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葛剑雄文集.2,亿兆斯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94731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必备之书,历史人口地理学绕不开的经典参考书。
  人口众多,这曾让国人引为自豪的纪录,如今却被人比为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十几亿人口如何发展而来?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面临人口压力?
  过去这几千年间中国的人口是怎样再生产、怎样迁移和分布的呢?
  立国自有疆,有民斯有土。不认识中国人口史,就无法读懂中国社会。
  《葛剑雄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学人文库”之一,七卷精装本,囊括葛剑雄先生迄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史人口史领域的研究丰碑。文集由葛剑雄重新编订,当中很多为市面上已经绝版的书目,如修订版《悠悠长水:谭其骧传》增补更多历史细节,第四卷《南北西东》首次发表《北极日记》等。
  

展开
作者简介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1983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汉人口地理》是作者葛剑雄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的博学位论文,经修改完善后于1986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中重新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地理的特殊意义,分析了西汉两百年间的人口增长、分布和迁移。其认为,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人口数量不仅反映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力量。当时,中国人口史方面没有任何中文专著,外文也只有一些论文和某一阶段的专著,《西汉人口地理》完成以后成为国内第一部人口断代史,开启了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先河。
  此后,葛剑雄的关注扩大至整个中国人口史、移民史,乃至人口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史》是作者首部全面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拓荒之作,带世人更清晰地正视“人口”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此书出版后广受到国际学界重视,既因其是国内第一手资料原创,同时又因其最先吸收了国际人口学研究的先进成果。《中国人口发展史》包含了历史人口调查制度与现存资料研究,历代人口数量的发展和变化特点,囊括自秦汉、三国至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至近代各个时期的人口分析,还有横向层次的人口构成、再生产、分布、迁移研究。
  《葛剑雄文集:亿兆斯民》特别收录《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节选:人口分布的变迁),探讨过去一个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里“人口”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人口的现代化。
展开
精彩书评
  一般民众对中国人口史的无知或误解虽然也不是好事,但毕竟还不会造成直接的后果;学者们的疏漏或错误就可能影响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我认为,就像国民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样,中国公民——无论是高级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要逐步做到这一点,专门研究人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葛剑雄

  葛剑雄同志的博士论文《西汉人口地理》即将出版了,我感到很高兴,这不仅因为他是我指导过的研究生,而且因为这是我们新中国出版的第一篇历史学博士论文。……尽管我国的历史地理研究有悠久的传统,有举世无匹的丰富的文献资料,但至今这门学科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研究领域还是空白点,很多新的研究方法还没有进行尝试,已经取得的成果与我们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地位都是很不相称的。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是在各个方面用各种方法扎扎实实地研究,写出一批有质量的专著,填补目前存在的大量空白。只有这样,中国历史地理学体系的建立才有坚实的基础,中国历史地理的通论才能写好。
  ——谭其骧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人口发展史
  前言(1990年)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于1987年进行的全国千分之一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到1987年7月1日零时,大陆的人口总数已达10.72亿。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对大陆人口的估计数已超过11.1亿。新的一次人口普查即将进行,到本书与读者见面时,普查结果可能已经公布。虽然笔者目前无法得知确切的数字,但却完全相信人口学界近年来频频发出的警告:依照目前的人口增长率发展下去。到2000年中国的人口完全可能突破13亿。而从最近的实际情况看,要使未来几年的人口增长率低于目前的水平还非常困难。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一,这曾经是中国人引为自豪的纪录,如今却已经被人比为一把达摩克利斯剑。这话或许失之偏颇,但庞大的人口已经造成和将会造成的困难则是谁也不能低估的。
  中国这11亿人口是怎样发展来的呢?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面临人口压力的呢?在过去这几千年间中国的人口是怎样再生产、怎样迁移和分布的呢?
  不用说大多数中国人还难以回答,就是从事当前人口研究的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圆满地回答这些问题。这当然并不是大家不愿意关心了解,而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口史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还没有一本著作或者工具书能够比较如实地、具体地告诉大
  家这些答案。
  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并不准确的说法长期流传。近年来,随着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方面的出版物不断增加,因而这些流传就变得更加广泛。
  例如,提到中国过去有多少人,常常有人照搬二十四史中的数字,却根本不考虑这些“户口数”与实际人口的差别、历代王朝的疆域臣民与今天中国的国土人民的差别。近年出版的各种百科全书、年鉴、辞书也一概照抄不误,很少作必要的说明,以至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些看来精确到了个位数的数字,而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户口数字大多并不是当时真正的人口数字,而只是人口中与赋税有关的那一部分。
  又如中国人都爱认煊赫体面的祖宗,姓王的都是太原王氏之后,姓李的都与唐朝皇帝同一个祖先。近年来又往往把“炎黄子孙”当成中国人或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尊炎帝、黄帝为中国人的共同始祖。这些于宣传教育或许不无帮助的说法却不符合中国人口史的基本事实,因为今天的中国有五十几个民族,历史上的中国也曾有过数十个民族,岂能都出于华夏一系?又岂能都出于一个祖宗?
