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少儿音乐教育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63440
  • 作      者:
    郑又慧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父母是最好的音乐老师》,意为尽量将我(郑又慧)这许多年在教学、演出、比赛、指挥和演讲中,所遇到各类有关音乐学习的问与答,收集整理成册,并搜集其他国家音乐工作者的教学心得,以求有更广泛、更多样的看法及做法供读者参考。虽然不可能解决所有有关音乐教育的问题,但求抛砖引玉,或许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也能共襄盛举,让我们的社会因为音乐的润饰,变得更祥和、更美好!

展开
作者简介
     郑又慧,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
     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院(MOZARTUM);
     奥尔夫音乐研究所(ORFF INSTITUTE);
     美国A.O.S.A.(美国奥尔夫协会)会员;
     德国I.G.M.F.(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亚洲区特派员。
     曾在台湾台中一中、台湾体育学院、台中师范学院任教,从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研究多年。
     带领台中一中合唱团荣获台湾第一届合唱比赛「金音奖」冠军等多种奖项。
     著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原名《音乐百宝箱》)获中国台湾出版界最高荣誉“金鼎奖”,其他多部音乐著作也深受读者喜爱。
     目前定居美国,从事音乐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郑又慧是台湾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音乐教育四十多年,在教学、演出、比赛、指挥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学生和家长喜爱,在这本书中,她详尽解答孩子音乐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与困惑,对指导孩子学音乐很有帮助。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音乐的良师益友。
     书中内容如
     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份?
     孩子几岁可以开始接受音乐训练?
     儿童音乐班该如何选择?
     五线谱该如何学?
     我的孩子缺乏节奏感怎么办?
     如何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乐器?
     学乐器会不会耽误学校的课业?
     孩子不肯练习怎么办?
     学音乐可以改变气质、增加贵族气息?
     ……
     这些都是家长们在孩子学音乐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习音乐的极好的好助手。
 

展开
精彩书摘
     要不要参加音乐班?
     当孩子在婴儿期,父母注意的是奶粉广告。一旦进入儿童期,父母则忙于寻找另一项资讯:才艺的学习。面对多样化的招生广告,该要选择哪一项:音乐?舞蹈?美术?该选择哪一个学习机构:有名的?广告做得大的?这些问题都困扰着父母。
     任何才艺的学习,都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开始,才能发挥它的功效,太早学习只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对于学乐器这个项目。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早点学习乐器,不妨试试从团体音乐课开始。这可以当做是学习乐器前的暖身运动。而孩子四至五岁时,是开始参加团体音乐课程的最好时机。因为音乐、美术都属于美育教育,这类感性教育的开始时间大约在孩子四至五岁时最恰当(此处指的是团体教学,而非一对一的方式)。一所教学设计良好的音乐教室,它能提供给孩子的教育功能有以下几项:
     美感熏陶
     长期听音乐或学习音乐的孩子,他们的容貌形象确实会有所改变,日本魅力学派所提倡的音乐浴——长久浸身于音乐当中,能改变气质,使人变美。以我自己的许多音乐学生为例,经过长期学习,和学校其他同龄的同学相比,总是显得更加美丽大方。是学音乐的孩子大多来自高级的家庭吗?或是音乐改变了他们的容貌?这或许无法断言,但却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观察结果。五官虽然无法改变,气质却可以塑造。
     创造力的培养
     良好的音乐课程,还能培养孩子的许多能力:创造力、领导力、表现力和团队中的默契能力(通过合奏训练)等,这些能力,无论孩子将来做的是哪一行,都是需要的。举例来说:教授、医生、律师等,如果有不同于别人的创造力、表现力,就更容易为自己开创新的局面,而不会在经过漫长的学习之后,仍无法发挥所学。所谓“井底之蛙”,除了指一个人世面见得少,更表示这个人所受的教育是僵硬的,非启发式而是灌输式的。中国的教育方式常被认为过分僵化,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具有创意的思考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调查,在我的音乐班上过课的孩子们,在学校担任班长或班干部以及考上资优班的比例相当高。我并不鼓吹孩子上资优班,但能考上说明他们有这个能力,不知是巧合,还是上音乐班的功劳?
