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该书系阮朝史臣编修的又一部重要官书。1855年(嗣德八年)l2月,阮翼宗(嗣德帝)降诏编修《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以下称《纲目》),故冠以“钦定”二字。1856年5月编撰工作正式开始,至1859年12月,初稿完成,该书编撰工作告一段落,编撰集体解散。时隔十余年后,嗣德帝又先后五次遣史臣对该书稿进行审阅修订,他本人也亲自审阅书稿并作了数百条“御批”,写出自己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的感想或评论,或对某些史料提出质疑。1883年,嗣德帝驾崩,次年7月,《纲目》正式完成并刊布。《纲目》从始纂至最终完成,前后历时28年,经多人之手,集众智之功,成为越南编年体通史中篇幅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史籍。
《纲目》编撰集体中的总裁是一位华人,名潘清简(1796-1867年)。潘氏字靖伯,又字淡如,号梁溪、约夫,别号梅川。祖籍福建漳州,明末南迁,定居于平定省。他本人生于永隆省保安县,而立之年(1926年)擢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1841年任参知,后累官礼部尚书充机密院大臣,曾出使中国、法国和西班牙。他除了奉诏监修《纲目》外,还参与修撰《大南实录》和《大南列传正编》的部分工作。他的私人著述有《梁溪诗集》、《使清诗集》、《约夫诗集》、《使程诗集》、《文草补遗》、《卧游集》等。
潘清简为官清廉,尽忠朝廷,不仅在越南官场建功立业,在越南文坛上亦闻名遐迩,阮朝景宗皇帝称他是“文章一代之尊”。在《纲目》初稿完成之后,潘清简被派往广南,委以重任。此时,法国殖民者侵吞越南之势日紧。1867年5月,法军在短短数日内连占永隆、安江、河仙三省。潘清简时任南圻经略大臣,眼见大势已去,无法向朝廷交代,便检集三省钱粮,遣人运回京师,自己服毒身亡。
从结构上看,《纲目》分卷首1卷、前编5卷、正编47卷,共53卷。前编叙述从传说的“雄王时期”至“十二使君”(公元前2879年一公元967年)的历史;正编记载从丁先皇元年(968年)至后黎昭统三年(1789年)的史实。但《纲目》主要是叙述了自1675年至1789年间(即《大越史记全书》之后)黎朝最后一百多年的历史。
《纲目》在体例上以中国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别称紫阳)的《资治通鉴纲目》、元儒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以及明儒南轩的《通鉴纲目前编》为蓝本,并参考中国历代史籍,按纲目体例分为纲和目,按年月日来记录史实。但从整体上看,《纲目》仍是编年体史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史学对《纲目》的贡献,这一点在《纲目》卷首和凡例中说得很清楚:“一准紫阳《纲目》书法”,“参考北朝之史,举要删繁,编成五十三卷,远者略而近者祥,事括四千余载。善可法,恶可戒,以重世代兴衰之永鉴。”
在史料方面,《纲目》主要以《大越史记全书》为基础,此外,还参考了中国历代正史,潘辉注的《历朝宪章类志》、《进士题名碑记》、《登科录》、《天南余暇集》、《交趾遗编》、《黎朝官制典例》、《黎朝会典》、《黎朝善政典例》、《故黎善政录》、《黎史续编》、《中兴节义录》以及黎贵悖的《黎朝通史》、《见闻小录》、《芸台类语》、阮廌的《舆地志》等。其中许多越南史籍现已亡佚,其内容我们只能从《纲目》中钩沉一二。从这方面看,《纲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细而言之,《纲目》中关于丁朝至后黎朝灭亡的八百多年历史,尤其是黎朝最后一百多年历史的记载,主要取材于越南各种史籍,因而史料价值最高;关于北属时期的记载,主要参考中国史籍,史料价值次之;至于“文郎国”及其以前的记载,则多取材于传说,不能以信史视之。该书可视为《大越史记全书》的补充、条理化和诠释。由于成书晚于《大越史记全书》,它补充了许多史料,引用书籍二百多种,故比《大越史记全书》更详细,对人名、地名、生僻字词等作了注释,有些问题作了谨按、御批。在对越南历史的分期问题上,《纲目》同《大越史记全书》一样,把丁朝视为越南独立国家之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