔迪斯庄园姨妈家做客,初遇两个表妹——12岁的爱达与8岁的卢塞特。宛如脉络一致的两片树叶,凡与漂亮早熟的爱达相似得可怕:有同样显赫的家世与过人的聪慧,有同样与生俱来的骄傲与永不衰竭的激情。两人仿佛遇上自身的另一个变体,几乎形影不离地相伴度过了整个暑期,沉溺于纯洁而狂热的欢爱,由此展开笼罩于家族扑朔迷离的历史背景之下绵延一生的不伦之恋,还意外地将卢塞特卷入他们炽热而狷狂的运命轮下……
  小说流溢出五光十色的神秘气息,集狂热的激情与狡黠的转折组合于一体,以轻快灵动的文字,狂野而错杂的情节与文风,详尽却不时作着恶作剧般扭曲的描述,展现出纳博科夫在处理单个场景上出神入化的天赋,又从整体上散发着童话般的魅力。
展开
精彩书评
  《爱达》给我造成的麻烦的确超出了我所有其他小说的总和,但那叠嶂的纷扰所旱现的亮丽斑斓,也许正是对爱的巅峰体验。
  ——纳博科夫
  
  一个爱情故事,一部“情色”杰作,一次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探究。
  ——《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纳博科夫得不了诺贝尔义学奖,那唯一的原因只能是该奖配不上他。
  ——约翰·伦纳德《纽约时报》
  
  《爱达》与《洛丽塔》、《微暗的火》一起,构成了一个当今无可匹敌的三部曲。
  ——阿尔弗雷德·卡津《星期六评论》
  
  此前还没有哪部小说能够将人一生经验的累积表现得如此丰饶浪漫.没有哪部小说——即便普鲁斯特的作品——能通过重复、回忆、展望、追悔、懊恼、作乐以及狂欢而如此放大了当下的震撼。没有哪部小说曾揭示出,人生终将能够构造出那样永无穷尽的故事。
  ——布赖恩·博伊德 《爱达》
  
  中关于爱侣所企及的生命与美之愉悦的演绎,是小说史上鲜有人能望其项背的成就。
  ——罗伯特·奥尔特
展开
精彩书摘
  德蒙与玛丽娜的剧院场景戏初看起来不过只是浪漫,来去匆匆的魅惑,心血来潮的欢愉。但正如《爱达》中的一切,它作为错综复杂的情节和结构的一部分,作为个个栩栩如生但又紧密纠缠于一处的人物群像的投射的一部分,作为主题、模式、韵味构成的稠密网络的一部分,这一场景的影响可说是贯穿小说始终。与《尤利西斯》那种脚踩大地的写实主义相比,《爱达》也许显得轻佻,但这使它达到了自身独有的高度。
  继早期“一丝不苟的平庸(scrupulous meanness)”手法之后,乔伊斯转而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里开始重视文字的丰满和自身所处世界的丰富。而仿佛要作出反拨姿态似的,他曾经的秘书塞缪尔.贝克特则发展了其晚期的极简主义风格,将人类生活的光芒贬低为迟钝、孤寂、唯我论的一抹余晖——而且使之具有了残酷的喜剧色彩。仿佛要对这种反拨作出反拨似的(纳博科夫到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读贝克特),《爱达》将一切的丰富性赋予了维恩兄妹:爱情在豆蔻年华萌生,年复一年不断地滋长,并绵延终生,且享用着取之不竭的精神的、体质的、性爱的、社会的、语言的、文化的以及金钱的财富。
  当厄普代克抱怨《爱达》缺乏我们所熟悉的常人经验时,他大概想到的是凡和爱达超高的禀赋和他们所享受的富足。文学已稳步从神、半神及英雄转向了普通男女。荷马的阿基里斯尚是半神,他的尤利西斯还贵为英雄及雅典娜的宠儿,而乔伊斯创造的布鲁姆则是庸常之辈,讨人喜欢但不断出错,充满好奇心却常常糊涂而困惑。但在凡和爱达身上却没有半点平庸。
  一些读者怀疑,当纳博科夫让凡和爱达颂扬超凡的自我时,他要么是自命不凡,要么就是在圆自己的迷梦。更好的诠释是视之为一种高于生活的形象,一种超乎我们寻常经验所能积攒的财富,以及一种对其所付代价的批判性的审视。即使对于凡和爱达如此不同一般的幸运儿来说,他们的敏感性也时时笼罩在冷酷之下,而痛苦、失落、辛酸以及悔恨也一直裹挟在快乐之中。
  在各自长达九十七年和九十五年的生涯中,在延续了九十年的爱情中,凡和爱达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记忆,但在爱达叙述的最后一个章节里,他们面向了即将来临的死亡:甚至在痛楚和“那个毫无表情、空洞而黑暗、一种永续的无续的伪未来”到来之前,“首先得痛苦地永别一切记忆——再普通不过的事,然而一个人为此需要拿出多么大勇气呀!因为他得反反复复地经受这种普通,却不放弃自身所反反复复堆积起来的丰饶的意识,而这些意识猛然间就将遭到褫夺!”
  抑或存于厄普代克脑海里的是那“反地界”。上世纪60年代,金星还是地球的一颗神秘的姊妹星,包裹在明亮、反光的云层之下——金星的手镜符号也因此得名——似乎从某种意义上正充当了《爱达》中映射我们“地界”的“反地界”。纳博科夫十九岁时在笔记中写道,他仰望这颗自己最喜爱的黄昏之星,“为其找遍了比喻而未果,傍晚散步路上的一切——喷泉、月光下红玫瑰的暗影,以及远山——都不能与之媲美。突然间它开口了:‘愚蠢的人!你激动什么呢!我也是一个世界,不像你所在的那个,但如你的世界一般吵闹昏黑。也有悲伤和粗粝。而假如你此时想知道我也可以告诉你,这里的一位居民——像你一样的诗人——也在仰望你所谓的‘地球’并喃喃道:‘哦,那么纯洁,哦,那么美丽。”在描写“反地界”的奇异——一如凡和爱达特异的禀赋一一时,纳博科夫坚持强调一切人性体验中正邪参半的特质。尽管凡在结束《爱达》时试图给出一个洒满阳光的生涯概览,但纳博科夫仍坚定地呈现出凡和爱达一生中阳光与阴影混合相伴、在任何一个可以想象的世界里天堂与地狱都是交错杂糅的图景。
  让我们在凡所呈现的最灿烂的场景里再流连一会儿吧。《爱达》的情节始于德蒙和玛丽娜于城中及雪地里的相爱,但小说上半部记述的主要还是下一代人的另一场风流,在乡间,在夏日的阳光下。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作者注
跋 布赖恩·博伊德
译后记 韦清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