     听力的培养
     大女儿振宁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已经在我的音乐班里“混”到第四个年头,音乐班里共有十个小朋友,分散于各校的一年级,某次上课时有位小朋友说:“我昨天代表班级参加注音听音比赛。”另一人说:“我也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说。统计一下,居然有七个孩子被选为代表参加注音符号比赛,比例不小。这里说明一下,“注音符号”是在台湾所使用的中文拼音法,除了读之外,还牵涉到“听”。这班孩子在我的音乐班上了近三年课,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在听注音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助益。
     现在流行学习英语,其实如同学习注音符号一样,语言除了说、读、写之外,“听”占了很大的比例。“听”得好,就能“说”得好、“读”得好。把孩子放在四周都是说英语的环境,不出三个月,他也能说得一样好,并不需要刻意地去教他。这就是“听”的重要性。没有为孩子做好“暖身运动”——给他们一副好耳朵,就贸然去学习外语,只会损害孩子的兴趣,事倍功半。而好耳朵该如何训练?除了自己在家常给孩子听英语录音带(假如你自己不会说),参加音乐课程学习也是训练孩子听力的好方法。在听音乐、接受音乐训练的同时,练就一副好耳朵,听语言就会有额外的收获。听力好,孩子学习任何语言都能既快又准,而不至于说一口既不标准又带着土腔调的蹩脚英文。
     记得在振宁上幼儿园小班时,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外国客人,招待他们吃晚餐后便送走他们。随后,振宁带着困惑的眼神问我们:“爸爸,今天的外国人讲的英文和上次来的外国人讲得不一样!”哇!这小孩子听语言的耳朵真是不错。原来,上次来做客的是美国朋友,而这次则是从澳大利亚来的!同样讲的是英语,在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例如住在美国加州的人和住在纽约的人),讲起英文来腔调都有所不同。就像中文,不同省份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腔调。我和先生在家里,常常和孩子玩这种“猜猜是谁在说话”的游戏,这很有趣。平常给女儿的音乐训练,让她有一副敏锐的耳朵。这灵敏的耳朵也让她在日后学习语言时,无论是英语、法语还是日语都学得又快又准,甚至说起中国的传统相声来也是有板有眼,且轻松愉快!
     在我们刚移民来美国时,老大读高中二年级(十年级),老二读初中三年级(八年级)。姐姐在隔年选修的法语AP课程的学期末考试中,拿到了全校最高分,之后参加了全国AP法文考试,又取得了全国前百分之七的好成绩。以我们刚刚移民来美国的程度,她能有如此小小成就,当和以前的训练有关,我们也为她感到高兴。
     为将来学习乐器奠定基础
     如何“在正确的时段做正确的事情”是很重要的认知!家长通常会心急地希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习超过他能力所及的乐器。颠倒学习次序的结果是只有提早结束学习音乐的过程。有许多提早学习的小孩,只熬了一年,甚至短短几个月,就再也不碰任何乐器了,这是非常常见的情况。而如果先在音乐班“暖身”两年左右,再进行较难乐器的学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音乐班中,孩子逐渐熟悉了音乐的面貌,对较难的乐器才不会有排斥感。学习乐器的“蜜月期”可拉长。就如同结婚有蜜月期一样,乐器的学习也有蜜月期,时间有长有短。如果贸然直接进入乐器的学习,未经过音乐团体课的“学前暖身”,则“厌倦期”很快就会来到;而上过音乐团体课的孩子,因为对音乐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基本概念,因此基础又稳又广,比较容易领略音乐的趣味。
     此时最大的疑问是:几岁可以开始接受训练呢?出现了两派说法:一、越早越好。二、等孩子一切发展已进入某一阶段——较成熟、适于教导时,再施教。
     在美国和加拿大等音乐发展已相当蓬勃的国家,大多数人仍是顺其自然,到学校(幼儿园或小学)才接受学校的音乐课程。而在欧洲,一般国家至七岁左右(小学一年级以上)才有一对一的乐器课程。我曾多次到这些国家考察,广泛收集他们的学校音乐课本(从幼儿园到初中三年级),发现美、加、德、奥、英、法等国,他们以国家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将音乐教科书编得尽善尽美,只要是一名好老师,照着课本教授课程,学生就可以有丰富的收获,甚至即使没有老师教,学生光是翻一翻音乐课本,就可以读到非常详细完整的有关各个年代、国家的音乐故事、历史和歌曲。或许这可以让他们的家长很放心,即便等学生到学校接受国家提供的音乐教育都不嫌迟,而且客观地来说,学生们所具备的音乐基本知识也的确比咱们中国人更丰富、更均衡。(当然,这也牵涉到这些年间各个国家的发展背景。)
     越早越好吗?
     这样的现象令人有些不解:在音乐相当先进的国家,一般大众并不急于“越早越好”地送孩子去私人机构接受音乐课程。可在印象中,莫扎特、贝多芬不都是在四五岁时就被父母带着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吗?
     其实在西方社会,一般大众并未受惑于“越早开始越好”。记不记得在《婴儿炸弹》这部美国电影中,当女主角带着她的婴儿到公园“例行公事”地玩耍时,镜头讽刺地指向旁边三位爱炫耀的母亲:“你的孩子去上过纽约的……课吗?我的宝贝已经去上了半年了!……”女主角张着嘴、瞪着眼,看看地上三个坐在沙堆中玩耍的未足一周岁的婴儿!
