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佛商学院的材料式案例法
哈佛的案例法与HBs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其第一任院长EdwinF.Gay在1908年学院成立时就预想了“在教室里以讨论的方式思考并解决商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自从1921年第一个案例出现后,平均每年都会创作出约350项案例,涵盖了商务领域几乎每一个层面的问题。这些书面材料式的案例植根于这样一种教学理念:“要让学生介入一种需要分析和行动的场景中,而不是让他们讨论别人的理论或评价。”(Towl,1969)采用案例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世界中与管理相关的场景,让他们熟悉作为领袖所要面对的挑战,他们必须基于一些不确定的信息做出具有远见的决策,同时也让他们习惯于直面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两难局面。
在HBs案例法中,学生们使用的“真实商务案例”来源于案例设计人员。通常,教师以案例研究人员的身份带领一个团队入驻某个公司,在几个星期内约见不同的经理,探寻该案例的背景、发现的问题、关于分析问题的不同视角、可选择的行动。这些调研过程都被编人案例中,意在创设尽可能接近生活的场景,学生们要面对的是不完整的信息和模糊的证据,而在紧迫的时间内他们又必须采取有效行动。这些管理案例的特征是没有“对一错”或者“是一非”的必然答案。
哈佛案例法的另一个特征是突显各个阶段、各个层面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哈佛商学院按照多样性原则挑选80至90名学生,每个学生都被分配在某一“部门”。在这些“部门”内,一年级的课程都是在类似古罗马竞技场的圆形教室里。在整整一年时间里,每天有大约四个小时的课程,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间密切互动。在课程开始时通常有“coldcalls”,激励学生们在走进课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coldcalls”即“冷点名”,或者称为“冷叫”,教师在开始上课时,不预先通知就让一位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该问题和这位学生的回答将作为大家继续深入广泛讨论的始发点。而这些用作“coldcalls”的问题都和所给的案例相关,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学生的陈述与分析就是用自身的背景、观点和主张与同学一起探讨。除了这些“部门”之外,学生们还组成四至六人的“学习小组”,小组的成型不仅是基于“友谊”、“团队合作所需的能力”,还必须考虑各自背景的多元化以及职业经历的多样性。在学生各自研究了案例之后,“学习小组”会让他们先在一个合作组中讨论他们的观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