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youth and crisi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8388
  • 作      者: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心理人格渐成说的开创者埃里克森的代表作,继弗洛伊德之后,在精神分析领域沟通了人的潜意识与家庭、文化、国别、本人经历、民族记忆、政治环境等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

展开
作者简介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1902—1994

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同一性危机(认同危机)概念的提出者,创立了以同一性概念为核心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埃里克森于1958年出版的《青年路德》和1969年出版的《甘地的真理》这两本书,用其创立的同一性理论来解释宗教改革人物路德和印度国父甘地的生命故事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使他成了心理历史学和心理传记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理论和他的生命故事有密切的关系,作为私生子,埃里克森至死未知生父是谁,其一生都在寻求身份认同(同一性)的问题。埃里克森逝世之后,有多篇文章采用心理传记学的方法探究了他的生命故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埃里克森(1902—1994)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青少年心理医生。他提出了人格发展渐成理论,而“同一性”便是与此种理论相关的一种概念,大体是指,构成“人”的各种特质,如本能、情感、需要、能力等交缠在一起,在人生各阶段遵循一定规律来发展,逐渐统合为一个统一的人格框架。在本书中这一人格发展过程被分为八个阶段。

“同一性”的另一个层面,是人和环境的统合,包括家庭、文化、国别、本人经历、民族记忆、政治环境等因素,而这种外在于人的、对历史和社会综合性的关注,正是本书作者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所在。(他们两个都曾以精神分析法去研究历史人物)

本书作为埃里克森的代表作,突出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显著特点,即,将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了“自我”,从而将人的发展动力从潜意识扩展至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移到了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认为人的发展是兼具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统一体。

本书虽题为“同一性”,实则研究“同一性危机”——二战的创伤、种族问题、高度工业化的弊端、女权问题……种种因素造成青少年心理病态,人格破碎。但全书的整体基调是乐观的,仿佛作者觉得从心理学上找到了解释、治疗这一切社会弊病的药方。难怪译者于90年代作序时给他扣上空想唯心主义的帽子。

展开
精彩书评

Erik Erikson, who is chiefly responsible for the popularity of the words “identity” and “identity crisis”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scientific as well as popular, is only too aware of what has happened to his concepts.

——Robert A. Nisbet,New York Times on March 31, 1968

 

在当代科学和大众思想中,“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术语的流行,应当归功于埃里克·埃里克森,而他也尤为关注他提出的概念所发生的变化。

 

——罗伯特·A. 尼斯贝特(美国社会学家)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is probably Erikson’s most important work; it gives us a sense not only of his range and originality, but of how much psychoanalytic theory has changed since Freud.

Kenneth Keniston

——Keniston, Kenneth, “Psychoanalysis and Theories of Man”, Science 161.3838 (1968): 257–258.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或许是埃里克森最为重要的著作;它不仅告诉了我们埃里克森的视野和原创性,也让我们知道了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理论的变化。

 

——肯尼斯·凯尼斯顿(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通过埃里克森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早期成长经历中更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朋友,认识自己的群体,这是培养自尊、自重及自制所不可或缺,也是社会宽容与和谐的重要基础。

——石之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本书是精神分析知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的认同分析而言,它都曾标识着一个原创的起点。