     这种镜头,在西方家庭中其实是非常少见的,因此这个电影的片段其实是在挖苦部分极少数纽约都会的母亲。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孩子学校的音乐教育及在基督教教会里接触到的音乐节目,就绰绰有余了,不须再额外加课。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的国家反而开始流行“零岁教育”、“早期教育”,有比例越来越高的人忙着送孩子出去上课?
     一、典型的商业社会,群众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资料,很容易被广告煽动。许多“早期教育”观念之形成,并非来自教育,而是来自广告词。
     二、父母缺乏足够的教育理念,宁信广告及“人云亦云”,也不愿接受专家学者的“苦口良言”。
     三、父母觉得自身的音乐文化不足够应付,求助他人是较心安的方式。
     四、认为“赢在起跑点”,或许就能“一路不落人后”。
     五、为了考上好的重点初中。升学主义的阴影,在小学就已铺天盖地地降临,许多父母给孩子暗中的规划是:四年级之前学习才艺,五年级之后就要专攻学科了。学习音乐的生命只到十一岁左右,不提早,未免就太晚了!而西方社会,虽开始得晚,但其年限可以一直延伸至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所以也不急于一时。
     六、学校音乐课程设计不良(幼儿园、小学、中学),无法提供完整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音乐课,音乐社团或乐队更是少,又缺乏足够的师资、良好的设备。关心孩子音乐学习的家长,只好提早自己花钱,找寻心目中理想的老师。
     畸形发展
     西方社会并非人人重视音乐,但至少音乐已是他们相当重要的生活文化之一,并且也相当普及。学校的音乐课本版本很多,有竞争,就带来进步;音乐社团相当多,学习年限也很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许多社区会提供免费或收费的乐器训练课程,受过良好音乐训练的音乐教师也很多,想要不接触音乐都难,音乐对他们来说是常态并普及的教育之一。加上欧美人士每周有上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的习惯,在教堂里一开始一定有诗歌的吟唱。许多教堂还设有唱诗班、乐团,很自然地,这又是很好的一种音乐学习环境。
     反观我们,音乐教育可以说是很“畸形”发育的一环——民间私人音乐教学如火如荼,不断求新求变,学校却可以按几十年前编排的音乐课本“保持优良传统”地沿用至今。“没有竞争、没有进步”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最好写照,家长自己想办法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要不提早开始学习也难。
     理智的衡量
     但是“提早”,该在多早才不至于揠苗助长呢?我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提及。但在这里,仍有些具体的提醒,父母应多衡量自己与家庭的条件:如经济条件的积累,时间是否充裕,孩子与父母自身的体力、精神的负荷,孩子各方面发育是否适当等等。
     零至四岁间的幼儿来到训练课的教室,在短短的一小时之间,是否能立即表现合作的态度?授课的老师相当难寻,具有招架小宝宝能力的老师更是难培养,因此大多数的人不敢太早轻易尝试。如果真的有意让孩子上音乐班,四五岁再开始,应该是目前社会环境下较理想的年龄。而在音乐团体班里上过至少两年课,大约六足岁再开始学乐器,也还不算晚。
     最重要的,别忘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如果家长可以自己给予孩子音乐熏陶,任何年龄开始都不嫌早,也不必外求他人!
     如何选择儿童音乐班?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私人的音乐班,令家长高兴的是,大多数的经营者及老师都非常认真地经营着自己的教室,儿童可以从这里得到许多的帮助。但是面对不同类型的音乐班,家长常有困扰:该如何选择呢?
     除了师资、设备,家长还关心:我的孩子该上哪种音乐班?弹琴视谱的?奥尔夫式的?
