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英汉对比与翻译.第二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637534
  • 作      者:
    潘文国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英汉对比与翻译(第二辑)》主要内容包括:沈家煊词类观讨论专栏、汉语“名动包含”说、怎么认识汉语在词类上的特点?——评述黎锦熙、高名凯、朱德熙、沈家煊诸位的词类观、第一设置与汉语的实词、沈家煊“名动包含”理论正反说、屈折语词类划分的背景及对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的质疑、跨语言词类模型与汉语词类系统、沈家煊先生汉语词类问题新观点述评等。
展开
精彩书摘
  4.5超越词类
  1.1版的“指称”与“陈述”在现世是很有用的概念。一个实词临时处在某个具体位置中,由于位置的临时需要可以把动词、形容词当做“指称”认知的“指称”,或日“指称化”;也可以把名词认知为“陈述”,或日“陈述化”。它们都经过某种语义改造,只是改造的程度或幅度不同。动词“指称化”,类似于“自指”,只是在认知层面作“指称”的概括,语义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而名词“陈述化”也有三类:
  一类是处于判断句谓语位置的名词,如“今天星期三”、“明天阴天”,语义基本上没有变化,只具有陈述的功能。
  另一类是处于非判断句谓语位置的,经过语义改造的,例如“又潜规则了一次”、“山寨了好几种名牌手机”,一般加以“使动化”,从而实现陈述化。这里明显地蕴含着一个增添“使动因素”的动态过程。
  第三类是名词抽取出所指对象的性状特征,改变为描写功能,例如从“洪七的技术不错”到“洪七吃得还很技术”,从“我不爱看悲剧”到“那你也挺悲剧的”,删除r其中的“术”和“剧”的元素,而突出了技术和悲剧所特有的性质,“细致、专业”和“悲伤”的特质,通过语义性状化完成了陈述化。后两类都经历了明显的语义的删除、凸显与功能转移。
  陈述化的概念在汉语看来依然是笼统的。因为,形容词也可以转移为动词功能。苏芮的名曲《牵手》有几句典型歌词:
  [61]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
  的幸福。其中的形容词“悲伤”和兼有形、名两类的“幸福”都被分别活用为使动义。对它们的语义变化和改造过程,我们有着极强的感知度。它们明显是在位置的绑架下被使动化了。
  由于名词、形容词变化为动词义,或动词变化为形容词义,都有极强的改造过程感觉,进入了更细的语义分化阶段,因此就不宜采用笼统的“陈述化”。为了区别这不同的转移过程,我们认为,只有名词处于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才使用“陈述化”来说明。其他情况都仍采用传统的“活用”来解释。传统的“活用”,既不影响词类原有的词类规划,又能很好地解释临时的变化。它远远强于今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更容易为人们接受。不是西式语法,却胜过西式语法。
  汉语所谓的词类原本就是一种“句法词类”,即根据词的句法功能归纳出的类别,是人们根据高频习惯归纳而成的。例如“潜规则”、“山寨”的名词用法远超过其动词位置的用法,“技术”、“悲剧”的用法也大大多于形容词位置的用法。因而动词、形容词位置的用法只能被视为活用。“句法词类“建立在比形态标志更为复杂的分布上,它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印欧系语言的词法词类。因此汉语词类肯定不可能百分百地全面、公正。但是为了讲语法,一个不够理想的人类主观设计的词类体系总比没有词类方案方便些。因此,我们可以容忍现在流行的词类体系,只是需要增加一些弹性,增加一些人为控制的机制。也许,这也是一种“悟”。
  弹性或机制之一即需要的时候激活“指称/指称化”与“陈述/陈述化”,尤其是前者。
  弹性或机制之二就是“活用”,语词处于非常规位置时,其语义和功能即可发生规律性变化,而无须变类、转类。
  显然,这种“指称化”,这种颇具规律性的“活用”,也是一种“简约”,而且也符合“严谨”原则。土法使用的概念实际上比西法更符合本土人的语感和习惯,更加朴素简约,为什么就不能作为一种“语法”概念或术语呢?
  张斌(2011)说:“其实,动词用作主宾语,有的是先变成名词,有的是保留了动词的特点(如能带宾语,能受副词修饰)。所以,称之为‘指称化’似乎较为确切。”这最后一句“称之为‘指称化’似乎较为确切”,其实也就是朱先生梦寐以求的答案。朱先生已经说出“事物化”了,但就差明白说出“指称化”这三个字。也许这就是朱先生需要的后半步。
  ……
展开
目录
主编的话

沈家煊词类观讨论专栏
汉语“名动包含”说
怎么认识汉语在词类上的特点?——评述黎锦熙、高名凯、朱德熙、沈家煊诸位的词类观
第一设置与汉语的实词
沈家煊“名动包含”理论正反说
屈折语词类划分的背景及对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的质疑
跨语言词类模型与汉语词类系统
沈家煊先生汉语词类问题新观点述评
汉语对行为动作的空间化表征——以“大/小+V”格式为例
汉语名词与动词的神经语言学研究
也说“汉语和印欧语差异的ABC

学术争鸣
语言事实的解释与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与沈家煊和吴福祥两位先生商榷
汉语摹状动词和英语(N一)V第五类词词汇化认知分析
翻译转喻研究
Abstracts

附录1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简介.
附录2 稿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