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a message for an age of anxiet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61650
  • 作      者:
    (美)阿伦·瓦兹(Alan W.Watts)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现代人普遍焦虑,无法好好享受生活,《心之道》正以此为主题,解读现代人焦虑的根本原因;
  瓦兹在西方的影响力匹敌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宗教作者,本书为北美“现代哲学”类销量排名第一的作品,受到包括美国身心灵大师狄巴克·乔布拉及《时代》在内多个名人及媒体推荐;
  小开本适合随身携带,更契合灵修作品的阅读定位,书中并配有插图、书签(可与内文互动),具有阅读趣味。
展开
作者简介
  阿伦·瓦兹(1915—1973),美国神学博士,禅宗信徒,对印度与中国的哲学宗教有精深的了解。他的思想受到铃木大拙的影响,同时又不局限于东西方宗教和哲学的某一领域,这也让瓦兹赢得了“20世纪最具原创性、最‘离经叛道’哲学家之一”的头衔。瓦兹生前出版有二十多部有关宗教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在美国几乎每一部都是畅销书,并被以多种语言在全球翻译出版,其中包括他最著名的作品《禅道》。作为一个狂热的演讲者,瓦兹在20世纪60年代定期出现在广播节目中,并主持了热门的系列电视节目《东方智慧与现代生活》。他在美国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在1959年出版的《垮掉禅、方形禅与禅》中,瓦兹为美国“垮掉一代”的禅修实践命了名。他与美国著名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之间也有深厚的友谊,为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哲学上的助力。

  李沁云,本名李婧,先后于北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理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现为纽约大学东亚系讲师。以写作为终身事业,并热爱电影、旅行和素食。
展开
内容介绍
  《心之道》是一本西方人写的东方哲学类著作。作者针对现代人面对的危机,即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从东方禅学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答。他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人们恰恰应该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事实,而不应该拒绝和逃避它们。为了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人们应该拥抱现在,活在当下。
展开
精彩书评
  ★“任何需要修正生活进程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获益。”
  ——狄巴克·乔布拉(迈克尔·杰克逊人生导师/克林顿最赞赏的身心灵大师)

  ★阿伦·瓦兹是“迷幻一代”最值得尊敬、最深思熟虑的大师。
  ——美国《时代》周刊

  ★阅读阿伦·瓦兹对我们是一种挑战,它让我们探索一种思考的全新道路,启发我们去过一种更加充实满足的生活。瓦兹的遗产存在于《心之道》之中。这本书充分展示了他锐利的智慧、敏捷的机智、迷人的优雅。对那些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永恒问题,它清晰而又智慧的处理方式是无与伦比的——《心之道》是一本重要的书。
  ——葛瑞格·摩顿森(《三杯茶》作者)

  ★瓦兹也许是为西方阐释东方行为准则的当代阐释者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优雅地书写那些不可书写之物”。
  ——《洛杉矶时报》

  ★《心之道》并不是要让我们去逃避,而是让我们能在碰巧身处之地继续——继续生活下去,而不去想象推动世界,乃至下一个时刻运行的负担是我们的。它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哲学,而是一种基于现状的哲学——我们应该活在当下,应该坦率地认识到,我们存在于一个破碎的波峰处。
  ——菲利普·韦尔赖特(《艺术与文学》)

  ★这本书完全逆转了所有关于人类现状的一般思路。这个世界的危机状况迫使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许多人都被剥夺了宗教信仰的安慰,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作者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最高的幸福,精神洞察与确信都只能在这样一种认识中被找到,即无常和不安全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简单而明晰的方式写就,这本书是一部及时的作品。
  ——(伦敦)《书籍交换》
展开
目录
代译序 阿伦·瓦兹的安心之道

导读

前言

第一章 焦虑的年代
你无法抓牢生活,就像你不能将一条河放在桶里带走。要是你试图将流动的水抓住并放入一只桶内,这只能清楚地表明你并不懂得流水的性质而且你将永远失望,因为水是不会在桶内流动的。想“拥有”流水,你必须放手让它走、让它奔流起来。对生活和对上帝而言,也是如此。

第二章 痛苦与时间
这就是人类的困境:意识的每一次增强都需要付出代价。不对痛苦更敏感,我们就无法对快乐变得更敏感。记住过去可以使我们为未来做出计划,但是为快乐做计划的能力却被担忧痛苦和恐惧未知的“能力”给抵消了。

第三章 生活的大流
明天以及有关明天的计划有可能一点也没有意义,除非你充分地与当下的现实接触,因为你生活在当下而且只生活在当下。除了当下的现实,并不存在着其他的现实,因此,即使一个人可以永生,为了将来而活也意味着永远地与生活失之交臂。

第四章 身体的智慧
试图取悦大脑就像是想要通过耳朵来饮水一样。于是,他们就更加不可能享有真正的快乐,对生活中最强烈和最微妙,而事实上也极其普通和简单的那些欢乐,变得迟钝、麻木。

第五章 关于觉察
为了了解音乐,你得听音乐。可是只要你开始想着“我正在听音乐”,你就已不在听音乐。想要弄明白欢乐或恐惧,你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感知它。一旦你开始给它们命名并且说“我很快乐”或“我害怕”,你就没有在觉察它们。

第六章 神奇的一刻
意识到不可能从痛苦中逃离之后,心就会对它做出让步、吸收它,并且只对痛苦有清晰的感觉,而不会感到有任何的“我”在感受痛苦或反抗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心是在以它体验快乐的完整、自然而然的方式在体验痛苦。痛苦是这个当下时刻的性质,而我仅仅能活在这一刻。

第七章 人生的变革
舞蹈的含义和目的就是舞蹈本身,跟音乐一样,它是通过进行过程中的每一刻来实现的。你弹奏一支奏鸣曲,并不是为了到达最后一个和弦;假如事物的意义仅仅在于终结之处,那么作曲家只要创造终曲乐章就行了。

第八章 创新的道德
每个人都有爱,可是只有当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爱自己”的不可能性和必然会导致的挫败感,他的爱才能够流露出来。这个信念是不会经由谴责、通过痛恨自己、通过说“自我之爱”的坏话而建立的,它的形成只能通过觉察到这一点:我们并没有一个可供被爱的自我。

第九章 回顾宗教
开放的心懂得,曾被最详尽地探究过的领地实际上也没有完全被了解,只不过是千万次地被测量过和做上记号。我们测量和标记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引人入胜的谜团最终势必会通过捉弄我们而使我们离开原有的思维,直到心忘了再去兜着圈子追究它自己的运作过程,直到心变得能够觉察到,在这一时刻,存在就是不折不扣的奇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