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求是读史.流年碎影林徽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8004664
  • 作      者:
    《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编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求是读史:流年碎影林徽因》最贴近文化名流生活故事的书。
展开
作者简介
  《求是》杂志,是权威的“两报一刊”中的一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之一,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小康》直属于《求是》杂志社,是《求是》杂志创办的唯一一份面向市场的杂志。《求是》的政治特性,自然要求《小康》应有的政治权威性,它以政经和民生新闻为主的综合类杂志,是中国政坛主流力量的必读政经杂志。
展开
内容介绍
  《求是读史:流年碎影林徽因》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与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联合推出的读史系列书之一,以民国至今百余年为经,以文化名流的故事为维,真实讲述文化名流的人生故事。梁思成与林徽因、梁思成与林洙、三毛与眭澔平、文洁若与萧乾、江东秀与胡适、巴金与冰心……他们的爱情、婚姻、友情等故事都在书中娓娓道来。
展开
精彩书摘
  遗孀林洙:后来读懂的梁思成
  朋友常对她说:“你好命苦。”作为梁思成第二任妻子,她显然错过了梁公人生中“最好的时光”。“文革”期间,外界或已无暇再去揣度她是否有“成为建筑界第一夫人”的野心,她一次次被训话,被要求与“反动学术权威”离婚,但她心甘情愿陪着那个“被抽空了灵魂”的孤独老人。2013年,她已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仍不遗余力地推介着自己丈夫的学术思想,以让更多人看到它们的光芒,而她自己则始终活在光芒之外。她是他的“洙”,他的“眉爱”,她所有的不遗余力,也不过都是因为爱。
  文/罗屿
  林洙从来没有想过,那么温和体贴的丈夫,会如此严肃地和自己讲话。“不管你的问题多大,贪污了多少钱,只要你彻底坦白,我愿意也有能力帮你退赔,并且不会影响到今后我们之间的感情……但是如果最终你的话和组织的结论不一致,那我还是相信组织的,我们之间的关系就算完了。”
  听着梁思成说完这些,又委屈又冤枉的林洙大哭一场。
  那是1963年,她和比自己年长27岁的梁思成结婚不过一年。由于年龄、学识上的差距,外界对梁思成续弦非议颇多。资料员的身份、与前任丈夫的离婚,也是人们诟病林洙的主要理由,也有人揣度她的“野心”——取代林徽因,做建筑界第一夫人。而在那段日子,梁思成一直宽慰鼓励林洙,他承担了所有的责难与诟病。
  好不容易“挨到”婚姻议论渐渐平息,林洙却在“双反运动”中,不明不白地卷入让她更加难堪的“贪污事件”,因而也就有了梁思成与妻子的严肃谈话。
  梁思成越严肃,林洙就越委屈,但几十年后向记者再度忆起往事,林洙说,丈夫当初的态度也让她感到了踏实:“他说,即便我犯错,只要承认,都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更何况,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贪污。”
  在那次严肃的谈话后,梁思成选择相信妻子。“他仿佛没有发生过任何事一样。”林洙说,几乎全系、全校、全建筑界都在猜测、耻笑梁思成的妻子是个贪污分子,他却能泰然处之,没有冷落自己,反而对自己更关心、更爱护。“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他,向我伸出了最温暖的手。当时我就想,为了这样一个男人,我可以付出一切,包括我的生命。”