  再如人们往往以小说、戏剧、故事为历史,以为古人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或以为古人长寿者颇多,却不知道中国历来的核心家庭的平均规模从未超过五人,大家庭只是凤毛麟角;也不知道古人的平均寿命很低,戏剧中胡子一大把的角色按年龄算大多不过是今天的中青年。
  实际上,不但我们今天已经搞不清历史上的人口状况了,就是当时人也未必清楚。有时连皇帝也会闹出不大不小的笑话。据《清高宗实录》记载,这位皇帝在乾隆末年看到他祖父清圣祖(康熙)的实录,知道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民数”是二千三百多万,而看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上报数是三亿零七百多万,于是发出了全国人口“计增十五倍有奇”的感叹。可是他竟然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正是他自己下令将原来按“丁口”登记户口改为按全部男女人口登记,实际在这82年间人口大约增加了1倍有余,绝对不可能是原来的15倍多。由于皇帝说了这样的话,此话又充分证明了本朝的确不愧为太平盛世,所以被堂而皇之地记进实录,成为大小臣工歌功颂德的内容,直到近代还是不少历史论著中经常引用的例子。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孙毓棠、萧一山等人的研究,已经得出了清初的户口登记对象是“丁”而不是“口”的结论。再者,早在1959年,何炳棣就在美国出版了《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编者注:此书于200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再版,根据作者意见改名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一书,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专门论述了明清时“丁”的特殊意义,指出“丁”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赋税单位,与“口”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何氏此书在海外汉学界已被视为经典著作,以上结论也已被学术界接受为定论。可是到了80年代初,这个问题在国内又作为一项“发现”被提了出来。以后又进而在“丁”与“口”的比例上展开了讨论,似乎至今还没有得出大家能接受的意见。可以说,这场讨论和因此而进行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重复劳动。如果大陆的学者事前看到了这本书,即使他们不同意其中的观点或结论,也就可以直截了当地进行驳难,而不必再重复探讨那些早已得到澄清的事实了。
  一般民众对中国人口史的无知或误解虽然也不是好事,但毕竟还不会造成直接的后果;学者们的疏漏或错误就可能影响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50年代经济学家马寅初与国家主席毛泽东在人口问题上的那场争论,很快就以一边倒的结论告终,这当然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从学术方面来分析一下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当时在没有任何政治压力的情下,开展一场完全自由的学术讨论,马寅初的观点也未必能获得多数人的赞同。因为在当时中国人口压力对大多数人,包括专家学者来说,似乎还是遥远的未来,至少不是燃眉之急。要接受这种多少有点超前的理论,必须对全局和历史有深刻的了解,而不是局限于目前和某一地一国的实际或经验。当时如果真的知道,要是没有太平天国开始的一系列内乱外患、天灾人祸,中国的人口在50年代初就将超过11亿的话,如果有更多的学者和民众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真实历史,了解近代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可能后果的话;这场论战也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中国政府在人口政策上的转变也许会更早,造成的损失不至于如此巨大。
  因此我认为,就像国民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样,中国公民——无论是高级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要逐步做到这一点,专门研究人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展开
目录
西汉人口地理
序(谭其骧)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有利因素
第三节  本文以西汉时期为研究阶段的原因
 
第一篇  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
第一章  现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评价
  第一节  关于西汉初人口数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  《汉书?地理志》户口数的意义
第二章  从文献记载考察各地区、各阶段的人口变化
  第一节  从部分侯国推测第一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二节  部分地区一、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三节  部分地区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四节  部分地区第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三章  从人口变化规律考察西汉期间的人口增长率
  第一节  人口政策
  第二节  婚姻状况
  第三节  生育状况(总生育率及繁殖率)
  第四节  净繁殖率
  第五节  家庭规模
第四章  从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考察人口的增长
  第一节  粮食产量与人口的关系
  第二节  主要农业区与垦田面积
  第三节  农具、耕作制度、水利设施
  第四节  粮食亩产的估计
  第五节  从三辅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率推测全国水平
第五章  关于武帝、宣帝时期的人口变化
  第一节  武帝时“户口减半”的文献记载
  第二节  武帝时影响人口变化诸因素的分析
  第三节武帝末年至宣帝时户口数的特殊现象
  第四节几种误解的剖析
本篇结论
第二篇  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第六章  人口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二节  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汉志》测定人口密度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表及其说明
  第四节  人口分布概述
