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问诸葛亮对马谡的看法。诸葛亮回答说:“当世英才。”刘备不以为然地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刘备的告诫并没有引起诸葛亮足够的重视,结果,日后的事实证明了刘备的看法。
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命马谡这个“当世英才”把守至关重要的街亭。马谡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地把营寨设在半山上,结果最后被司马懿断水而一举击破。马谡按军令状被斩首,诸葛亮损兵折将,功败垂成,他悔不听刘备言,深叹识人不及刘备。
平心而论,诸葛亮是识人的,他说自己不识人,是大败之后自信心跌落的表现。仔细辨别一下,他是识人不识才。《三国志·马谡传》评价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并没完全抹杀马谡,只是认为马谡的言论超过才干,不是不可用,而是不能大用。
马谡就像战国时期战国的赵括,饱读兵书,善于纸上谈兵,谈得头头是道,谈得令人信服。但实际上军事有很多门类,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人才,有统筹全局的帅才,有领兵打仗的将才,有供应军需的干才,有出谋划策的参谋之才。马谡不是全才,他是个参谋之才,一个了不起的参谋之才。他的特长是熟悉军事之道,能明察秋毫地分析军事形势,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他提出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在三擒孟获时,他和诸葛亮不约而同地拿出“火攻”这一战术方案,事后也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方案。
马谡是个书生,缺乏实地战斗的磨炼,缺乏具体军事经验的积累,他凭着聪明才智直升到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又因多次的正确对策,弄得自己飘飘然,尽管他把《孙子兵法》背得烂熟于心,但根本不是独当一面的将才,如果硬冲上去,只会误了大事。
街亭失落,马谡有错,错在无自知之明,盲目自信,以为自己是全才,想通过一次实战来证明自己的天才。无自知之明的自信,是一种狂妄,狂妄的马谡自请重任,把自己推到了绝路上。
街亭失落,诸葛亮这次没有量才施用,高估了马谡的才能,他不知马谡只是纸上谈兵行,真正打起仗来不行,结果造成了战役的失败。才非所用,没用到正确的地方,这是为官者最大的失误,也是最忌讳的。
街亭失落,马谡有错,诸葛亮更有错,他不知量才适用,不知马谡的真才实学到底在哪里,长期的英雄所见略同,使诸葛亮对马谡产生了极大的好感,极大的信任。诸葛亮有书生气,马谡也有书生气,共同的书生气使两人都忽视了实际问题。意气相投,形成了一个请战、一个准战的局面。街亭失落,马谡死罪难免,诸葛亮其咎难逃。才非所用,造成了马谡的军事败笔,人生败笔,也造成了诸葛亮的战役败笔。
无伯乐,乃千里马之大不幸。而遇到一个不能善用人才的领导,更是人才之大不幸。因为,你也只能在泥沙遮不住珍珠的光彩的信念中埋没一生,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嘲中抗争一生。对于领导者来说,善于用人,则家和业兴国强;埋没人才,则压抑了人才的发挥,也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