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832168
  • 作      者:
    刘齐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 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将古典作品翻译成现代日语,采用异化加注释策略能彰显民族文化,表明文化身份。异化加注释策略在日语文本中转化为:“汉字+注假名+注”,我们称之为“译注法”文化翻译策略。翻译时,以直译为主,但并不字当句对地硬译和死译,而是采用添加词语、释义等多种补偿方式将原语的语言含义表达准确;做注时,译者根据读者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想读者所想,对因异质语言文化差异而难以理解或易产生误解的历史文化语词用多种形式的注释加以阐释,繁简得当。译注法既解码原语语言,又给读者提供原语历史文化信息,揭示典故含义等,凸显了语言,阐释了原语文化信息。译注法使翻译和注释相得益彰,语言和文化的传递神形兼备,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和沟通。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 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
  译注法之所以可能,这是因为,其一,中日之间有着近2千年的交流史,汉字汉文化对日本文字系统及文化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是不争的事实。中日共处汉字文化圈,共享东亚文明,客观来讲,对汉字日本人是有一种亲近感的。汉语对日本人来讲已不是外来语,而是内化为本民族的语言了。因为在日本人心中,并不把汉字看作外来语。其二,中日有汉语词汇交流的互动。在汉字传人日本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是纯粹用汉文来作为本民族语汇和书写工具的,是全盘吸收中华文化的。即使是在假名文字发明之后时期,其古代文献也有相当多的使用汉文写书的。就是在现代,日本的文字系统就是汉字假名混合体。进入明治时期后,虽对汉字持不少的反对意见,但并不能阻止日本人利用汉字的造词功能创造大量的和制汉语以对译西文文化词汇,从而吸收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的现代化,可以说汉字之功不可灭。新造的所谓“和制汉语”,随着清末留学生赴日留学而输入国内,因而相当多的和制汉语词汇已经在现代汉语中固定下来而成为汉语词汇了,丰富了汉语语汇的表达方式。今天没有人会认为它们是外来词。其三,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世界的形成,国际间的交流和接触的机会会愈来愈频繁,异质语言在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使用也会随之频繁,对双方语言的熟悉和接受就会增多,异质色彩就愈来愈淡化,异民族的语汇被视为正常的现象就会增大,此时就容易接受对方的语言而进入己方的词汇系统,久而久之,异质文化就易被认同可接受。例如,日本词汇“寿司”一词,在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之初,中国与外界交流、接触的机会有限,许多人就得新鲜。翻译时就采用同化翻译法,译为“四喜”或“饭团”等。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价值及意义
1.1.1 为什么要研究《三国演义》日译本
1.1.2 四种日译本体例介绍
1.1.3 四位译者的翻译态度
1.1.4 中文底本及选择四种日译本的学术依据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理论基础
1.3.1 音读和训读
1.3.2 汉文训读法
1.3.3 汉字注假名(振η饭名)
1.3.4 江户时期的翻译观
1.3.5 明治时期的翻译观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中日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2.1 中国译界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2.2 日本译界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2.2.1 战后日本文化身份的重构及翻译态度的转变
2.2.2 1970年代后的翻译观-以直译为主,兼顾读者的可接受性
2.2.3 21世纪日本的翻译观-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译注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1 本文提出的译注法定义、适用范围及基本方法
3.1.1 译注法的定义
3.1.2 译注法适用范围及基本方法
3.2 译注法提出的理据
3.2.1 在汉字文化圈中,汉语词汇形同义不同
3.2.2 日本学界有汉字研究学术传统
3.2.3 中国典籍中对日本人名、地名、职官名均用汉字表记
3.3 注释法
3.3.1 注释的定义
3.3.2 注释的作用
3.4 注释法的先行研究
3.5 译注法的必要性
3.6 译注法的可能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译注法在日译本中的表现形式
4.1 职官词汇翻译与译注法
4.2 文化负载词汇翻译与译注法
4.3 典故、成语翻译与译注法
4.4 称呼语翻译与译注法
4.5 兵器名、战船名翻译与译注法
4.6 人名、地名翻译与译注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译注法在日译文本中的得失
5.1 译注法在日译本中的得益
5.1.1 保留了原语的文化信息
5.1.2 体现严谨的治学品性,有利于传递原著文化信息
5.2 未用译注法所产生的缺失
5.2.1 文化信息缺损
5.2.2 读者难以理解文本含义
5.2.3 易产生误解
5.3 多元语境下译注法在典籍作品日译中的文化意义
5.3.1 多元语境下文化翻译策略-异化策略加注释
5.3.2 多元语境下,译注法能传递原语文化信息
5.3.3 译注法能彰显民族文化,保留原语语言特色
5.3.4 兼顾目标读者,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
5.4 结语及今后的课题
5.4.1 结语
5.4.2 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