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祸福相倚
【出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释义】
祸来临时伴随着福,福来临时伴随着祸。
【故事】
战国时期,靠近边境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老人。一天,他们家有匹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老人见有人劝慰,便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走失的那匹马不仅回家,还带回胡人的一匹骏马。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纷纷前来向老人道贺。老人听了邻人的祝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坏事呢?”
老人家中富有,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非常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成年男子都应征作战,绝大部分都死伤。唯独老人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启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形象地说明了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的关系,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由正反两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相互包含、相互转化。这提醒我们观察事物时应拓宽视野,要逆向思考。祸福相因,祸固然不好,但祸中不见得没有福的因子在起作用。福虽然是值得高兴的,但福中也会存在祸的隐患。
2.功成身退
【出处】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
【释义】
金玉满堂、珍宝无数,难以终身保有;富贵之后骄奢,会给自己招致祸患。当功成名就之后就应该急流勇退,这是客观规律。
【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当时,曾国藩拥兵30万,掌握十四省军政大权,占
据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他的同僚劝说他进军北上,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曾家政权。曾国藩让手下人把劝说他的同僚带到书房,谎称同僚喝醉酒了。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曾经劝他进军北上,曾国荃对曾国藩说:“你是两江总督,加上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江苏总督李鸿章3个现任总督,还有5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嫡系。现在,你手握20万精兵,再遣李秀成收纳10万太平军降兵,这样30万精锐之师,即可攻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成为一代帝王。”曾国藩沉默,写了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入太虚”,以告诫曾国荃。
“左列钟铭右谤书”,是说一边是国家的奖赏和朝廷的鼓励,一边是诽谤的信件。“人间随处有乘除”,是说一件事情,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低头一拜屠羊说”,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屠羊说是郢都一个卖羊肉的屠夫,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帮助吴国攻进楚国郢都,楚国败亡。楚平王刚去世,其年幼的儿子楚昭王慌忙出逃,屠羊说跟着楚昭王出逃,帮助和照顾楚昭王的生活起居,后来楚昭王借秦兵复国回到了郢都。楚昭王没忘记屠羊说对他的照顾,3次请屠羊说到朝廷里当官,都被屠羊说拒绝了。屠羊说对楚昭王说:“曾经,楚王失去了他的故国,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回到郢都又当了君王,我又可以在郢都卖羊肉
了,这我就知足了,朝廷不该让一个卖羊肉的当官。”“万事浮云入太虚”,是说要把仕途看得像水一样淡,像浮云一样轻。曾国藩借屠羊说这个历史故事告诫弟弟曾国荃,人的欲望要有度,要学屠羊说功成身退。
后来,曾国藩还主动削减湘军。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把精力放在了对子女的教育上,一个儿子成了爱国外交家,另一个儿子成为中国晩清杰出的数学家。
【启示】
功成名遂不愿身退,是因为权欲、物欲、情欲的诱惑。实际上,功成名遂而身退是智者最聪明的选择,一可以规避“政治风险”,二可以“修己以敬”,三来家庭也有安全感。人生变故,犹如环流,进退得宜,亦悦亦福;势盛则衰,物极必反,当退不退必受其乱。
3.宠辱不惊
【出处】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德经?第十三章》
【释义】
一个人受宠和受辱的时候都好像很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生命一样宝贵。
【故事】
卢承庆,唐朝大臣,唐太宗时期,他最初任考工员外郎,主要负责考察官员。当时,考察官员的级别标准分成上中下三级,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最高级别为上上,其次为上中、中中、中下、下下之类。
一次,有一个督办漕运的官员因遇大风而损失漕运米粮。卢承庆在考核这个运粮的官员时,给了中下的评定。可是,运粮的官员得到中下的评定,神色自若,不
辩解就退去了。卢承庆见状,认为该官员有自知之明,决定把对他的考核级别标准改为中中。运粮官员得知自己的考核级别标准改为中中后,也没有表现得很开心。卢承庆见运粮官员对任何情况都能坦然面对,很是佩服。后来,经过仔细调查,卢承庆了解到运粮船翻,不是因为运粮官员管理不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卢承庆认为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最终决定给运粮官员一个中上的评定,但是运粮官员还是没有因此流露出高兴的神情。卢承庆很欣赏运粮官员的气量,在吏部考核的时候,提拔了他。
卢承庆不仅是一个为官清廉,做事认真,讲求实际的人,而且也是个对名利看得非常淡的人。他后来做了尚书左丞,最后还当过兵部侍郎。唐高宗永徽年间,卢承庆因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卢承庆没有郁闷。后来,卢承庆也没有因为自己被调回朝中当刑部尚书而异常高兴。到了晚年病危的时候,卢承庆把儿女们叫到床前嘱咐说:“生死是人生的常理,就像有清晨就有黄昏一样。我死后,丧事一定要从简,用平常的服饰装殓。月底、月初不要杀牲祭奠,下葬时也不用占卜吉日,用陶器陪葬就行了。棺材外边别设什么椁,也别套好几层棺材,用一层棺材装着埋了就可以。坟头不要太高,只要能让人看得见就可以了。墓志上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不要用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辞。”
【启示】
在宠辱面前,应该心中自明。当获得荣誉时,应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当受到侮辱时,应把它作为人生的警钟;当遭到邪恶势力打击时,应该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这样,就能够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抗争奋起,在人生的道路上淡定从容地前进。
4.少私寡欲
【出处】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
【释义】
让人们看到事物的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私利的欲望。
【故事】
于成龙,清代山西永宁州人。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他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四十五岁的时候,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任县令。由于罗城县隶于清统治下
不到两年,局势未稳,城乡残破不堪,百姓生活极端困苦,他上任后只能在破屋里面住宿并办理公务。为改变罗城的面貌,于成龙努力招抚流民以恢复农业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采取一些措施,诱导、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农闲时,他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罗城很快摆脱混乱,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为表达感激之情,一部分百姓上门送钱送礼,都被他拒绝了。一次,百姓见于成龙身体不好,就凑了些钱送去,希望他能够改善伙食,于成龙坚决不收。百姓跪在他面前再三坚持让他收下,都被于成龙拒绝了。于成龙对百姓说:“我一人在罗城县生活,是不需要这些东西的,你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孝敬父母,就像送给我一样。”又一次,百姓听说于成龙的儿子到了罗城,都非常开心地带着礼物去看望,于成龙谢绝了百姓的好意,并让儿子快速离开罗城。百姓知道后,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1667年,于成龙被升任为四川合州知州。上任后,他首先革除宿弊,严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规定的驱从,以家仆随身。当时,官场积弊颇多,地方官员以土产馈赠上司的风气盛行。一次,知府下帖,让合州送鱼。他不但没有送鱼,反而写书描述合州百姓生活困苦的现状。最后,知府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裁革了十余件对合州不合理的摊派。1678年,于成龙因政绩显著,
被提拔为福建按察使。他到任之后,仍以清苦自励。外国商人经常带着礼物去见他,于成龙一概谢绝。不久,他便以清廉之名受到康熙皇帝的褒奖,并被提升为两江总督。尽管地位改变,但是于成龙仍然每日粗茶淡饭,生活极其简朴。
【启示】
寡欲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人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并在这种心境中体会自然之道。人之一生,需要我们放下的东西很多。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就抛弃。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风风雨雨,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只有懂得寡欲,学会放下,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