——萧延中(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但是,我们一旦采取了历史观点,就会产生一种可能性,即我所作为一大堆格言提出的问题确实与一种高度依赖于稳定的中产阶级文化背景的同一性形成密切相关。詹姆士和弗洛伊德确实属于早期工业时代的中产阶级,他们从乡村迁入城市,或者从城市到城市,詹姆士就是一个移民者的孙子。然而,他们的家庭和学习,他们学术的和临床的联系,甚至在科学发生革命的时期,也表现出在道德上和理想上的高度稳定性。很可能那些“你可以视为当然”(弗洛伊德用来表明他对道德态度的一句话)的东西也决定着你能否富有成效地从中获得机会。19世纪中产阶级中一些具有革命头脑的人物,就获得了这些机会:达尔文把人的本性和人的动物祖先结合了起来;马克思把他的中产阶级头脑本身视为阶级产物;弗洛伊德则把我们的理想和意识本身,以及潜意识的精神生活联系了起来。
  自此以后,不断发生的民族战争、政治革命和道德叛乱,动摇了人类一切同一性的传统基础。如果我们希望找到对积极同一性和消极同一性的关系的根本看法的见证人,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历史观点并把注意力转向今天的黑人作家。因为,如果过去几代人的希望都落了空,又无法获得当代社会的有效资源去克服“紧密的大多数人”加之于少数人的消极意象。我们又会怎么样呢?所以,一切有创造性的个人似乎都必须接纳消极同一性作为恢复的底线。我们因而在美国黑人作家中发现了诸如‘‘听不见,,“看不到”“无名望”“不露面”等几乎仪式化了的断言——如拉尔夫.埃利生(Ralph Ellison)所说的,是一种“历史范畴之外的不露面的面孔,无声之声的虚无”。
  认真负责的黑人作家们仍在不断顽强地写下去,因为写的即便承认是虚无缥缈的小说,也能对类似集体性恢复的东西做出某些贡献。④我们将看到,这是被剥削者当中的一种普遍倾向。作为一个最动人的有关印度民族解放的自传体文献也写上了“消极的”标题(《一个无名的印度人自传》),这也绝不是偶然的事。年轻人身上缺乏文学上的反思倾向,这种深藏心中的消极同一性如果不表现为无常的暴力行为,则只能再次为好战性所吸收。这也是不足为怪的。
  现在让我们忘却概念和临床分析,从20年前的流行观点来看看今天的青少年。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分,再加上被精神病医生注意的或在小说家笔下描写的那些安静的患病。在年轻一代最为生动的部分中,我们目击了一种日益加剧的“同一性卷识”,它不仅破坏了我们对积极和消极同一性的阐述,而且也使我们对关于明显的和潜隐的行为以及意识和潜意识的假定产生了混乱。在我们看来是密切相关的东西,他们却以相对主义性的“姿态”表现出来。
  现在的青少年已不同于20年前的青少年。这一点在任何历史时期,凡是年纪大一些的人都会说得很多,而且认为新鲜而真实。但是我们在此要井的却是与我们的理论有特殊关系的内容。20年前我们还小心谨慎地暗示,有些年轻人可能多少受着潜意识同一性冲突的折磨,今天则以某种肯定的形式和毫不含糊的言词,以及一种戏剧化的外部表现告诉我们那些曾一度被我们视为内心秘密的东西。是的,他们的确具有一种同一性冲突——公然表示他们是爱德华七世时代的人。是性别同一性混乱吗?是拘,当我们看到他们在街上行走时,不加细认,我们的确不能说出谁是男孩,谁是女孩。是消极同一性吗?哦,是的,他们希望成为“社会”不期望他们成为的一切。在这方面他们倒至少是“遵奉”的。至于像心理社会合法延缓期这一类想象出来的名词,他们是一定会从容不迫地进行的,而且怀着报复的心情,一直要到他们确定他们是否需要一个遵奉者世界所提供的任何同一性时为止。
  但是他们所主张的东西是否便恰恰符合我们所指的意思呢?我们和我们的意思不也是随着改变同一性冲突情况的相同的事件而改变了吗?正是这个问题开辟了我们只能从此开始讨论的心理历史前景。但我们一定要开始,因为在未来的世世代代和当代世界形势中,变化的加速在此仍要继续下去,或是随着我们一道移动,并超越我们。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译序1

 

序言1

 

第一章引论1

 

第二章观察的基本原则25

 

第三章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渐成说62

 

第四章生命史和个案史中的同一性混乱101

 

第五章理论上的插曲157

 

 

 

 

第六章当代青少年问题176

 

 

第七章妇女气质和内部空间201

 

 

第八章种族和更广泛的同一性226

 

 

本书根据的著作248

 

索引25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