  2013年8月的一个午后,清华大学西南小区,林洙向记者缓缓诉说着过往岁月。采访所在的单元房,据说是几年前学校租给她的,被她当做会客室。房间茶几上、书柜里几乎都是和建筑、和梁思成有关的书籍。林洙大部分时间则和儿子一家挤在对面楼里属于他们的住房,唯有当客人来时,她才缓步移至此处。
  80多岁的林洙走路很慢,用钥匙开会客室门时,也花了一点儿时间。但她谈起梁思成,谈起他的学术研究,思路却异常清晰。
  或许,传播丈夫的思想与精神,是林洙的快乐所在。梁思成1972年去世时,林洙只有44岁,但她没有动过再婚的念头,反倒是在丈夫去世后一年,她开始全力以赴整理他的遗稿,参与编辑他的书籍,一做就是40几年。
  2013年春,林洙的最新作品《心灵之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的前半部分是梁思成的古建筑调研报告,后半部分则是他与林洙的通信。虽然,那时的梁思成已年过六旬,但对妻子仍充满激情与真诚。他的细腻与温柔,甚至带些孩子气的可爱,全部跃然纸上。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梁思成带给林洙的幸福,即便是外人,也能从他们婚后一封封往来信件中略感一二。考察鉴真纪念堂地址时,梁思成在信中告诉他的“眉爱”(“眉”为林洙小名),“一到扬州招待所,第一件事就是给你发电报。”
  在布拉格考察时,梁思成向妻子“汇报”:“使馆大厅门口有一个相当准确的磅秤,来此第二天,午饭后,我的体重(连衣、鞋)是42。25公斤,昨天已长到43。3公斤了。即此一个现象,就可以告慰。”当林洙1966年赴延庆参加“四清”工作后,梁思成写信嘱咐她,“关于收音机如何使用”:“收音机内有一根小小的天线,收听时要尽可能使它与播出的电波的方向平行……开了之后,将收音机转来转去,转到声音最小,差不多听不见时,再转90度,就听得最清楚……”
  在新疆考察时,梁思成担心妻子在延庆参加“四清”工作“冷得很”,特别买了一件薄皮毛背心给她。“因为大了一些,已将你的白布褂为准,请姥姥(林洙母亲)改一下,改好就托司机带去。”就是这件皮毛背心,梁思成在此后的信中又几次提道:“既然有虱子问题,那就给你缝上里子。”“说到那背心,送来后我又看到它的两个口袋开得太低,在腰部,而且很浅;若放进东西,一弯腰就可能‘倒’出来。忽然想到可以加一块布把它加深,所以又让孩子拿了回去加工。”
  梁思成的细致让林洙觉得贴心,但“深究”起原因,老人却说:“因为当年林徽因身体非常不好,思成要从各个方面照顾她。”“每天定时为她注射各种药液,为使她坐得舒服些,他给她安放各种大大小小的靠垫和垫圈……”
  无论林洙愿意与否,林徽因都是她无法绕开的名字。
  1948年,20岁的林洙第一次见到了林徽因。那年,她在上海结束了中学教育,父亲写信给正在清华大学执教的福建同乡林徽因,托请她帮助林洙进清华大学先修班学习。因为先修班那一年没有办,林徽因亲自辅导起林洙英语。
  “林徽因这种女人,几百年也出不了一个,我则是个很普通的人。”林洙自称是“没有学历没有官职的小小资料员”,她对记者说,“尽管林徽因有很多人爱慕,但梁思成对她的爱,是非常非常深的。这一点,我很欣赏。因为对一个人的爱,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
  因为爱,所以爱。
  正因爱着梁思成,林洙也全无芥蒂地赞美着林徽因,就如同她谈及一些问题时,常会说:“这一点,我绝对站在思成这边。”她评价林徽因是自己“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人”,“是热爱与崇敬的师长”。
  林洙还记得,1963年春天,她已和梁思成结婚。一日中午,她等丈夫回来吃午饭,但直到下午1时才见他捧着一盆仙客来进门。饭后,梁思成坐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说:“我到八宝山去了,给徽因送两盆花。事先没有告诉你,让你久等了,你不生气吧?”
