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合作与自我中心:言语交际的社会-认知语用研究:a study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from socio-cogntive approach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711612
  • 作      者:
    周红辉著
  • 出 版 社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周红辉(1975.5-),男,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用学方向博士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访问学者,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课题一项,主研国家社科、省级课题4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SSCI收录2篇,《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等CSSCI期刊5篇,目前的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及翻译。
展开
内容介绍
  《外语教育文丛·合作与自我中心:言语交际的社会-认知语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言语交际研究述评、语用视角与合作原则、认知视角与自我中心性、《外语教育文丛·合作与自我中心:言语交际的社会-认知语用研究》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社会-认知语用视角、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SCA的核心思想、关于概念与语言形式、意义的动态构建、个体与社会因素的融合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周朴园:“还好。——你应该再到楼上去休息。冲儿,你看你母亲的气色比以前怎样?”
  周冲:“母亲原来就没什么病。”
  周朴园:“谁告诉你的?我不在的时候,你常来问你母亲的病吗?”
  蘩漪:“朴园,你像是有点瘦了。——矿工罢工的事怎样?”(选自曹禺《雷雨》)
  例(2)中,蘩漪的两次插话(斜线部分)看起来都与谈话主题不相符,尤其是后一句更像思维飘忽。实际上,蘩漪是故意违反关系准则,其目的前一句是不愿再和周朴园谈论病情,后一句是为了缓和周朴园和儿子周冲之间的冲突。而对周朴园来说,他一直认为蘩漪有病,蘩漪说出这样的话,貌似神经有问题,如他理解为思维飘忽也是合情合理的。
  类似思维飘忽的交际自我中心表象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的人天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趋向思维飘忽;有的人思维跳跃,在会话中话题转换频繁,时常表现出类似思维飘忽表象。总之,思维飘忽不能简单视为交际中的某种“错误”,在SCA看来,类似“错误”都是正常交际的一个部分,是互动交际自我中心性的表象。 
  2.口误(slips of tongue) 
  口误是极为常见的言语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交际中。典型的例子如喜剧大师赵丽蓉和巩汉林合作的小品“司马光砸缸”;体育解说员韩乔生解说的众多口误,包括“劳尔是属于打脑子的球员(用脑子打球)”、“尤文图斯向奥尔特加抛出了橄榄球(橄榄枝)”、“可能有的观众刚刚打开电梯(电视机),我们再把比分报一下”等。那么“口误”在语言学中是怎样定义的呢?“口误”通常指的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偏离。具体而言,口误是正常人在言语行为中偶然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张宁1990),除了常说的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发错音、用错词外,还包括与语速的要求不相称的超常无声停顿,不由自主的类似“这个”、“啊”这样的有声停顿,语言片断的重复、添加或脱落,拖长音,偶然的口吃等。
  口误研究受到了各个学派的重视,心理语言学中的口误研究主要立足于语言产生,目的是要了解语言产生的心理过程;语言学主要想通过口误来验证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社会语言学家也深入研究口误问题,主要研究口误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会话中的口误修正等问题。尽管角度不同,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口误不是一个言语结果,而是一个言语过程。从认知角度来看,口误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认知和元认知的特征,它是在元认知监控下产生的纠偏等级上的链接结构的起始节点,也说明交际者具有起码的元认知能力,以及元认知监控正处于基本的启动运行中,如当我们疲惫、紧张、喝醉时,就容易产生言语失误。统而言之,有两种情况可能造成口误:一是当前语境、交际任务、交际要求对说话人构成了较大的认知负载;二是说话人的意识处于不清醒的状态,也承受不了较大的认知负载,因而元认知监控需要的意志力不够,造成元认知监控的缺席或者是不在状态,这样才会口误频发而不可控制。对于后者,Keysar(2005)提出,人们对于他人所知道的并不完全是进行元表征计算的,他的实验结果表明认知系统更趋向于在表征层面有效进行。对于认知派的观点,本书无法做出评判,也无意就口误的认知表征方式进行探讨,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口误源于认知的个体性。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言语交际研究述评
1.1.1 语用视角与合作原则
1.1.2 认知视角与自我中心性
1.2 本书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标

第2章 社会-认知语用视角
2.1 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
2.2 SCA的核心思想
2.2.1 关于概念与语言形式
2.2.2 意义的动态构建
2.2.3 个体与社会因素的融合
2.3 SCA的焦点问题
2.3.1 凸显义与关联
2.3.2 意图与注意
2.3.3 核心背景与涌现背景
2.4 SCA的目标与特征
2.4.1 发展目标
2.4.2 理论特色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语境的社会-认知语用考辨
3.1 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
3.2 前语境
3.2.1 集体前语境与个体前语境
3.2.2 互竞语境
3.3 涌现语境
3.3.1 涌现语境要素
3.3.2 共建的涌现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凸显机制
4.1 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凸显观
4.1.1 关于“salience”的汉译
4.1.2 认知语言学与凸显
4.1.3 等级凸显假设
4.2 凸显理论的延展
4.2.1 经验与凸显
4.2.2 自我凸显与共同凸显
4.2.3 词汇凸显与命题凸显
4.3 凸显与思维
4.3.1 思维的经济性
4.3.2 凸显与联想
4.3.3 凸显与缺省
4.3.4 凸显与隐喻
4.4 凸显机制与汉语sBU
4.4.1 SBU的定义和特点
4.4.2 汉语SBU调查
……
第5章 合作的社会-认知解析
第6章 自我中心现象与本质
第7章 交际中的互动协同
第8章 说-听言语交际研究模式
第9章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