     目前内地大致有两大类型的儿童音乐班,我们姑且以他们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分类为传统式与非传统式的。
     传统式:依照传统上课的方式,学生坐在电子琴椅子上,必要时电子琴还可以当桌子用。一人使用一台电子琴,家长可坐在孩子身旁陪伴。授课的内容由于限制于教室不甚宽敞的空间,学习较偏重于“知性”的认知,如识谱、弹奏乐器、听音、认识和弦、节奏拍奏等等。
     特点:课程内容设计很系统,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简单的看谱、弹奏。或者有不使用电子琴者,但偏重知性的传输,都可以归为此类。
     非传统式:所谓“非传统式”,是就学习形态而区分。这类教室,设计宽敞,学生人数大约在十二人左右,光着脚进入没有桌椅的地板教室,教室大多数有一架钢琴,及一大堆大大小小的敲击乐器。学生可以自由自在或躺或坐地进行课程,学习内容不强调知性的认知,较多通过各种游戏、说白节奏、敲击乐器、身体动作等等来学习一些音乐的基本功。
     特点:课程设计弹性较大,老师可自由调配、增减内容。由于强调教、学双方都以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除了能主动参与,并常有机会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此时则成为观察者及课程背后的主导者。市面的奥尔夫教学则属于此类。
     父母可从以上的分类简介中,获得选择时需要的讯息。如果您想知道我的选择,我建议,依照儿童的年龄、个性及他们自己的喜好来决定。
     一、年龄。学龄前的儿童,视知觉尚未发育完全,对于细微的视谱教学会感到困难,手指肌肉也无法胜任弹奏键盘的细动作,此时选择视觉上不需要太吃力辨认五线谱并避开手指需要弹奏琴键的学习,比较符合此阶段孩子的身心需求。
     如果二年级以后才开始参加民间音乐班,孩子各方面的发育已成熟许多,相对来说不太需要在意他们的发育是否能配合。此时传统视谱、弹奏的教学,将能很有效地带领孩子进入状况。当然,别忘了父母本身的配合工作:让孩子多听音乐!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更理想地帮助孩子。
     二、个性。如果孩子各方面的发育很“早熟”,个性也非常稳重,不怕困难,那么传统、非传统的音乐班他都能选择。
     而如果孩子非常好动,静不下来,用传统的上课方式不只他自己受苦,对老师及家长都是一大考验。
     至于个性较畏缩、胆小者,如果碰到好的老师,采用非传统式的上课方式,可以引导他们更开朗,也是较适合他们的上课方式。
     三、问问孩子的意见。父母事先多阅读相关资料、带孩子参观这类的教学、给他们一些心理准备及概念并和他们讨论也很重要。或许这么小的孩子,他们的回答不一定准确,那么就要靠父母综合以上两项,再下判断了!
     这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师资。以内地儿童音乐教育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师资水平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与沉淀。良莠与否,需要家长们仔细甄别判断。如果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不妨先带孩子(和邻居或亲友的孩子)做一些书中提及的音乐游戏,也是大有裨益的!
     孩子不想上音乐课怎么办?
     人都有惰性,也有周期性,在孩子身上更是明显。因为比成人缺乏自制力及缺乏对未来成功的幻想力,孩子们很容易就放弃手边的学习,尤其是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内容的学习方式。
     如果您已确定所选择的音乐班不错,教学内容及老师都很适合孩子,可是,在过了一阵子之后,孩子仍说:“妈妈,我不想去上音乐课!”这是怎么回事?家长该如何辅导?
     电视时钟
     注意一下,是不是他上课的时间正是卡通上演或连续剧播放时间?假设他每天看卡通,或每天看连续剧,如下午五点到六点或晚上七点以后,他的电视时钟会告诉他,现在是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将他带去上音乐课,几次还能忍受,等新鲜劲儿过去后,他就会拒绝了。解决之道最好是别让孩子养成在每天固定时间看电视的习惯,尤其连续剧更是别碰,它很容易让孩子在这一时段对于连续剧之外的事丝毫提不起劲。如果刚好碰到一档同学们几乎都在看的连续剧,可以将它录下来,隔天或之后再看。
     身体有所不适
     孩子是否睡眠不足、饥饿、头痛、肚子痛等等。有时当天课堂上的不舒服,会给他留下不好的联想及印象,觉得进到这间教室,就想起上次的不舒服。这需要家长坐下来,慢慢帮他厘清错觉,并积极地建立他对课堂的快乐印象。
     低潮期
     如果没有任何原因,孩子就是不想去,可能是进入学习的低潮期。同样的,家长也可用积极、欢乐的气氛,半强迫、半鼓励地帮助孩子。譬如上完课后带他去哪里走走,吃吃他最爱吃的东西,制造一些课后欢乐的联想,只要几次,就能度过。
     年龄不足
     年龄较小的孩子参加未足龄的音乐课程,除了极少数能适应外,大多适应不良。尤以男孩子更明显,因为他们许多的发展,在此时比女孩子来得慢些。因此,我不赞成男孩子不足龄就提前上课。这个年龄的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每个月”的变化,而非“每年”的变化。换句话说,可能只相差一个月的时间,各方面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别迫不及待地想“提早学习”,这只会带来不良后果。
     社会性适应不良
     如果孩子从未上过幼儿园,也从未有过团体生活的经验,一下子被放在一个团体中,他必须适应:
     1.与别人分享用具、物品。
     2.与别人合作。
     3.服从“老师”的指示。
     4.身处于密闭室内,不能自由行动一小时等等,这难免会无法适应。
     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会很喜欢音乐课,也可能非常排斥,家长只有耐心地陪伴一阵子,情况也许有可能改善。但通常会比别的小朋友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
     兴趣不合
     如果孩子不断地表现出不想上课,上述原因也都不成立,就要考虑可能是兴趣不合,那么就别再勉强,长大一点再试或试试孩子感兴趣的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
     陪孩子一起学一段
     这句话,适用于孩子学习任何一项才艺。
     在家长选定一种才艺及教室后,将孩子带进教室,交给老师,在那一刹那,他们大致上觉得:松了一口气,终于暂时找到一个地方可以让孩子学习!心想如果孩子能顺顺当当地学下去,自己的责任就了了大半……
     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陪他一起学一段!
