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子心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48732
  • 作      者:
    陈志民著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老子心语》希望抓住《道德经》的精神内核,探究老子内心深处的真实语、真实义,以资世人与其中能撷其要妙,破迷得悟。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子心语》:
  信解行证道德径 在我们打开《道德经》,进入首篇正题之前,还是有必要花费一些时间来研究一下学习《道德经》的方式、方法。为什么?因为我们学习任何一种完美圆满的思想理论体系,或者即便只是学习一般性的世间知识,都需要在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才容易进入门径,进而举一反三,学而易成。不然,便如盲人摸象般,无法将一堆零碎的思想观点、感触感觉等融会贯通,也就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进而为自己所用了。
  《道德经》,顾名思义,是一部专门研究道德的无上道义之书。道与德是一不是二,道与德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道离德则无以为表,无相难显,易于流入空谈;德离道则形存神亡,舍本逐末,最终形神俱失。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相。道以德为相,德依道为行。道以德为用,德依道为体。道与德互为表里,形神俱备,即得完美圆满也。
  但我们不要忘了,道德不是空洞无物的纯理论学说,而是有信有愿,有修有行,有得有证的一门实修、实证功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愿行证不可或缺的实修体系。理论是实践的领导者,修行是理论的践行者。思想指导行为,行为是思想的反映,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
  最终都要实用于世间,才是《道德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功德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让道德深入人心,切行于世呢?一个字:经。经者,径也。径者,行也。行者,修也。修者,达也。达者,证也。证者,圣也。
  “经”之一字,即是《道德经》从具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归到生活实践中一以贯之的修行之径,也就是方法,法门也。
  那么,学习《道德经》都有什么方法呢? 一、先分述,后总结。二、先浅入,后深出。三、先从上,后而下。四、先由里,后到外。五、先个性,后共性,六、先具象,后抽象。七、先整体,后分解。八、先天地,后人伦。九、先实践,后理论。
  十、先理解,后修证。
  这些学习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不是的。这也只是概括而言,只是在我们进入“道德之门”之前,要有个心理准备,遇理遇事,趣时变通,使而益之,得窥法门的善巧方便罢了。切不可执为纲目,反为之所累耳。这里只需要有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所以也不再就此展开讨论。只是大家在学习《道德经》时,可自行揣摩体会,或许大家各有所悟,各有心得亦未可知。
  但有一点却需要提前指出。道只是老子“道”之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笼统概念,老子之道其实有三部分共同组成,分述即是:一、玄是体,体者,自性也,如来也;二、道是相,相者,如如也,智慧也;三、德是用,德者,妙明也,德行也。三者三位一体,合而为一,即大道也。
  玄、道、德分属体、相、用,“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此外还有谷神、玄牝、无极、道纪、古纪、帝先、玄德、恍惚、自然、道冲、一、天地根等诸多名相,这些都是老子所言之道之名相或玄道名相的不同表达,侧重点或有不同,然其深义之本然殊无二异也。
  由于“道”之一字,有相可表,可德可行,有功可用,有义可达,有法可修,有物可解,有世可入,有理有念。故老子对“道”颇为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把道之表相甚至上升到了其所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之本体的高度来表象和论述。对此,我们不可执著,不可咬文嚼字,著文字相。若能破除如上所说之文字相、语言相,那么我们离世尊所说之“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我们都知道,道之教育是老子所创,但其精神内核却是上自伏羲、女娲、黄帝等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之集大成者,特别是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更是《道德经》成书立说的思想基石,故道学又被称为“黄老之学”,这实是一脉流传,百川归流,汇聚成海的一个发展过程,甚至诸子百家之学说,法儒兵纵横,农墨名阴阳,老子亦融会贯通,择其要者而归论。善之为我所用,恶之为我所资。故《道德经》实为一部经过高度浓缩之后的华夏宝典,智慧性海。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精神、思想内核,在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荣辱兴衰后,仍然闪耀着灿然生辉的智慧之光。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了极大丰富的现代,人们仍然需要回归到《道德》深处,去撷取精神实质,以解决现代文明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也是《道德经》渊源流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经世致用的力量源泉,是无可辩驳的智慧之道,众妙之门。
  ……
展开
目录
难信之法如何信(自序)
信解行证道德径
玄道名常义图解
玄道无名众妙门
心无分别自平等
无为之为真有为
道本无用无不用
自守中道离两边
谷神不死天地根
天地无私私亦无
上善若水水润下
功遂身退天之道
玄德不玄德即得
无中生有有亦无
求实去虚圣人治
及吾无身复何患
能知古始执道纪
善为道者不可识
没身不殆天地长
功成事遂我自然
无奈退而求其次
绝学无忧真实义
我独异人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从道
圣人抱一天下式
同于道者道得之
余食赘形物恶之
道法自然自法道
轻则失根躁失君
大智若愚谓钥妙
恒德不忒归无极
无为无执故无失
果而不强莫求强
兵者不祥慎之用
道恒无名守自朴
自知之明明不亡
以其不大成其大
大象无形天下往
国之利器不示人
道恒无为无不为
退而次之求其礼
得其一者天下正
无中生有生万物
道隐无名善始终
道生一二三万物
无有生灭人无问
知止不殆自长久
清静无为天下正
世间万恶欲为首
圣人无行知天下
为道日损至无为
圣人无心百姓心
悟至无死即无生
尊道贵德恒自然
复归其明破无明
介然有知行大道
吾奚以此观天下
含德之厚若赤子
天下玄同不可得
我无欲而民自朴
福祸相依两面衣
根深蒂固长生天
两不相伤神人一
大者为下牝胜牡
坐进此道天下贵
圣人犹难终无难
万物自然弗敢为
玄德至深乃大顺
为下莫能与之争
如慈恒之天之佑
是谓配天古之极
轻敌是祸哀者胜
圣人被褐而怀玉
以病为病是不病
民不畏威大威至
天网恢恢疏不漏
莫代司者而杀之
无以生为贵于生
以柔克刚弱胜强
天道损余补不足
正言若反道之动
天道无亲恒于善
小国寡民重死生
与人愈多己愈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