  林洙一时语塞,她甚至自责。“我在欢乐中竟忘了这个重要的日子,也许我应当事先为他买好花,也许我应当陪他去。”但很快,林洙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她说:“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不能做的。我没有权力介入他和林徽因之间。不懂得尊重感情的人,是不懂得爱的。”
  在林洙面前,梁思成从不刻意谈,或刻意避谈林徽因。一切,都自然而言。就像他在写给林洙最初的“情书”中,也引用过林徽因的诗句“一串疯话”。他也会和林洙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而“普普通通”的林洙,带给晚年的梁思成,或许是另一种感受。他们婚后的合影并不多见,唯有的几张中,梁思成穿中山装,林洙穿花布棉袄。他们留最普通的发型,对着镜头,普普通通地笑。如所有寻常夫妻一样。
  他们的恋爱过程,也普普通通。1959年,林徽因去世已有4年。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馆的管理员,林洙担当了为梁思成整理资料的工作,因此也就常常与他聊天。过去,林洙与林徽因交谈,都是林徽因说她听,而与梁思成聊天,则是她说梁思成静静听。“我原来是不大能说话的人,也很少敢于对什么事物妄加评论,可在他这个大人物面前,我居然毫无顾忌地大谈起来。”林洙甚至对梁思成讲了她的婚姻、她恋
  爱的烦恼。“他能让你走到他的心里,他也能走到你的心里。这样的人,他是我唯一遇到的。”
  当年的林洙还恶作剧一样,帮梁思成回了一封来自远方的“求爱信”,她自顾自地写道:“接君来信激动万分。请君左手握鲜花一束,右手挥动红色手帕,使吾不致认错也。”而梁思成看后,则假装板起脸,说道:“对老人开这样的玩笑,是要被打手板的。”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在这相处的点点滴滴中,从“量变”到了“质变”。终有一日,梁思成鼓足勇气,半是忐忑,半是自嘲,给林洙写了一封大胆的“申请书”:“真是做梦没有想到,你在这时候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你可千万千万不要突然又把它‘收’回去呀!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法?……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信末署名“心神不定的成”。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梁思成与林洙只是从此决定:生活在一起,做一对平常夫妻。晚年的林洙回忆往昔时,仍觉得“只要抛开世俗的烦恼,我们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这是我过去从没有体会过的,和一个人在一起,可以那么快乐。”“他是那么尊重我,爱护我,保护我……我们毫无顾忌地交换思想与看法,我们纠正对方的错误,也接受对方的批评,这不是所有的夫妇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所有的夫妇都能享受到的。”在林洙眼里,梁思成给她的热情胜过任何年轻人,“思成那么乐观、诙谐、朝气蓬勃。”“他有说不完的笑话和小故事。”比如,梁思成会一本正经地告诉林洙,自己的“官衔”——“瘦协”“废协”副主席。瘦协,是瘦人协会;废协,是废话协会。另外,他还告诉妻子,自己是个“无耻之徒”(指牙齿)。“我们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往往我刚要启齿,思成就替我把话说出来。他了解我每一时每一刻的思想。”
  ……
展开
目录
流年碎影林徽因·1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人们心中守护北京旧城的象征。当被拆除的命运吊诡地落到他们故居的院落时,其悲剧感更让人无法释怀。
遗蠕林沫:后来读懂的梁思成·10
朋友常对她说:“你好命苦。”作为梁思成第二任妻子,她显然错过了梁公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又革”期间,外界或已无暇再去揣度她是否有“成为建筑界第一夫人”的野心,她一次次被训话,被要求与“反动学术权威”离婚,但她心甘情愿陪着那个“被抽空了灵魂”的孤独老人。2013年,她已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仍不遗余力地推介着自己丈夫的学术思想,以让更多人看到它们的光芒,而她自己则始终活在光芒之外。她是他的“沫”,他的“眉爱”,她所有的不遗余力,也不过都是因为爱。
滚滚红尘20年,谁最懂三毛?·23
三毛去世前,留了最后一封信给自己的知己、“爱人”睦赔平。三毛死后,睦潞平接续她的脚步,用20年时间行走180多个国家,以双眼、双手、双腿完成三毛未尽的心愿,以自己的方式解读那个率真外表下,“内心压抑得很深很深”的女人
萧乾是她一生的宗教·32
83岁的萧乾遗蠕又洁若,如今仍愿做丈夫的影子:写回忆萧乾的书;随身带着萧乾的刻印;讲话时,一定扯到萧乾身上。萧乾100周年诞辰时,纪念活动不断,活动现场总能见到又洁若,拄着她那根刻了萧乾名字的拐杖
江冬秀抡向胡适的那把菜刀·4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是响当当的人物。而其结发妻子江冬秀的“菜刀”亦非常有名。据说1923年胡适闹婚外恋,江冬秀抡起菜刀,声称要先杀掉两个儿子,再跟胡适拼命。胡适惊惧之下,从此定心。他们的婚姻得以善终,似乎是江冬秀暴力胁迫的结果。事实真的如此吗?