     当然,碍于大部分的教室设施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如设备、场地、桌椅不够,有时家长很难一起学,但家长还是可以想办法,或要求老师。
     例如,在我的直笛班,我会为家长多准备椅子,当孩子初学时,家长坐在后面,不是帮助孩子学,而是自己也学。当我教任何技巧性的学习时,家长可同时知道其难度或窍门,不至于在旁观看并说:“很简单啊!就是这样……就是那样……做啊!”一起学习,回家可以一起切磋、练习,同享甘苦。此时领先,彼时落后,起起落落间,亲子交换心得。这种“有自己人做伴”的感觉,孩子学起来会更轻松愉快。
     虽然过了几个月,家长常因时间及反应较慢等因素,越来越跟不上孩子,而不得不暂停,但此时孩子的学习情绪较稳定,比较能掌握学习状况,家长陪不陪也就无所谓了。
     有些状况或许实在不适合亲子同上,例如:场地不够大,或家长会干扰孩子的学习,使得老师不希望家长在场。那么家长在家为他们制造一些环境,对他们的学习也会很有帮助。
     常常看到在英语班上课的孩子,回到家父母一句英文也不说(有的是不会,有的是不习惯说),想想看这样孩子一星期只上两三小时课,平常没有练习的机会,怎么可能学得正确,学得好?如果家长能讲,或是同学间都会,再不然父母、孩子常常听英语CD,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有了更多听、说的机会,效果自然更好,学习乐器也是这样。
     千万别把孩子推进赛场,让他一人独自奋斗,做家长的只在场边摇旗呐喊:“宝贝,加油啊!不要输给别人!”或索性走到终点等着验收成果!何妨自己也进场跑跑看,个中滋味可以让您增加许多和孩子同理的心!
     如何训练孩子的音感?
     研究报告显示:四至六岁的孩子就能形成“绝对音感”──即不需要通过音叉或乐器的帮助,就能敏锐并正确辨别音高的能力。例如在钢琴上弹一个G音,听者便能马上说出是G音(不必看键盘);或弹出D大调,听者马上可说出这是D大调。这种能力可经由训练形成(四至六岁是最佳训练期),也可能是天生,并经过开发后显现出来。
     然而与此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极端,便是我们所说的“音盲”。
     “音盲”(或说“五音不全”),通常指的是唱歌时荒腔走板,或是无法抓住旁人所给的音高而跟随。这些人有可能是听觉或声带发育有轻微的障碍,但也有可能是心理障碍引起的。
     从医学上来说,在胎儿形成时期受到伤害、在出生时受到伤害,或是不知名的原因,都有可能轻微伤及婴儿的听觉及声带(此处指的并非聋、哑等严重情形),使得出生乃至成人,造成不可弥补的音盲情形。但据实际观察,生理上引起的障碍其实只占极少数,而其他的“音盲”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可能补救吗?
