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翻译学理论系统整合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554978
  • 作      者:
    曾利沙著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曾利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教授,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翻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翻译学、应用翻译研究方向博士导师,商务语言研究方向博士导师。现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理事、广州市外事翻译学会理事、广州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专家委员会专家。曾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南粤优秀教师”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师奖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颁发的“宋淇翻译研究论文纪念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外语类权威和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承担或主持国家社科及省部级社科等各类课题16项,出版专著、编著、译著6部,教材1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翻译学系统理论研究需要哲学和科学方法论指导。其科学性要求它具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推论、相互印证的逻辑范畴体系,要求对基础理论概念、核心理论概念、外围理论概念和辅助性理论概念(保护带)等结构要素进行梳理,明确理论目标与特点、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范围与方法等,进而衍生出次范畴化结构体系,形成层次有序、结构明晰、多维拓展、内容逐渐丰满的学科理论体系。《翻译学理论系统整合性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列丛书》融通价值哲学、现象学、阐释学、逻辑范畴论、实践主体论及各语言分支学科理论,从发生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和系统论角度对翻译学理论系统进行了整合与建构。
展开
精彩书摘
  《翻译学理论系统整合性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列丛书》:
  2.3 现象学视角下的意义观
  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现象学思想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经验现象学——纯粹现象学——先验现象学——生活世界现象学。其萌芽源自于布伦塔诺(Brentano,1838-1911)的“意向性”理论,即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意向性活动,即对某个内在对象的指向和提现。但这个基本的意谓被意谓的构造是存在于一切心理或意向性活动中,而不是存在于物理现象中。心理现象指的是表象活动本身,而物理现象则仅是被表象的东西。心理现象是将物理现象包含于自身之内的更复杂的一种现象。所以,任何一种心理现象或表象活动必然有一种物理现象所没有的内在的双层结构,即表象过程、被表象的东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不管这种被表象者是否实际存在。于是,布伦塔诺选择了“意向性”这一概念来刻画所有表象活动和心理现象都具有的这一特性。他写道:“每一心理现象可以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所说的对象的意向性的(亦即心灵的)内存在,以及我们略为含糊地称之为对一内容的指称、对一对象(不一定指实在的对象)的指向、或内在的客体性这样的东西来刻画。”
  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思想给胡塞尔想要寻求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点。理由之一是从中找到一个无可怀疑与预设的绝对确定性,以及从中发现某种可以构成客观性的机制。无可怀疑的确定性只能在人的内知觉或意识中找到,而意向性的内存在是作为一切心理和意识的活动的特性提出来的,因此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纯粹现象。理由之二是意向性包括一个双层的表象结构,即表象行为、被表象的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提示出了一种“构成”的机制。对胡塞尔而言,每个现象中都有这样一个构成纯意义的“意向性结构”。它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现成物,既非经验主义的现成物(感觉印象),也非唯理主义的现成物(理式、范畴),而必须在体验中被意向性地“构成”、“充实”,或本真地给与的“意向意义”和“充实意义”。总之,由于现象不再被认为是现成给予的,而是在一个连续意向之“流”或“上下文意境”中构成的,这现象本身就必已包含了这种构成所给予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上的本质。
