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信息更重要
当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运动员获得奥运冠军时,我们知道他们是因喜悦而泪流满面。虽然国籍不同,语言不通,但我们能够通过动作和表情了解他们的心情。
沟通也是如此。播音员播报式的“我爱你”和甜美深情低喃“我爱你”相比,后者更容易让你心神荡漾。
我们平常除了用语言交谈,还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获取大量信息,如表情、动作、语调、说话的音量等。
经常有人引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麦拉宾(AlbertMehrabian)提出的“麦拉宾法则”,即“人们沟通交流时,语言占7%、音质占38%、表情以及身体语言占55%”。因为是仅把焦点放在表情和声音上统计出来的数字,所以麦拉宾自己也质疑数字的可信度。但毋庸置疑,“非语言”要素在沟通中占据重要地位。
班德勒博士也说过:“沟通中有九成来自“非语言’信息,一成来自语言。”“眼神交会”和“点头”是沟通的润滑剂
相信大家已经理解“非语言”对沟通的巨大影响。所以,给对方一个信号,让他知道你在听他讲话,他会更兴致勃勃。
其中一个信号就是“点头”。点头的有无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沟通。
当然,“眼神交会”必不可少。如果你的眼神飘移不定,那么不管你怎么点头,也没有任何意义。
即使没有出声回应,只要你注视着对方,并且还不停地点头示意,他就知道你是在听他说话,然后继续畅所欲言。
“如果把语言比喻成球,沟通就是传球游戏。”而“点头”和“眼神交会”会让球的弹性更大。
后文将介绍如何让对方畅所欲言,以及怎样提问才能勾起对方说话欲望等方面的技巧。总之,请记住,只要简单的“眼神交会”和“点头”,就能更自如、顺畅地沟通。语言是经历的“省略号”
问昨晚吃了咖喱饭的人:“你昨天吃了什么?”通常都会回答:“咖喱饭。”
其实,这个回答省略了很多信息。比如,除了咖喱饭,还有没有吃别的东西?咖喱饭的材料是什么,是哪种口味等。
前面已经提及“语言”表达的背后是“想象”和“经历”。
沟通时,我们的大脑会一边浮现“经历(或想象)”,一边用语言表达出来。
就像上面有关咖喱饭的对话,一定还有更多的信息,比如,“什么时候吃的”、“和谁一起吃的”、“在那儿吃的”、“好不好吃”等信息。但是,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些信息就被省略掉了,无法传达给对方。经历语言化会省略大量信息
“经历”本身含有很多信息,但由于“语言”只能表达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沟通时,大量的信息都被“省略”掉了。
下页的图清晰地展示了经历语言化的整个过程。
金字塔形涵盖的内容是经历的所有内容,波浪线以上是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占整体内容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因此,如何还原波浪线以下的被省略的信息,非常重要。每个人对信息的反应都不一样
当你对朋友说:“昨天休假,我和女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了。”而昨天上班的朋友回答说:“哇,真羡慕!”
那么,朋友到底羡慕什么呢?答案有很多种,也许是“昨天休假”,又或者“与女朋友一起看电影”,抑或单纯是“看电影”。仅仅一句“哇,真羡慕!”的回应,我们根本无法猜出对方认知(描绘)的内容。
而且你并没有说“玩得很开心”、“电影很不错”,而对方却假设出“一定很开心”这个前提,继而回答说:“真羡慕!”
在朋友的内心中一定有一个基于过去经历的程序,即“休假时与女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开心”。因此,当他听到你的话时,根据过去的经验想象这个场景。
而当你与另一个最近刚失恋的朋友说同样的话时,或许他会回答说:“我暂时还不想交女朋友。”
因此,每个人对信息的反应都不一样。沟通的成果取决于接收的信息量
哪怕说的是同样的话,每个人接收的信息和模式都各不相同。
而将内容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对方,需要大量的信息。
因此,沟通的成果取决于接收的信息量。P42-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