     真假音盲
     如果是由生理引起的,大致上不太容易弥补、纠正。不妨求教于专科医师,我们姑且称之为“真音盲”。而由心理或环境所引起的音盲,是可以挽救、纠正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假音盲”或“暂时性音盲”。
     如果女孩子在七岁之前,男孩子在八岁之前,唱歌荒腔走板、忽高忽低,或是毫无音高可言,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还算是正常的,因为声带的发育大约要在这个年龄之后才逐渐稳定。在这之前,有人很早便能用轻声法很准确地唱出音高,而大多数的男孩子则声音既粗糙又不准确。
     如果过了以上所说的年龄,唱歌的音高仍不准确,父母就要注意以下几种生理情形:
     (一)男孩子对于较高的音,女孩子对于较低的音无法正确唱出,这属于音域上的困难,可以不必担忧,应属正常现象。
     (二)另有一种现象,则是歌曲的某一片段能准确地唱,某一片段又走调了,这是属于“过渡性”的发声不良,如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以轻声发音,并常听正确音高的歌唱声,情况便能逐渐改善。
     (三)有些人发声不良,是由于小时候哭得太严重,而使声带受损,或长期喜欢大喊大叫所引起的,这需要耳鼻喉科医师鉴定,看是否有挽救的方法。
     如果不是上面所提的原因,就要考虑一些心理的因素:
     (一)年龄较小又害羞的孩子,因为无法放胆唱歌,导致声带僵硬,无法顺利共鸣,也会影响唱歌的音高。
     (二)在唱歌时,曾经同时发生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如突然被重打、撞击、看到可怕的事,使得歌唱突然中止,都会引起歌唱时心理上不愉快的联想,日后拒绝唱歌,或勉强唱歌也是“离了谱”的声调。这样的原因,极需心理医生或父母耐心地疏导,时间或许可以疗伤。
     (三)若是以前唱歌时,曾被同伴或老师、亲戚嘲笑过,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能一直忘不了,日后如果没有适当的师长给予开导、疏解,将来可能一辈子都要成为“假音盲”而永远无法正确地唱歌。这是最遗憾的事,为人师长者不可不慎。
     还记得某年所教过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在班上,总是有学生特别调皮,也有学生特别安静。期末我要求全班同学一个个地上台背唱某首歌,以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有个叫述佑的男孩,安静、害羞又带着点不屑的表情,拖着不情愿的脚步慢慢走上台。站在台上,他仍然是低着头,看着地板,不开口。“可以开始唱了!”——没反应——“可以唱了!”提醒他一下,仍然没反应,头就是低着,不唱就是不唱!为了不耽误别人考试的进度,我对他说:如果你现在不想唱,那下堂课再唱。可以下课后留在教室老师和你谈谈好吗?
     送走了其他学生,述佑留在教室的角落,仍然低着头,从上第一堂音乐课到现在,我没听他讲过任何一句话。显然这孩子是处于极端劣势的地位——不是家庭不好,就是曾被同学欺负过,或被老师修理过。我用了许多非常软的口气,他终于开口了:“没有!”“不是!”“是!”等等简短、不情愿的话。“你会唱歌吗?”“……”“你喜欢唱歌吗?”“……”对于这类问题他都拒绝回答。回想我小的时候(在台湾),谁敢这样对“师长”,绝对是一个巴掌甩到脸上。或许就是有老师曾经这样对待他,我更是小心翼翼地想办法来卸下他的心防。
     终于,他开口了:“我小学一年级,唱歌被老师打,他给我不及格!”——好狠的老师,你看你真是害人不浅!可能他受害的绝不只是音乐这一科而已。他连开口唱歌都不敢!我心痛得真想把他搂在怀里!
     后来,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要他每天找我报到(他是个被许多老师放弃不理的学生),有时背英文单词给我听,有时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给他写,有时抄一段英文给我看,和我熟悉了几个月之后,拿一首最简单的歌给他唱,求了老半天,他终于开始唱了——嗓音还真不赖,只是唱得很没自信。——好,我会继续给你机会,让你回归正常,我心中这样说着……
     你们说这是真音盲还是假音盲?为人家长及师长,千万别再随便伤害孩子了!
     (四)有一种人是从小就对唱歌没有兴趣、没有信心,也有可能在日后成为“假音盲”;因为唱歌时,需要有腹腔肌肉及“气”的支持,不喜欢唱歌或唱歌非常没有信心,都会使腹腔的支持消失,唱起歌来自然会五音不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环境。对于婴儿或幼儿,环境是导致“音盲”的因素中最具杀伤力的。年龄越长,大约过了小学四年级,自己已经具有清楚的音高概念,就不易受到别人影响了。不利的环境影响如下:
     1.父母任何一方,如果唱歌五音不全,又不自知,幼儿在长期熏陶下,没有正确的示范,对音高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2.保姆、亲戚中常和幼儿亲近的人,如果喜欢唱歌,音又不准,幼儿也同样会受到影响。
     3.幼儿园的老师若音高不准,短时期相处还不致有太大的不良影响,但若长期相处,对某些人可能就会造成音高混乱的状况。
     如果是环境引起的“暂时性音盲”,其实是最容易弥补的,但必须把握机会,且不良的音高示范必须立即停止出现。否则年龄越大,越难改正。及至成人,可能假音盲就会变成真音盲了。
     如何训练孩子的音感
     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孩子一些简单的音感训练:可在已调好音高的乐器上(钢琴是最简单好用的)随便弹一个音,如C,让孩子唱出音高或说出音名,再弹一个音,如A,孩子立刻能辨明音名并唱出A的音高。如此不断地反复练习(可以当成一种游戏),在四至六岁这段关键期,训练这种听声辨音的能力,在孩子日后学习乐器时,会有相当大的助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确吗?
