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家庭财产关系略论》:
财产继承不仅以个人所有权为前提条件,继承方式也取决于个人所有权的类型,个人所有权的类别不同,其继承形式也迥然各异。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个人所有权一般表现为个人共同共有权,人们以家族、大家庭等亲属关系为纽带组成共同共有团体,成员同为共有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
虽然个人共有权本质上属个人所有权,但因共有主体的财产权利不按比例划分,而是对全部财产不分份额地享有所有权,每一主体便不可能明确自己应享有的财产份额,个人所有权事实上无法摆脱共同共有关系而独立存在。
个人所有权既不纯粹,作为所有权转移手段的继承行为也必然要受到限制,财产继承只能在亲属范围内传替,死者不能自由决定。这种继承方式便是所谓的法定继承制度。法律限制遗产的自由转移,是因为共有团体都由亲属组成,当然要首先保证死者生存亲属的财产权利;而且由于共有人对全部共有财产不分份额地享有所有权,死者之遗产与共有财产之间也无法区分,即便法律允许死者用遗嘱自由处分财产,实际上也无法操作。所以,共同共有关系下,只能产生法定继承,通过遗嘱自由转移财产的继承制度,在当时的产权体制下是无法想象的。
只有当个人所有权摆脱亲属共有权的羁绊,产生出物的所有权属于单独一个个体的单纯的个人所有权时,个人对物的权利排他且完整,拥有对物的完全处分权,才能实现遗嘱自由。法定继承则退居其次,只有被继承人无遗嘱或遗嘱无效时,方进行法定继承。
所以,如果说继承以个人所有权为前提,那么,遗嘱继承则必须以单纯的个人所有权为充分又必要条件。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遗嘱继承之所以发轫于古罗马,无疑与当时独立的个人所有权的确立有着直接的关联,以后世界各国的遗嘱继承制度也莫不以单纯的个人所有权为基石。
不可否认,近现代法律都允许按份共有制下的共有人用遗嘱处分自己拥有的财产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遗嘱继承无须以单纯的个人所有权为前提,也不能说明在个人共有权制度下能否适用遗嘱继承完全出自法律的任意规定。
按份共有的组织形式不同于亲属共同共有。后者之成立,基于家族、家庭等亲属公同关系,没有公同关系就不会有共同共有关系,共有人的共有权是“生成的”,无论长幼、无论是否对共有财产的积累有所贡献,只要是属于家庭、家族范围之内的,天生就具备共有权;共有人不分份额地共同拥有共有财产,相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混同连带。
而按份共有下,共有权之成立,基于人或物的集合,由单纯的个人所有权自愿组合而成;共有人按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承担义务,份额之多寡取决于出资比例、贡献大小或合同约定,共有权是各自劳动“做成的”。基于单纯个人所有权的按份共有,因各领有其应有部分,一个共有人死亡,其份额可按遗嘱自由处置。可见,近代按份共有下的遗嘱继承仍然是以单纯的个人所有权为前提条件的。
遗嘱继承制度的产生,还需传统家庭观念和亲属观念的淡化这一辅助条件。众所周知,法定继承是随着亲属关系的日益明确而出现的,其典型特点是遗产必须由亲属继承,继承顺序取决于继承人与死者的亲等关系,因此,法定继承被看作是维系亲属共有关系与情感联络的最佳继承方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