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617917
  • 作      者:
    方同义著
  • 出 版 社 :
    宁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宁波文化丛书第一辑: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是一本通俗的文化读物,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化。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了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
展开
作者简介
  方同义,1952年生,诸暨市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政史系,并留校任教。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课程结业,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1994年任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1995年调入宁波大学。2000年任正教授,担任宁波大学马列部负责人,2004年起任宁波大学政治系主任。曾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长,硕士生导师,硕士点负责人、研究生督导等。系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宁波市高校首届名师称号。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迄今已出版学术著作八种,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合理性的询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中国智慧的精神》(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中西文化比较纵横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等;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宁波文化丛书第一辑: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分“月湖与浙东学术”、“浙东学术初创”、“浙东朱学”等八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以月湖为视角,将之定义为浙东学术的摇篮,以此为基础概述了浙东学术的发生、发展及特点。其余各部分将浙东学术中所包含的各部分分别论述,以人物为线索,将朱学、心学等的传承延边及成就一一叙述。
展开
精彩书摘
  《宁波文化丛书第一辑: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
  
  东发学派的创始人是黄震。
  黄震(1213~1281年),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生,南宋庆元府(今宁波)慈溪县鸣鹤乡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人。他是南宋后期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是四明地区传播研究朱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黄震的祖先由温州乐清迁人慈溪,至黄震时已历经七世,约二百年。
  黄震家境贫寒,却勤学苦读。他幼承父教,熟读“四书”,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就读于余姚县学。三年春,他又求学于鄞县学宫,师从朱熹三传弟子王文贯。一年后,黄震开始以教书为生,同时也从事一些农业劳动。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乡试屡遭失利的黄震终于考上进士,可说是皇天不负苦心人。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
  由于黄震早年备尝生活之艰辛,对下层社会的生活有切身体会,所以日后为官,亦多能体察下情,有救民之实政。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待阙三年后,黄震被授迪功郎,出任平江府吴县尉,自此开始其仕途。由于他勤于政事,力克弊政,所任“皆有声”。
  元灭宋后,他隐居山林,誓不仕元。关于黄震隐居之事,全祖望说得很详细:“晚年自官归,复居定海灵绪乡之泽山,榜其门日泽山行馆,其室日归来之庐。已而侨居鄞之南湖。又迁居桓溪,自署杖锡山居士,不久又避地同谷。”兵荒马乱,居无定所,为躲避元军的追杀,黄震四处迁移,后来隐居于城东宝幢山中。
  五年后,忧愤而死。
  黄震为官,能关心民间疾苦,视名利如浮云,刚直不阿,清介自守,品格高尚,宋亡之后,又隐居不仕,体现了一个士大夫的崇高气节。其生前就有人将其誉为“以经术、行谊、政业为江南名卿”,黄震死后,学者为纪念他的业绩,在泽山附近建书院祀之。
  黄震学术虽以朱学为宗,但他为学博洽,精于经史,于经学、理学、史学多有建树,其著述流传至今的尚有四种:《黄氏日抄》九十七卷,《古今纪要》十九卷,《古今纪要逸编》一卷和《戊辰修史传》一卷。
  黄震的学术师承和渊源主要来自朱子,又及吕祖谦、张拭之学。全祖望认为黄震系朱门四传,是四明地区传播和发扬朱学的功臣。全氏认为,黄震对朱学的传承,一方面纠正了朱熹后学的注疏训诂倾向,深入探寻朱学精义;另一方面以求“心之所安”的独立思考,阐发自己的一得之见,因而使“徽公瓣香为之重振”。
  黄震是一个正宗的理学家,在南宋末期风雨飘摇、积弊成堆的社会形势下,他提出了一些改革弊政、振兴国势的积极主张。
  纲常为立国之本。在黄震的社会政治思想中,维护纲常礼教是治国的第一要件。他认为,纲常礼教是社会的基本价值,是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朝廷国家之所以立的万世不变之道。忠孝是立国之本,必须万世与守。他认为孝是一个根本价值,人的同情恻隐的善良心理,仁民爱物的行为举止,以至治国平天下的大作为,皆立足于孝。
  他认为,在维护君权的前提下,君主应正心诚意,虚心纳谏,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并以此自律,从而正己以化人。主张君主与士大夫共扶纲常,同治天下。为君者,当以仁心为立政之本,以德治理天下;为臣者,既要尊君爱君,又要以道事君。黄震的君臣关系论虽然仍来自孔孟的思想主张,但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皇权专制主义理论却有天壤之别。
  省事汰冗,宽恤民力。大凡儒家学者只要涉及论政治国,无不把能否得民心视为国家兴败的根本所系,亦无一不把恤民、利民作为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朝廷汲汲于求利,则下之小官必妄献利便以希合上意,故今日害民之事,往往正自前日之言利便者始。由此,他明确提出:唯有省事,即是便民,亦即减少职数,裁汰冗员,如此也就减少官吏盘剥百姓的机会,除此以外,更无他法。黄震清楚地知道百姓穷困的根源,但要解除百姓之困,就要对整个封建社会敲诈盘剥的压迫体系作根本调整,也意味着朝廷放弃剥削,这是他自己以至皇帝都难以做到的。
  在理学思想上,黄震因袭了朱熹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他说:“理虽历万世而无变。”又说:“一事一物之微,一举一动之暂,无非天理之流行。”但黄震对程颐、朱熹关于“道”的论说却有所修正。他认为,“道”并没有超出事外。道就是理,人做事莫不由理,亦如人行走莫不由路。由此进一步,黄震认为,道不超出天地人事之外,道并非恍惚幽冥,亦非高深莫测,而是存在于日见日为的人事器物之中,从而得出“道在事中”的论断。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朱熹理学的范畴,而与陈亮“道在日用之间”的观点相近了。
  黄震批判佛、道,并涉及一些受到佛、道影响的理学家,尤其是对陆九渊心学,他斥之为“借儒谈禅”。他批评程门弟子杨时、谢良佐,认为杨时不免杂于佛,谢良佐才尤高而弊尤甚,其于佛学不止杂而已,张九成、陆九渊、杨简等人“借儒谈禅”也是由于受到谢良佐的影响。禅学人儒,使“吾儒之祸,莫烈于此!”这些充分表明了黄震作为正宗理学家的卫道立场。
  对于黄震的理学思想,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单列一章,称之为“东发学案”,其学派名为“东发学派”,可见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从黄震之学的家传来看,其三子黄梦斡、叔雅、叔英恪守家训,不移其学,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他的学生杨维桢、陈桎,继续传播他的学说。
  ……
展开
目录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璀璨月湖 浙东学术的摇篮
千年文脉
一 缘起杏坛——浙东学术初创
二 再识性理——浙东朱学之兴起
三 人贵此心——浙东心学之辉煌
四 博采众说——浙东文献学之成就
五 究本于史——浙东史学之拓展
六 家学传承——四明学术世家采撷
七 余音不绝——未完结的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