     不知从何时起,借着媒体的宣传,这句话已悄悄地走进了大部分现代父母的心里。
     上一代的父母,忙着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孩子只要没有落后太多,他在人生的跑场上如何跑,何时开始跑,家长们干涉得较少。现代的父母不但挂心孩子如何跑,还希望早跑,大概以为这样就可以一路领先,不落人后。
     我不知道“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小孩,是否会一生都顺利,一路上都遥遥领先;但我想,这样的“竞技”,无论是家长或孩子,一定都相当辛苦、紧张。试想,不希望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一路上都是不想输的,那么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心血,其辛苦是可以想象的!
     其实,这句话我并不完全反对,尤其是现在还提倡“胎教”、“零岁教育”、“早教”等等,不过当这句话针对的是儿童学习技能(音乐、美术、语言等)项目来讨论时,应该是有更多讲究的:
     1.何时起跑是恰当的?
     2.哪些学习项目是需要“不输在起跑线上”的?
     3.哪些学习项目是可以“早起跑”的?
     4.起跑线上输了,就意味着一路的赛程都会输吗?
     5.“比别人慢起跑”的家长,错了吗?
     6.“早起跑”的学习,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反效果?
     以音乐的学习来说,许多人都知道莫扎特四岁就会弹琴,五岁就能上台表演。咱们的天才儿童郎朗也是三岁开始学钢琴,十一岁就获得德国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于是都想依样画葫芦,更早的甚至是两三岁就希望孩子开始学钢琴。其实我们理性地想一想,从莫扎特出生至今三百多年间,几百亿的人口在流转,一共出现过多少个莫扎特?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又出现过几个郎朗这样的音乐“神童”?说他是神童,就是因为他太特别了,所以他所能做的,一般人不见得能做得到。纵观整个历史,总共出现过多少这样的音乐神童?几十亿分之一比例的可能性,要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几率实在是相当低。因此,若过于迷信莫扎特、贝多芬等特例,希望“早跑早赢”者,需要慎重思考!
     这里举几个个案以供参考:
     案例A:维玲(以下均为化名)被带到我的四岁幼儿音乐教室时,只有两岁半。父母一起陪同前来,可见态度的慎重。我劝她的父母,两岁半来上四岁班的课,年龄上相差太远了。但她的父母坚持认为维玲的发展比一般的孩子好,又聪明又懂事,没事的时候还能自编自唱,显露出对音乐的高度兴趣。他们希望能早点发掘并栽培她,认为她的程度应该可以上四岁班的课程。在我坚持“不适合”的原则下,他们带着失望的表情离去。两周后,三人又同时出现在我的教室门口:“郑老师,请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还是认为她实在非常有音乐天分。”因为我的教室没有两岁半的班别,再说我也认为这个年龄不需要家庭以外的音乐教育,但既然他们坚持要上“四岁班”,只有让维玲试试看。
     起初没有什么状况,三分钟过后,她开始试探性地移动身体。“维玲,注意听!”在旁观察的父亲说话了。“小朋友,现在每人来拿一个音砖。”在我的要求下,每位小朋友鱼贯地来拿乐器,而维玲显然不懂什么是排队,也不想要我给她的乐器。当拿到手后,却不停地乱敲(虽然动作很轻)。她不知道“老师”是何人物,那么对她来说,“要听老师的话”也就无法照办。她可能是很有天分,但由于年龄太小,她还无法接受任何形式上的训练。当然那堂课给我制造了相当多的困扰,她的父母也看得一清二楚。虽然老师很有耐心,也用了很多方法,四岁班的课程毕竟还不适合她。课后我建议这对很有心的父母:“在家多听音乐吧,过一阵子再说。”
     案例B:柏康四周岁时,来到我的教室。他看起来眉清目秀,身材也发育得挺好,只是稚嫩的小脸蛋透露出他十足幼小的年纪。他妈妈说柏康看起来很喜欢钢琴,每当经过琴行,他就趴在玻璃橱窗上看着乐器行的钢琴。听到有人弹琴,他也会露出很羡慕的神情,驻足欣赏,直到别人弹完,他才会移动脚步。是否该为他买一架钢琴,并且开始学琴?
