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鉴:《资治通鉴》的通识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133478
  • 作      者:
    罗英桓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 尊重历史,剖析历史,解读人物,公正严谨,还原历史真相。

◆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将《资治通鉴》中精华智慧浓缩、收集于一书,总结出三大定律、五项必知、七大法则,是读者简单、准确、快速了解《资治通鉴》以及历史的入门书。

◆ 人人都想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会做人,能做事。本书教我们的正是如何为人处事,其实用性强。

展开
作者简介

罗英桓,男,1977年12月出生,法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业余时间潜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读经史、诸子等典籍二十多年,尤其对“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管子》等有一定程度研究,现供职于某省直机关。已有专著《中华文化大智慧》(嘉言篇)、《中华文化大智慧》(善行篇)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讲述的是《资治通鉴》中有关成功的事例,从《资治通鉴》中撷取成功智慧,以使读者能切身感受到古人的成功与智慧。

有人说,成功必须依靠权谋、厚黑学、走捷径。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关于成功的史例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惟有推诚待人、礼贤下士,才能得众人之心,才能成就大事;敦厚纯良、宽容大度的人,他们不仅因为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看重而取得成功,并且结局都不错,能保全自身且得善终;能够积德行善、造福百姓、勤读经史、忍耐等待、厚积薄发的人,才能有好的结局。

本书对这些典型例子进行了分析阐述,总结了三大定律、五项必知、七大法则,以期能为读者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尽绵薄之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什么唐太宗能开创“贞观之治”?
  在中国历代帝王之中,唐太宗得到关注之多、评价之高都是非常罕见的。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评论说:“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意思是,强盛啊,唐太宗的功业!他消除隋末之乱,可比商汤、周武王;贞观之治,与周朝的成康之治相近。自古以来功德都隆盛的,自汉以来没有像唐太宗这样的君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主要是通过记载唐太宗的事迹来体现唐太宗形象的。虽然有几处进行了评价,但并不完整。司马光对唐太宗的完整评价是在他的另一部史书《稽古录》中。这里面,马光评价说:“唐高祖在晋阳举兵,席卷长驱,占据关中,扫平群雄,降服李密、擒窦建德和王世
  充、翦除刘黑阀、消灭萧铣,六年之中统一天下,成功之所以这么快,关键是有唐太宗这个儿子。”
  司马光还称赞:“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千古,驱策英雄,罔罗俊义,好用善谋,乐闻直谏,拯民于汤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盗贼化为君子,呻吟转为讴歌,衣食有余,刑措不用,突厥之渠,系颈阙庭,北海之滨,悉为郡县。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意思是,唐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千古,善于用贤才、网罗英雄,喜欢用好的谋划,乐意听直谏,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且在政教方面很成功,使盗贼转变为君子,使因生活痛苦呻吟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讴歌贞观之治,百姓富裕、衣食有余,刑罚基本措置不用。在军事上也非常成功,突厥的
  首领被擒获,北海一带都成为唐朝的郡县。自三代以来,中国之盛从来没有像这样的。这就是司马光笔下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之所以被后世称赞,主要是因为他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个“贞观之治”是怎样的情形呢?《资治通鉴·唐纪九》载,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天下丰收,背井离乡的人都回到家乡,一斗米不过三四钱,一整年犯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个人。东到大海,南至五岭,百姓夜晚家家户户均不用关门,旅行不带粮,只是在路途中取食物。这说明,国家粮食丰收,所以米价特别低,而且社会治安非常好,商人或出门旅游的人,不会碰上盗贼,也很少有人犯罪,因此监狱常常是空的。这些事情也是比较罕见的。
  为什么唐太宗能开创“贞观之治”呢?
  从“天时”来讲,当时处在灾害中的百姓极希望出现明君和善政。唐太宗接手唐王朝的时候并不是很稳定的。《资治通鉴·唐纪九·贞观四年》讲,贞观元年,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天下发生蝗灾;贞观三年,全国又发大水。另据《贞观政要·政体》载:“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这里面的第一个威胁便是天灾,国家接连发生霜灾、旱灾;第二个威胁是天灾带来的粮食价格昂贵,百姓挨饿;第三个威胁是突厥入侵骚扰,州县不得安宁。在这种形势下,唐太宗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重新引起百姓动乱。
  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正是这种形势,反而逼迫唐太宗励精图治,敬天畏民。《资治通鉴·唐纪八》载,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唐太宗已即位,尚未改元。此时,“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也就是说,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引魏徵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唐太宗均高兴地采纳。贞观二年(公元 628 年)二月,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们都说天子最为尊贵,不会畏惧害怕任何事情。朕则不是这样,对上畏惧上天的监督,对下畏惧群臣的注视,因此兢兢业业,还担心不合乎上天之意,不能与百姓的期望相称。”
  从“人和”来讲,唐太宗深得人心,也深得人才。在深得人心方面,唐太宗是怎么做的呢?具体在施政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
  一是帮助百姓赎回子女。《资治通鉴·唐纪八》载,贞观二年(公元628 年),关内地区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成功定律
定律一:天地人三才定律
定律二:德位匹配定律
定律三:积善有余庆定律
第二篇  成功法则
法则一:忠诚奉公者胜
法则二:敦厚纯良者胜
法则三:谨慎周密者胜
法则四:宽容大度者胜
法则五:礼贤下士者胜
法则六:造福百姓者胜
法则七:奇谋伟略者胜
第三篇  成功必知
必知一:不可不勤读经史
必知二:不可不推诚待人
必知三:不可不从谏如流
必知四:不可不谦退敬畏
必知五:不可不忍耐等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