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理论系统整合性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列丛书》:
2.3 现象学视角下的意义观
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现象学思想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经验现象学——纯粹现象学——先验现象学——生活世界现象学。其萌芽源自于布伦塔诺(Brentano,1838-1911)的“意向性”理论,即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意向性活动,即对某个内在对象的指向和提现。但这个基本的意谓被意谓的构造是存在于一切心理或意向性活动中,而不是存在于物理现象中。心理现象指的是表象活动本身,而物理现象则仅是被表象的东西。心理现象是将物理现象包含于自身之内的更复杂的一种现象。所以,任何一种心理现象或表象活动必然有一种物理现象所没有的内在的双层结构,即表象过程、被表象的东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不管这种被表象者是否实际存在。于是,布伦塔诺选择了“意向性”这一概念来刻画所有表象活动和心理现象都具有的这一特性。他写道:“每一心理现象可以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所说的对象的意向性的(亦即心灵的)内存在,以及我们略为含糊地称之为对一内容的指称、对一对象(不一定指实在的对象)的指向、或内在的客体性这样的东西来刻画。”
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思想给胡塞尔想要寻求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点。理由之一是从中找到一个无可怀疑与预设的绝对确定性,以及从中发现某种可以构成客观性的机制。无可怀疑的确定性只能在人的内知觉或意识中找到,而意向性的内存在是作为一切心理和意识的活动的特性提出来的,因此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纯粹现象。理由之二是意向性包括一个双层的表象结构,即表象行为、被表象的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提示出了一种“构成”的机制。对胡塞尔而言,每个现象中都有这样一个构成纯意义的“意向性结构”。它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现成物,既非经验主义的现成物(感觉印象),也非唯理主义的现成物(理式、范畴),而必须在体验中被意向性地“构成”、“充实”,或本真地给与的“意向意义”和“充实意义”。总之,由于现象不再被认为是现成给予的,而是在一个连续意向之“流”或“上下文意境”中构成的,这现象本身就必已包含了这种构成所给予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上的本质。
胡塞尔还提出“构成性的边缘域”(Horizont)的思想,用以说明意向行为或意识作用是如何构成意向对象或一个意识的统一体。“对于任何物的知觉总是带有这么一个背景直观(或背景观看,如果'直观'总是包含被朝向[一个东西]的状态)的晕圈。并且,这也是一种”意识体验“。简言之,这也是一种”意识“,特别是”对“所有那些处于被同时观看到的客观背景中东西的一种”意识“从这段话中可看出,胡塞尔有关”对某物的意识“与”体验的构成域“是紧密相关的。通过这种域的构成,意向对象而非仅仅感觉印象才成为可能,因为它使一个个的知觉经验从一开头就以某种隐蔽的、边缘的、前伸后拉的方式交融(但非混合)为”一气“,不仅与刚过去的经验保持着相互构成的关系,而且为可能有的知觉”准备下了“与已有知觉的意义上的联系。也就是说,当我们去直观某物并形成意向性(心理表象)活动时,便开始了一种对某物(被表象物)的体验性,这一被体验的或被表象的对象物在直观中形成一个视点,这个视点物以其某种被直观到的颜色、某个被观照面的形状或某些显示出的特征呈现于我们的视域内。问题的本质是,我们直观或感知某个处于特定时空背景之中的物体并不只是静止地、瞬间地、单向地去感知该物,而且还从我们过去的经验中、从现时的共现背景参照物中、从未来可能延伸的视域中去感知该物,以便获得对该物的一个多维视域的直观与感知。这种时空中的意识活动都是一种时间体验,而每一时间体验都有这样一个结构,即以”现在“为显现点、以”未来“和”过去“为边缘域的连续流。时间体验不可能只发生在一点上,而必然带有预持(Protention)和对过去的保持(Retention)。这三相时态从根本上就是相互构成和维持着胡塞尔在《论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1928年)中的现象学思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