冰心致巴金:“你有着我的全部友情”·50
巴金和冰心有着70年深厚友谊,彼此精神扶持一直延续到髦重之年。从《收获》杂志刊发的98封两人来往书信便可略见他们的情谊。作家与作家相处,自有如巴金、冰心一样互相扶持欣赏,但又坛自古也不缺少倾轧与厌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木心:文学史的“塔外人”·60
他曾被称作“被遗忘的又学大师”,但也有人说,他是“被高估的又学大师”。若木心在世,未见得会欣赏“高人”“仙人”一类盛誉。他并非又学之神,但经历几多人事浮沉,他始终未曾悖逆自己、悖逆又学,这样的人未必需要赞美,但需要尊重,需要理解。
陌生的父亲梁漱溟·70
1986年,梁培恕第一次萌发了写父录的念头。梁培恕写父录,是他发现外界对父录及其思想的种种解读很多都是简单化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一个真实的梁漱溟是什么样的?1999年时,梁培恕完成第一稿。这本写父录的书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已是2011年。
女儿万方:被名誉磨损的曹禺晚年·80
曹禺100周年诞辰,人们以不同方式赞许他的成就。也有人希嘘,他晚年时因“写不出东西”而备受折磨。作为女儿,万方则感慨:灵性慢慢干涸,这不是曹禺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一代作家遭遇的困境。
杨宪益的最后十年·90
10年前,戴乃迭辞世;
10年后,杨宪益也走了。
从此,译坛的这对最为闪耀的双星终于再次相聚在天堂.

吴祖光:一生风雨,不平则鸣·95
他一生有气节、有脊梁,为家为国、有情有义,更有一颗天真纯良、爱妻子的心被忽略与被遗忘的陈占祥·104
提起“梁陈方案”,人们总会为梁思成保护北京旧城的种种努力感慨希嘘。而因一纸方案,政治生命与古都同葬于废墟的规划师陈占祥,此后几十年悲喜人生,却很少为人所知。
陈希米致史铁生:让“死”活下去·114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还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无爱慕。—《旧约·诗篇》
北京人艺大导演和名角儿们的小生活·124
老演员牛星丽为演好农民,每天在最热的中午跑到山脊晒太阳;老导演焦菊};急曾让导演谢晋面壁罚站··,一写老人艺的书不少,只是人艺子女牛响玲记忆深处的大导演和名角儿们的故事,却远离了高大伟岸,带有更多的人间烟火气。
“不沉”百年:永远的泰坦尼克号·133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两小时40分钟里,人类的勇气、傲慢、恶劣、天真轮番上演。“在相同处境中你会怎么做?”一一不同年代的拷问均相同,这或许才是泰坦尼克百年“不沉”的原因。
柏杨:那个给我们竖镜子的人走了·142
2008年4月29日凌晨1时12分,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因呼吸衰竭在新店耕羊医院逝世,享年89岁。一个直面中国人的缺点,对中国又化进行严厉批判,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猛烈抨击的知识分子,就这样磕然离世。他所留下的又字依然为世人所争议,他所发出的声音依然警醒着今天的中国人:我们是否丑陋?“酱缸又化”何时才能被彻底摒弃?
钱理群:鲁迅是常读常青的·151
钱理群是北京大学资深教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对20世纪中国思想、又学和社会的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考察,对20世纪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我的精神自传》是他做知识分子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他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又化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反思。他以鲁迅为自己的精神资源,持续进行着自己的社会批判,并表达着自己的现实关怀。下面记者张弘以对话体的形式记述了钱理群针对某些关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问题所做的探讨。
叶永烈:历史的记录者·157
2012年,著名作家叶W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该书以第一手采访,结合相关史料,再现了粉碎“四人帮”,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中国政局。作为近年来影响巨大的纪实又学作者,叶水烈早年还写过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等,拍过18年的电影并得过百花奖,出版作品累积2 000多万字,其经历颇有传奇色彩。
浩然:中国文坛一个独特现象·166
浩然是中国又坛一个独特的现象和风景。有关他的是是非非,并未随着他的离世而消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