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以色列的先知及其历史地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41588
  • 作      者:
    (英)威廉·R. 史密斯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眼前的这本《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59):以色列的先知及其历史地位》是孙增霖独立翻译的第一本外文著作。虽然以前也曾经翻译并出版过一些论文并参与翻译过部分论著,但独自翻译一本完整的著作却是第一次,再加上事业和生活上的一些变化使得本书的翻译断断续续持续了两年多才告最终完成。在此期间,遇到了许多困难,例如原书虽然是英文,但作者显然通晓包括希伯来文、阿拉伯文、拉丁文等在内的多种语言,这使得译者不得不多方求助;原书毕竟是百余年前的作品,其中提及的若干资料,尤其是注释中涉及的许多资料甚至在国外的图书馆中也无从查起;在原文尤其是注释中的多种语言的混排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技术性难题……
展开
精彩书摘
  讲稿一
  以色列与耶和华
  《圣经》中所记载的启示是上帝在人类历史的背景中给予我们的珍宝。上帝现在给予他的子民的爱是他曾经给予我们的祖先的爱的继续;就像人类所有的精神财富一样,基督教也是经历过一代又一代人检验过的历久不衰的人类文明遗产。不经过努力和斗争无法获得这样的珍宝。容易得到的东西同样也容易失去,人性中那些永恒的财富包括:由辛苦的努力而学到的真理,由长期的习惯所养成并巩固的关系和在实际应用的历练中形成并完善的制度。作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的宗教不可能脱离开上述规律,启示本身只有首先变成人类历史中的一个要素才能最终变成人类生活中的力量。仅有上帝向人类宣示自己的意愿和爱是不够的。这一宣示必须同日常生活所得来的日常的经验相吻合,它必须能够被融入到人类的个体经验中,能够变成道德和理智感化力的一部分。后者围绕在所有人的周围,就像人通常很少去注意到他所呼吸的空气一样,但是一旦没有了它,人类的精神生命就会像失去了氧气的生理生命一样失去活力。
  人们经常感到奇怪的是:耶稣来到世间是如此之晚,基督教的公开传播是由那些迟钝而且极不完善的组织从一个极为偏僻的像犹太(Judaea)这样的小地方开始的,而且神圣的智慧认为为世界性的基督教开辟道路的合适的方法是借助于那些只传给了单个民族的、由《希伯来圣经》所记录下来的一系列的并不成熟的启示。只有通过道德进程才能在人世间实现上帝救赎我们的意愿,而这一进程非常缓慢;上帝的道德王国远未完成,甚至在正式的基督教徒中也是如此;而且在实际上,许多世纪以来,启示之爱(revealinglove)的力量似乎忽略了为数众多的人们,甚至在对待作为选民的以色列民族时也颇为迟钝而且有所保留;上述所有的表现似乎很难同神圣目的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神的工作的全能协调起来。否认这些事情是非常难于理解的,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但是真正的困难并非来自那些很难解释的事实,而是来自于有限的生物试图从有限的观点出发去理解那个无限的、永恒的存在者的工作。永恒的、无限的上帝无论以自然的还是以天赐恩典的方式与这个有限的、处于时间之流中的世界发生何种关系,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奢望去理解的迷;但就其本身而言,启示遵循着历史进步的法则并不比贯穿于前后相继的物理现象中的持续性法则(1aw ofcontinuity)更为令人惊奇。自然与天赐的恩典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自然遵循固定的法则而恩典会打破它们;在道德界有着同物质世界一样的法则,启示的恩典的无上权威并非来自表现它的那些行动的专断的特征,而在于它支配着事物的道德秩序,而物理秩序又是服从于事物本身的。在启示中,上帝同人建立起一种私人的关系;但是,除非这种私人关系能够像一个人跟他的同胞建立、保持并完善的私人关系一样,否则就没有精神上的价值。根据《旧约圣经》的教义,全部的启示和救赎的工作都建立在这样的事实上: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因此他有能力跟他在天上的父建立起一种可理解的道德关系。但是,即便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培养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亲子关系,如父子这样的概念中,纯粹的物理事实只占了极小的部分。像父慈子孝这样的概念所昭示的更多的是爱和尊重,而绝不仅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父子关系,这样的关系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受到的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因此,如果将《圣经》本身比作是我们用来理解上帝的恩典的指南,那么我们必定会认为启示也是有历史的,它同人类本性的法则相一致,受制于普遍的规则,即,任何永恒的精神性和道德的启示都必定经过了许多阶段的成长,并且遵循着某种内在的进化法则。
  过去的神学从未对上述事实加以足够的重视。确实,它曾经从福音书中的比喻中学到了上帝之城的成长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一样;但是,它从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类比不仅仅指的是最初的星星之火和最终的世界范围内的广大的恩典之国之间的对比,它还教导我们要注意到这一成长的过程服从的是有机的法则,就像某个活生生的种子所遵循的物理的进化法则一样。历史进程的规律这一概念只是在最近的时代才被人们准确地把握并得出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并不奇怪,即便是过去的那些神学流派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去把握上帝之拯救人类的历史阶段,但除了一系列机械的契约(eovenants)和教条(dispensations)之外,它们收获甚微。尤其是,甚至直到最近,对这一问题的绝大多数的思考仍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过高地估计了启示的最早的接受者们所获得的关于神圣的事物的知识。救赎是一项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的工作,基督是所有启示的中心和所有被救赎的人性的巅峰(head),这些事实导致了下述观念:从一开始,《旧约圣经》的信徒们的信仰就清楚地(distinctly),如果不是明白地(clearly)同《新约》教会的信仰一样企盼一个作为个体的弥赛亚(personal Messiah)。
  ……
展开
目录
总序
出版者导言
编修者导言
作者序
讲稿一
以色列与耶和华
讲稿二
耶和华与其他民族的诸神
讲稿三
阿摩司与耶户王朝
讲稿四
何西阿与以法莲的衰落
讲稿五
犹大王国与以赛亚事业的开端
讲稿六
以赛亚的早期预言
讲稿七
希西家统治时代的以赛亚和弥迦
讲稿八
摆脱亚述的奴役
注释
索引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