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对越公共外交的若干问题
徐方宇
越南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邻国。自1950年中越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走过了“同志加兄弟”的亲密期、兵戎相见的恶化期、正常化后的恢复期以及立足于“16字方针”的发展期。中越关系的恢复和发展,是两国对国内、地区和国际形势、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关系等因素综合考量和选择的结果。然而,在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的大局下,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比如,由于若干历史和现实原因,越南在安全问题上对中国的崛起仍存有较大疑虑,在南海等问题上反对中国“扩张主义”的声音在该国不绝于耳;贸易逆差及经济合作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使中国国家和国民形象遭到一定程度的贬损;两国文化认同感因越南的民族主义情绪等因素而急剧下降;等等。这些问题直指国家形象、观念和认同,单靠传统的外交手段很难解决,只能通过加强并发挥国家的软实力而逐步得到改善,而这正是公共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对越开展公共外交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中越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关系使得中国对越开展公共外交存在以下有利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文化相通
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毗邻而居。郡县(北属)时期中国的文化灌输以及自主封建时期对中国文化的主动吸收使得越南成为浸染中国文化最深的周边国家。儒家思想早在秦汉之际就传人今越南地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被称为儒教。儒家所倡导的关于社会、家庭和自身的伦理道德本位,以及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经世之志,对越南民族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倾向的塑造以及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的弘扬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诚如越南著名学者潘玉所言: “越南文化,不管是文学、政治、风俗、礼仪、艺术、信仰,没有哪一点是不带儒教印记的;也没有哪一个越南人,不管其怎样反对儒教,都不可能不受到儒教的影响。”
越南人在尊崇儒教的同时,也信奉佛、道,强调“三教同源”、“三教并尊”。佛教、道教于公元2世纪从中国传人越南,在越南民间影响深远,佛教还一度被尊为“国教”。儒、释、道三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并相互融合,构成越南传统文化的主体。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中越文化上的同根同源使得中国人和越南人在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价值观上存在较多的共同点,容易相互沟通和互相理解,有助于形成对彼此的身份认同。这对于开展公共外交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