  胡塞尔还提出“构成性的边缘域”(Horizont)的思想,用以说明意向行为或意识作用是如何构成意向对象或一个意识的统一体。“对于任何物的知觉总是带有这么一个背景直观(或背景观看,如果'直观'总是包含被朝向[一个东西]的状态)的晕圈。并且,这也是一种”意识体验“。简言之,这也是一种”意识“,特别是”对“所有那些处于被同时观看到的客观背景中东西的一种”意识“从这段话中可看出,胡塞尔有关”对某物的意识“与”体验的构成域“是紧密相关的。通过这种域的构成,意向对象而非仅仅感觉印象才成为可能,因为它使一个个的知觉经验从一开头就以某种隐蔽的、边缘的、前伸后拉的方式交融(但非混合)为”一气“,不仅与刚过去的经验保持着相互构成的关系,而且为可能有的知觉”准备下了“与已有知觉的意义上的联系。也就是说,当我们去直观某物并形成意向性(心理表象)活动时,便开始了一种对某物(被表象物)的体验性,这一被体验的或被表象的对象物在直观中形成一个视点,这个视点物以其某种被直观到的颜色、某个被观照面的形状或某些显示出的特征呈现于我们的视域内。问题的本质是,我们直观或感知某个处于特定时空背景之中的物体并不只是静止地、瞬间地、单向地去感知该物,而且还从我们过去的经验中、从现时的共现背景参照物中、从未来可能延伸的视域中去感知该物,以便获得对该物的一个多维视域的直观与感知。这种时空中的意识活动都是一种时间体验,而每一时间体验都有这样一个结构,即以”现在“为显现点、以”未来“和”过去“为边缘域的连续流。时间体验不可能只发生在一点上,而必然带有预持(Protention)和对过去的保持(Retention)。这三相时态从根本上就是相互构成和维持着胡塞尔在《论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1928年)中的现象学思想。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翻译学理论范畴系统整合性研究
第1章 翻译学整合性研究的学理性基础
1.1 引言
1.2 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学理性要素
1.3 传统翻译理论学理性匮乏特征
1.4 翻译学技术理论研究范畴的整合与拓展维度
1.5 小结
第2章 翻译学意义研究的现象学基础
2.1 引言
2.2 语言学与翻译学视角下的意义观
2.3 现象学视角下的意义观
2.4 现象学视角下文本的意指观与含义充实观
2.5 现象学视角下的立义与意识
2.6 意义的静态性与动态性
2.7 翻译学中的意义关系本体论
2.8 动静态意义视角下的“忠信”理论范畴拓展
2.9 小结
第3章 翻译学范畴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
3.1 引言
3.2 西方哲学有关“范畴”的认识与应用
3.3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关范畴的认识与运用
3.4 翻译学理论范畴概念的辩证认识
3.5 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
3.6 小结
第4章 论翻译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哲学基础
4.1 引言
4.2 翻译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哲学观
4.3 翻译原则的价值特征
4.4 翻译客体价值属性需求与价值原则的关系
4.5 客体价值属性的主观意义形态特征
4.6 小结
第5章 译者主体性与意义形态的语境化再现与表现
5.1 引言
5.2 “主位-述位意义”与会话含意
5.3 内涵语义特征与概念语义的析取
5.4 概念内涵语义的语境化扩展
5.5 预设意义、语义蕴含与话语含意
5.6 译者主体性思维路径的可描述性
5.7 小结
第6章 主体性艺术创造典型体现的可描述性
6.1 引言
6.2 文学翻译艺术性的典型特征:译眼
6.3 文学翻译的艺术创造:“译‘眼'”
6.4 “译‘眼'”的艺术再现和表现
6.5 小结
第7章 论翻译主体性范畴化研究的拓展
7.1 引言
7.2 翻译主体性问题的缘起
7.3 中西方主体性相关研究的特点
7.4 翻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问题
7.5 翻译主体的内涵规定及其范畴化
7.6 翻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理论范畴化建构
7.7 小结
第8章 翻译伦理学研究范畴体系拓展
8.1 引言
8.2 研究现状
8.3 存在的主要问题
8.4 基本理论范畴的整合与拓展
8.5 小结
第9章 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体系的整合与拓展
9.1 引言
9.2 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
9.3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9.4 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体系的建构
9.5 小结

第二部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阐释理论整合研究
第10章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本体论意义阐释框架
10.1 引言
10.2 接受美学、诠释学与传统文论的理论拓展
10.3 本体论意义批评阐释框架之重构
10.4 本体论意义批评阐释框架解析
10.5 小结
第11章 历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主题及其倾向关联性融合
11.1 引言
12.2 历时社会语境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批评模式
11.3 《虞美人》的主题与次级主题情态结构链的建构
11.4 《虞美人》英译意义言说之多种译本评析
11.5 小结
第12章 “啼”之英译阐释视角:主题倾向的统摄
12.1 引言
12.2 情之所发,意随情转
12.3 古诗一“啼”,“情”意各异
12.4 小结
第13章 阐释之循环之于古典诗词英译解读的方法论
13.1 引言
13.2 英译解读的差异性及其批评的理论方法
13.3 推末以至本:以词义定句义
13.4 探本以穷末:以主题情态推知词义语境化倾向
13.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