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还好。——你应该再到楼上去休息。冲儿,你看你母亲的气色比以前怎样?”
周冲:“母亲原来就没什么病。”
周朴园:“谁告诉你的?我不在的时候,你常来问你母亲的病吗?”
蘩漪:“朴园,你像是有点瘦了。——矿工罢工的事怎样?”(选自曹禺《雷雨》)
例(2)中,蘩漪的两次插话(斜线部分)看起来都与谈话主题不相符,尤其是后一句更像思维飘忽。实际上,蘩漪是故意违反关系准则,其目的前一句是不愿再和周朴园谈论病情,后一句是为了缓和周朴园和儿子周冲之间的冲突。而对周朴园来说,他一直认为蘩漪有病,蘩漪说出这样的话,貌似神经有问题,如他理解为思维飘忽也是合情合理的。
类似思维飘忽的交际自我中心表象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的人天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趋向思维飘忽;有的人思维跳跃,在会话中话题转换频繁,时常表现出类似思维飘忽表象。总之,思维飘忽不能简单视为交际中的某种“错误”,在SCA看来,类似“错误”都是正常交际的一个部分,是互动交际自我中心性的表象。
2.口误(slips of tongue)
口误是极为常见的言语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交际中。典型的例子如喜剧大师赵丽蓉和巩汉林合作的小品“司马光砸缸”;体育解说员韩乔生解说的众多口误,包括“劳尔是属于打脑子的球员(用脑子打球)”、“尤文图斯向奥尔特加抛出了橄榄球(橄榄枝)”、“可能有的观众刚刚打开电梯(电视机),我们再把比分报一下”等。那么“口误”在语言学中是怎样定义的呢?“口误”通常指的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偏离。具体而言,口误是正常人在言语行为中偶然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张宁1990),除了常说的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发错音、用错词外,还包括与语速的要求不相称的超常无声停顿,不由自主的类似“这个”、“啊”这样的有声停顿,语言片断的重复、添加或脱落,拖长音,偶然的口吃等。
口误研究受到了各个学派的重视,心理语言学中的口误研究主要立足于语言产生,目的是要了解语言产生的心理过程;语言学主要想通过口误来验证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社会语言学家也深入研究口误问题,主要研究口误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会话中的口误修正等问题。尽管角度不同,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口误不是一个言语结果,而是一个言语过程。从认知角度来看,口误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认知和元认知的特征,它是在元认知监控下产生的纠偏等级上的链接结构的起始节点,也说明交际者具有起码的元认知能力,以及元认知监控正处于基本的启动运行中,如当我们疲惫、紧张、喝醉时,就容易产生言语失误。统而言之,有两种情况可能造成口误:一是当前语境、交际任务、交际要求对说话人构成了较大的认知负载;二是说话人的意识处于不清醒的状态,也承受不了较大的认知负载,因而元认知监控需要的意志力不够,造成元认知监控的缺席或者是不在状态,这样才会口误频发而不可控制。对于后者,Keysar(2005)提出,人们对于他人所知道的并不完全是进行元表征计算的,他的实验结果表明认知系统更趋向于在表征层面有效进行。对于认知派的观点,本书无法做出评判,也无意就口误的认知表征方式进行探讨,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口误源于认知的个体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