     我为柏康的妈妈分析:
     第一,这种表现,其实在很多孩子的身上都可以发现,那只是因为钢琴这个庞然大物的造型和声音是他们前所未见的,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你可以继续观察,看看他这样的表现能持续多久,三个月?四个月?半年?……
     第二,你们家从来没有过任何音乐环境,除了一些流行歌曲,没有人弹奏乐器,没有人听古典音乐,如果现在就开始学琴,其实非常不适合,因为他还完全没有做过“暖身运动”。
     第三,四岁的男孩子大多好动、没耐心,对许多事物都感到好奇,但注意力非常短暂,同时还有许多肢体发育上的问题,并不适合在此时学习钢琴。
     他的妈妈觉得很有道理,接受了目前暂时不学的建议。
     可是没过多久,他妈妈又改变主意,因为有钢琴老师告诉她:四岁再不学就太迟了!于是她很快地花了十万元台币(约合人民币两万多)买了一架钢琴,并向这位老师学琴。不幸的是,柏康的学习兴趣维持了不到一个月,就再也不肯靠近钢琴,而且还说:“我要拿斧头把钢琴砸掉!”这些事,是后来在路上偶遇柏康的妈妈时,她告诉我的,并表示为当初没有接受我的建议而后悔不已。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父母如果太早给孩子一些不必要的学习活动,对孩子的发展过程只能是一种干扰。
     想想看,孩子的许多活动很显然都是基于肢体活动的协调性,比如爬行、走路、跑步、手部大肌肉和小肌肉的操作、语言的发展等,如果破坏了这个简单的发展过程,或强制孩子去做他们不能理解也无法达成的工作,对他们的心理将造成多大的伤害。
     你也许会说,中国目前就有上千名的天才小儿童,不信你看,郎朗、李云迪、殷承宗等人,也都是很早就开始学习,不是都很成功吗?在此我想提醒您:您是否知道还有更多更多的人是失败在“太早开始”吗?
     许多人都以为“学习”只限于学生时代,那么过了学生时代,也就意味着学习活动就此停止?如果真是这样,就如同“跑百米”,起跑及冲刺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您觉得人生是跑马拉松,还是跑百米呢?
     其实,人生的赛程很长,学习年限也很长。究竟是养精蓄锐,培养健康的体魄,以便有足够的体力跑完全部赛程;还是一开始就冲刺,全然不顾旅途的漫长,到最后精疲力竭呢?相信您的心中已有答案。
     千万别让孩子非但没有赢,反而跌倒在起跑线上!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暖身篇——学习乐器前该做的准备
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分?
学习音乐的第一步
——听音乐
学习乐器前的暖身运动
需要为幼儿购买乐器吗?
玩具乐器可以代替正式的乐器吗?
从孩子的天性出发
随时随地听音乐
适合孩子欣赏的音乐
第二章 起步篇——如何轻松地步上学习音乐之路
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的孩子坐不住”
——儿童学习乐器时要具备的条件
成人对“学音乐”理解上的偏差
迪斯尼乐园与音乐
老大和老二学习乐器时的差异
男孩和女孩学习乐器时的差异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确吗?
怎样拥有“好嗓音”?
第三章 就学篇——音乐班及其相关问题
要不要参加音乐班?
如何选择儿童音乐班?
孩子不想上音乐课怎么办?
陪孩子一起学一段
什么是“拍盲”,真有这种人吗?
如何训练孩子的音感?
如果学校也是才艺教室
儿童音乐班及教学法
第四章 认知篇——有关乐谱学习等认知问题
五线谱难学吗?
轻松学习五线谱(一)
轻松学习五线谱(二)
我的孩子节奏感很差,怎么办?
关于记谱法
第五章 乐器篇——学习乐器应了解和注意的事项
需要提早写字、学琴吗?
几岁可以开始学乐器?
除了钢琴,还可以学什么乐器?
钢琴可以有代替品吗?
如何购买乐器?
我的孩子适不适合学钢琴?
如何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乐器?
可以买二手乐器吗?
如何保养乐器?
学习古典钢琴曲、爵士钢琴曲还是流行钢琴曲?
如何选择钢琴教材?
第六章 辅导篇——父母及教师需要配合的工作
重视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学乐器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要不要陪孩子练琴?
孩子不肯练琴怎么办?
每天需要练琴多久?
如何鼓励学生持续练琴?
“漫无目的”与“宏伟蓝图”
——儿童学习乐器的心理与家长期望上的差异
音乐天分与成就
我的孩子将要上台表演了
第七章 建议篇——父母及教师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的困惑
要参加音乐比赛吗?
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会?
欣赏音乐会的礼节
什么程度的学习者,可以使用节拍器?
家长与教师的相处艺术
第八章 个案篇——特殊案例讨论
孩子总是弹错音符,怎么办?
——“感觉统合”与“音乐学习”之间的关系
改善“感觉统合不良”的音乐活动
音乐天才儿童
“左撇子”学乐器
平衡双手力度的音乐律动游戏
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第九章 访问篇——专家学者谈少儿音乐教育
母亲的回忆
访台湾东海大学音乐系前系主任罗芳华教授
访台中马礼逊美国学校周路得老师
访台湾东吴大学音乐系前系主任张己任教授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奥地利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瑞士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葡萄牙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德国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美国
第十章 花絮篇——世界多国音乐教育
社区音乐活动——美国
从“法国儿歌”谈起——法国
奥尔夫教学法简介——德国
国际音乐教学法(I.G.M.F.)年会——欧洲
音乐活动巴士——美国
破铜烂铁节奏乐团(STOMP)——英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