第七章  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经济条件
  第三节  政治条件
  第四节  历史条件:秦代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第五节  社会条件
  第六节  上述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第三篇  人口迁移
第八章  关中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汉初的“实关中”政策
  第二节  陵县的设置与徙陵县
  第三节  其他徙关中类型
  第四节  自关中迁出的类型
  第五节  人口迁移数的推测
  第六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第九章  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内地人口徙边
  第二节  匈奴人的内徙
  第三节  汉人徙入匈奴
  第四节  羌人、氐人的迁徙
  第五节  汉朝内地与西域间的人口流动
第十章  东南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汉初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越人内徙
  第三节  武帝时徙民会稽辨正
第十一章  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西南地区
  第二节  南部地区
  第三节  东北地区
  第四节  特殊迁徙地——房陵、上庸
结束语
后记
附图
中国人口发展史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空间范围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时间范围
第三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具体内容
第四节  研究和了解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意义
上编  历史人口调查制度与现存资料
第一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
  第一节  大禹时的人口记录不可信
  第二节 《周礼》的记载并非实际制度
  第三节 《国语》所载为最早的人口调查制度
  第四节  首次全国性人口调查完成于秦代
  第五节  公元2年西汉户口数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
第二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节  战国、秦、汉的上计
  第二节  唐代的记账和户籍
  第三节  多头统计的混杂——宋代的户口统计制度
  第四节  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和户籍登记
  第五节  明代的户帖与黄册制度
  第六节  清代:由户口登记向人口普查的过渡
  第七节  1911—1949年:有名无实的人口调查
第三章  历史人口资料的评价
  第一节  历代户口统计数
  第二节  方志记载的户口数
  第三节  家谱:官方户口数以外的数据库
中编  历代人口数量的发展和变化特点
第四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先秦人口数的估计
  第二节  秦时期
  第三节  西汉时期
  第四节  东汉时期
第五章  三国至隋时期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
  第二节  东晋、南朝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
  第四节  隋时期
第六章  唐时期
  第一节  户口数字分析
  第二节  人口峰值推算
  第三节  隋唐之际人口谷底推算
  第四节  唐后期的人口变化
  第五节  唐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
第七章  宋、辽、金时期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人口耗减
  第二节  宋代户口数的真实含义
  第三节  宋代实际人口数的推算
  第四节  辽朝人口数估计
  第五节  金朝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六节  其他政权、地区的人口估计
第八章  元时期
  第一节  史籍所载元代最高户口数
  第二节  金、南宋末年人口谷底的推测
  第三节  元朝最高人口数的推测
  第四节  西藏人口的调查
第九章  明时期
  第一节 明代人口数量研究概况
  第二节  明代初期人口总数的确定
  第三节  元明之际的人口谷底
  第四节  明代人口峰值估计
  第五节  明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
第十章  清时期、近代
  第一节  清代人口数量研究的评价
  第二节  清代人口峰值
  第三节  明清间人口谷底数的推算
  第四节  清朝后期的人口耗减
  第五节  怎样认识清朝的“人口奇迹”
  第六节  1912—1953年的人口变化
第十一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第一节  增长缓慢
  第二节  “大起大落”和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
  第四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
第十二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地理条件
  第二节  农业生产
  第三节  战争
  第四节  政治制度
  第五节  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
下编  人口构成  再生产  分布  迁移
第十三章  人口的构成与再生产
  第一节  性别构成
  第二节  婚姻状况
  第三节  家庭规模
  第四节  出生率
  第五节  死亡率
  第六节  民族构成
第十四章  人口的分布
  第一节  第一阶段:商、周至东汉末年
  第二节  第二阶段:三国至五代时期
  第三节  第三阶段:宋至近代
  第四节  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
  第五节  人口分布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第十五章  人口的迁移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意义
余论
后记
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一八五○年以来)(节选)
前言
第六章  人口分布的变迁
  一、瑷珲——腾冲线的由来
  二、瑷珲——腾冲线是如何形成的
  三、瑷珲——腾冲线是固定不变的吗?
  四、如何看待东西部之间人口分布的差距
  五、未来的展望
结语:告别马尔萨斯
  一、告别马尔萨斯
  二、并非只是人口多的问题
  三、人口素质——更严峻的课题
  四、忧虑和希望
附录
千年人口
人口国策的坚持与调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