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普通文字学概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167105
  • 作      者:
    邓章应著
  • 出 版 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西南大学人文社科青年论丛:普通文字学概要》作为普通文字学概论性著作,就文字的定义、特征、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特征进行了归纳;对文字的形成,文字的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文字的传播与接触进行了诠释;同时对文字学的研究内容和其学科体系的构成以及文字学的资料和方法的特别之处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同时还针对中西方文字发展演变、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发展演变,横向、纵向进行分析、论述,从而揭示了人类文字的普遍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展开
精彩书摘
  《西南大学人文社科青年论丛:普通文字学概要》:
  强调笔画也可以起到字间分隔的作用。刘志基:“汉字的偏旁组合与一般拼音文字的字母组合不同,不仅可以横向左右组合,也可纵向上下组合;而传统的字序排列也是纵向的自上而下。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歧义的可能:两个上下相续的文字符号,到底是构成一个文字的两个偏旁,还是两个独立文字,有时并不容易分辨清楚。‘触詟’与‘触龙言’的歧义显然也是因此而生的:将‘龙’、‘言’视为偏旁,则生‘触詟’说,若将它们视为独立文字,则生‘触龙言’。由此不难想到,在汉字书写中划分字与字素的界限,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殷商及周代前期铜器铭文,是波磔首先露其峥嵘的文字材料,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殷周金文中的波磔,一概出现在一个字的末笔,如‘又’、‘父’、‘支’中的‘□’。值得注意的是,当金文存在波磔之时,其横向行距规则尚未确立,字形单位的大小也比较随意,因而也是其字与字的分界比较容易混淆之际,故字的末笔以重笔顿出波磔,显然具有划分字与字的界限的客观功效。不能否认,这种客观效果,乃书写者主观意志的物化。作为其反证,当周代中期以后金文的横向行距趋于规范,字形单位大小趋于划一以后,波磔笔画也就消失了。”“同理,在周中期以降的金文中被淘汰了的波磔到战国以后的简牍文字中复萌,除了在书写中直接以毛笔诉诸竹木这个原因以外,更与简帛文字书写的日常随意性有密切关联。不难发现,在简帛文字中,一个字的末笔得到强调是极寻常的情形,除了波磔捺脚以外,钩、竖等若处在末笔也常常获得这种殊遇。很显然,末笔一经强调,字与字之间便有了泾渭分明的界限,这对于书写相对随意,字形大小不均间距不显的简牍文来说,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字间标识手段。”“八分书中,波磔明显地趋向于字中主笔的位置。主笔既可是末笔,也可不是末笔,而其标识字音的功能却并无多少差异。但这里有一个不言自明的条件:作为主笔的波磔,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成篇文字中,只要出现一个醒目的波磔,便标明了一个文字单位。” 
  2.字符组分隔 
  (1)词间分隔 
  苏美尔文字中的定符具有词音分隔符的作用,表意符号是用较长画表达一个字的意思。它们常常放在一个词(用表音符号拼读)的末尾以澄清此词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限定符号”。
  ……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编 文字和文字学
第一章 文字及其性质
第一节 文字的定义
第二节 文字的属性、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文字与其他符号体系的关系
第二章 文字学及其体系
第一节 中国文字学观念的时代演进
第二节 文字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

第二编 文字系统与文字单位
第一章 文字系统及其命名
第一节 文字系统概说
第二节 文字的命名理据与规范
第二章 字与字符
第一节 字、字符的性质及同一性
第二节 字符的形成机制
第三章 文字规则
第一节 字符的构成规则
第二节 字的表达规则
第三节 字符的组合规则

第三编 文字的类型
第一章 文字类型学
第一节 文字类型学研究史
第二节 文字分类新探索
第二章 各类型文字及其特征
第一节 原始文字的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意音文字的定义及特征
第三节 表音文字的定义及特征

第四编 文字的起源
第一章 原始文字的起源
第一节 关于文字起源的神话
第二节 原始记事
第三节 从原始记事到原始文字形成
第二章 意音文字的起源
第一节 自源意音文字的形成
第二节 借源意音文字的形成
第三章 表音文字的起源
第一节 自源表音文字的形成
第二节 借源表音文字的形成

第五编 文字的演进与流变
第一章 文字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文字系统演变概况
第二节 新字的产生与旧字的消亡
第三节 文字系统演变的特点和原因
第二章 字符的演变
第一节 字符定型与字符演变规律
第二节 异体字在文字演变中的作用

第六编 文字的传播与接触
第一章 文字借用、兼用与转用
第一节 文字借用
第二节 文字兼用
第三节 文字转用与文字保持
第二章 文字扩散与文字圈的形成
第一节 字母的传播
第二节 汉字的传播
第三节 柏格理文字的创制与传播
第三章 文字交流、分化与统一
第一节 文字转写
第二节 文字分化
第三节 文字统一

第七编 文字学资料与方法
第一章 文字学资料
第一节 文字原始资料
第二节 文字整理资料
第三节 文字研究资料
第二章 文字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具体文字研究方法
第二节 普通文字学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