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现代汉语复合词语素的“名属相指”现象
对复合词语素义和词义的阐释是汉语词汇教学和词典释义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对语素义的解释不考虑意义范畴、复合词造词与语素的表意功能结合不紧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仅在词汇学范畴探讨是不够的,需要从深层的逻辑机理上才能找到更系统、更科学、更能与不同语言的共同逻辑机制联系起来的理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最早提出了范畴理论,认为对一个对象的认识具有范畴性,并划分出包括实体在内的10个属性范畴,指出“每一个不是复合的用语,或者表示实体,或者表示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对实体的说明是以属性来完成的,存在“实体—属性”的基本逻辑模式。这种思想不仅是逻辑学的基础,也是分析语言表达现象的重要思想方法。
从范畴理论角度来看,汉语复合词的语素,或表示实体意义,或表示属性意义。表示实体的语素是物质和精神实体的名称,如“日、山、人、虎、心、木、思、情”等;表示属性的语素,意义类型庞杂,如“五、好、互、京、昨、红、热、走、迷、病”等表示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的语素都属此类。为方便叙述,在此分别称之为“实体名素”和“属性语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