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康城》:
(三)退休养老阶段(60-90岁)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劳作和生活内容密切相连,人们并不会有一个明确的退休年龄,也不会有明确的日常内容转变。人们会持续进行与身体状况相匹配的劳作,就像宋朝诗人辛弃疾所说的那样,“人生当以力田为先”,人们会将这种农业劳作式生活一直进行到身体无法负担任何农业劳作为止。因而,纵使生命日日老去,但在四季轮回的春生夏长中,人们依然能获得一种生活一直忙碌在生长状态的宁静感,这会给老年阶段一种特殊的借由劳作和农作物生长而感受到的生机与活力。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人在长久的农业生产中最具生命力的精神抚慰。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工作环境与家庭环境、工作内容与生活内容都明显区隔,工作与休闲的区别也就非常明显。大多数工作单位都鼓励退休休闲,并且通过发放养老金,彻底将这种退休休闲模式固定下来,使人们的阶段区隔变得正常化。大多数工作单位会假定员工将在60岁左右结束全职工作,60岁以上的人被视为“老人”,人们觉得他们或许无法应对工作中涉及脑力的挑战,尤其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社会里。于是,人们在“退休”之时常常会出现“硬着陆”,直接从工作中离开,没有过渡,没有“前途”,从某一天开始。工作的内容彻底被抽空。也就是说,在前一阶段,我们用32年建立起来的“大时间块”工作习惯将被彻底砍断,原本每个工作日用于工作的8-10小时连续的、最好的大时间块就这样硬生生地被空出来,成为多出来的“休闲”时间。如果这时候孩子们都顺利建设了自己的家庭,甚至独立出去,那么家庭劳动所占据的时间也会降低。这就意味着,60岁的人会突然多出每天10-12小时的“休闲”时间。而在我们整个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没有好好思考过、学习过、设计过、培养过应对休闲时间的方式和办法,人们就这样野蛮地被抛入随机休闲的生活中去了。
这就是三段式人生中的第三阶段,退休养老阶段。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切将停止生长,唯有衰败日复一日地发生。
工作技能——从工作岗位上“解脱”或者“被抛弃”,被宣判“自由”或者“无用”与“不需要”,很多知识技能开始失去效用,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似乎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却也更容易落后于时代。有极少部分人还能用自己的工作技能继续发挥光和热,也有少部分人开始通过社会群体结伴学习、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更多的人是迷迷糊糊地通过纯消耗式娱乐度过每天,再也不会想要学习和工作。
生理心理——生理不可遏制地衰老,疼痛与药物成为日常,必须承受生理功能丧失的心理打击,无力、无能、无用、衰败与死亡的感觉日日逼近。开始依赖外界的扶助,却又常常得不到足够的扶助。
人际关系——要么基本固化,要么随子女迁移不得不重新建立朋友关系。一方面,家庭关系、友邻关系成为最终的幸福来源,幸福的仿佛一直幸福,痛苦的仿佛提前进入坟墓;另一方面,开始一一地送别多年的老友,一次次面对死亡的演习,逐步敲碎本就稀缺的积极与生机。
人生目标与三观体系——大多数人基本不再谈人生,更不谈目标,在死亡的传送带上,一切开始变得空幻。三观体系基本趋于平淡冲和,但也有的人变得更加愤世嫉俗,难以相处。当然,一些凤毛麟角的人会重新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开始个体新的征程,或者将小我放进大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