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人文社科青年论丛:普通文字学概要》:
强调笔画也可以起到字间分隔的作用。刘志基:“汉字的偏旁组合与一般拼音文字的字母组合不同,不仅可以横向左右组合,也可纵向上下组合;而传统的字序排列也是纵向的自上而下。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歧义的可能:两个上下相续的文字符号,到底是构成一个文字的两个偏旁,还是两个独立文字,有时并不容易分辨清楚。‘触詟’与‘触龙言’的歧义显然也是因此而生的:将‘龙’、‘言’视为偏旁,则生‘触詟’说,若将它们视为独立文字,则生‘触龙言’。由此不难想到,在汉字书写中划分字与字素的界限,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殷商及周代前期铜器铭文,是波磔首先露其峥嵘的文字材料,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殷周金文中的波磔,一概出现在一个字的末笔,如‘又’、‘父’、‘支’中的‘□’。值得注意的是,当金文存在波磔之时,其横向行距规则尚未确立,字形单位的大小也比较随意,因而也是其字与字的分界比较容易混淆之际,故字的末笔以重笔顿出波磔,显然具有划分字与字的界限的客观功效。不能否认,这种客观效果,乃书写者主观意志的物化。作为其反证,当周代中期以后金文的横向行距趋于规范,字形单位大小趋于划一以后,波磔笔画也就消失了。”“同理,在周中期以降的金文中被淘汰了的波磔到战国以后的简牍文字中复萌,除了在书写中直接以毛笔诉诸竹木这个原因以外,更与简帛文字书写的日常随意性有密切关联。不难发现,在简帛文字中,一个字的末笔得到强调是极寻常的情形,除了波磔捺脚以外,钩、竖等若处在末笔也常常获得这种殊遇。很显然,末笔一经强调,字与字之间便有了泾渭分明的界限,这对于书写相对随意,字形大小不均间距不显的简牍文来说,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字间标识手段。”“八分书中,波磔明显地趋向于字中主笔的位置。主笔既可是末笔,也可不是末笔,而其标识字音的功能却并无多少差异。但这里有一个不言自明的条件:作为主笔的波磔,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成篇文字中,只要出现一个醒目的波磔,便标明了一个文字单位。”
2.字符组分隔
(1)词间分隔
苏美尔文字中的定符具有词音分隔符的作用,表意符号是用较长画表达一个字的意思。它们常常放在一个词(用表音符号拼读)的末尾以澄清此词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限定符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