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58348
  • 作      者:
    杨念群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史、社会史,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自选集》《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名家文库·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通过对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应用状况的全面反思,提出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以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力图在中国史研究过度迷恋于宏大空洞的整体史与过度拘泥于琐碎化的微观史之间寻找到一条新的革新出路,并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三个视角,综合考察精英人物、草根民众与弱势人群,包括底层社会组织的演变态势,着力探讨上下层历史之间经常发生的双向互动、对流与博弈的关系,避免单一地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角度诠释复杂的历史现象,体现了“中层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风格。
展开
精彩书摘
  近代早期的反缠足运动属于精英社团式活动,所以基本上停留在舆论传播的层次,早年的一些不缠足会组织尽管有不娶缠足女为妻这样的规定,如谭嗣同在《湖南不缠足会嫁娶章程十条》中规定会中男女可以互通婚姻,同会人亦可与会外不缠足之女通婚,并想通过随地创办女学塾为天足女性身份的提高提供制度性的支持。然而早期精英设置的公共领域的封闭性由于无法有效地解决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缠足女性的婚嫁问题,所以早期反缠足运动根本无法在基层社会引起实质性回响,更进一步说是无法转化为自觉的群体行动。
  社会风气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含个人或群体身份的自我重新定位,也涉及到群体之间审美评价标准的转移(包括不同性别目光的凝视),最重要的是这些标准的转换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予以制度化的。风俗转换绝不是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带有相当强烈的暴力和强制性特征。从实际情形来看,禁缠足是否成功绝非当年谭嗣同等维新党人的舆论所能轻易奏效。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首先是一种身份问题:在传统文化氛围内,缠足女性作为诗礼之家的象征,不仅有区分男女性别的功用,而且以此为标志成为区分上下层妇女的界限,这绝非某个精英组织所能轻易改变。它必须通过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干预,前引述(1907)贬缠足妇人为贱民的新法令一旦实施,效果未必立竿见影,却会从社会格局重组的意义上根本改变女性身份。
  女性身份转变的制度化依据是女学的勃兴,原来缠足女性留守闺中是高贵身份的标志,民国以后则以入女学为身份显贵的特征,当然这仍是国家强行干预塑造的结果,不是自然演化的现象。如前述胡仿兰事件,胡氏想入女学及创建女塾,遭到婆家激烈反对,自杀之后仍得不到乡间的广泛同情。经过官方做出罚没徐家财产的暴力制裁和按传统方式加以旌表,以及天足会多次召开纪念和追悼会后,胡氏的身份才大大得到提升,胡仿兰成为官方和知识精英共同建构出的一个反缠足英雄的符号。反缠足与入女学从此建立起了一种固定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暗示着入女学恰恰是女性身份高贵的标志,而不是相反。
  ……
展开
目录
上篇“理论旅行”的反省与批评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一、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二、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概念化”倾向
三、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
一、导言一一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二、由输入到输出——“理论旅行”的若干实例
三、“理论回流”之后——对若干二元对立概念在中国的规范性运用引发的评述与思考
四、结语——几点延伸的思考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
二、中国何以不能出现真正的“保守主义”
三、多学科聚焦视点下的“后现代”修辞
儒学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历史及其终结
一、“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规范作用
二、“意识形态”的构造过程一一从上层“象征建构”到底层“文化实践”
三、“制度成本”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一个新的视角
四、儒家意识形态的“象征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脱节及其后果
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
一、叙事的变迁——政治与社会
二、理论的横移一一社会学与历史学
三、历史呈现与划分对象
四、理论的转换一一悬置或者批判
五、规范论证与范式迁升
六、中层理论与一代悲剧的终结
七、空间重设与普遍主权
八、中层理论与自由的演进
“应然态民主观”的现代范本
一、历史逻辑的变相延续
二、现实逻辑的历史投影
“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
一、“识字”的常识性威力
二、“后现代”批评真那么不合时宜吗
……
下篇 跨学科入史的探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