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我分析/走进自己系列
0.00     定价 ¥ 49.9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281959
  • 作      者:
    [美]卡伦·霍妮
  • 译      者:
    霍文智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卡伦·霍妮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

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

她对基本焦虑研究贡献良多,并提出理想化自我分析的心理学概念;

自1967年《女性心理学》重版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著有《女性心理学》《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和《自我的挣扎》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自我分析》是霍妮在剖析自我、观察患者和总结同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的一套心理疗愈科学方法。它运用专业的精神分析法帮助人们处理在适应环境、与人交往,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时的种种问题。在书中她呈现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对男友过度依赖的女患者在按照卡伦·霍妮的自我分析法进行数月自我分析后,成功摆脱了这段病态的关系。书中还详述了自我分析的可行性与可取性,精神分析不同阶段的步骤,进行自我分析的时机和因素等内容。对从事精神分析疗法的专业人士有诸多启迪,对想认识自我,更好地生活与工作的普通读者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自我分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几乎所有精神分析师都会有这样一个共识:精神分析进展的速度和成效,与患者的“配合”程度成正比。这里的“配合”,并非是指患者会毕恭毕敬地被动采纳分析师提出的任何建议,或者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状况和盘托出——即使大部分来诊所做自我分析的患者,最终都会发觉并且承认坦言内心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说的“配合”,指的是患者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这种表达几乎是无意识的,就像作曲家会在创作时无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样。一旦自身因素导致情感的表达受到阻碍,那么作曲家必定无法进行创作,无法产出任何作品。同样,即使患者迫切地渴望与分析师密切合作,但如果他在努力的过程中遭遇“阻碍”,那么最终必定无法取得任何好的结果。只有当患者能够经常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时,他才会具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他与分析师的配合分析才会更有成效。

我经常告诉我的患者,分析师只是他们的指路人,就像在攀登一座险峻的高山之前,分析师只会提出建议——哪条路更好走,哪条路容易出危险——这才是最理想的情况。更确切地说,虽然分析师也曾亲自攀登过高山,但是每个人所面对的高山是不同的。因此,最重要的是患者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创造力。自我分析的时间长度和效果,取决于患者自己的建设性心理活动,这绝非夸大其词。

当患者的状况不太好时,分析治疗就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迫中断或终止。患者和分析师肯定不会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满意,但这样的情况却往往能够揭示出患者心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如果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双方都没有继续进行精神分析,但患者的状况却出现了持久而稳定的改善,那么他们通常会对此感到惊喜。如果分析师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患者所处的环境中并不包含这种改善的诱因,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其界定为分析治疗的一种滞后效应。这种滞后效应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解释清楚。

患者通过之前的精神分析,或许已经具备了精准的自我观察能力,因此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确存在心理障碍,或者以前未曾发现的一些新问题;又或许,患者原先可能会把分析师提出的建议当作对他的侵犯,然而,当他具备了强大的自我观察能力后,他反而可能会将这些改善归功于自己;又或许,患者的问题是喜欢把别人踩在脚下,那么他可能会阻止分析师从成功的治疗中获得满足感。因此,只有当分析师离开他的舞台,患者的状况才会好转。最后,需要牢记的是,滞后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我们很可能在一场谈话结束之后很久,才真正体会到某个笑话或者某句评论的具体含义。虽然以上列举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它们都意味着患者内心经历了一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患者并没有刻意地进行这些心理活动。

我们知道,患者有时候的确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某些心理活动,甚至是有意义的指向性活动。我们都曾经梦到过一些有意义的情境,甚至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晚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一觉醒来后却轻易找到了答案;面对一道著名的数学难题,怎么都解不开,早上起床后,答案却自动出现在脑海中;晚上还举棋不定,无法做出决策,一觉醒来后,茅塞顿开,所有疑虑都消除了……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甚至在白天没有意识到的怨恨,夜里可能会活跃在人的意识层面,并且让人们在凌晨五点钟猛然惊醒,清楚地意识到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怒。

其实,所有的精神分析工作都是根据患者内在的心理活动来进行的。分析师的这种行为,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只有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分析治疗才能进展顺利。此外,我还要强调一点,这些内在心理活动也具有积极作用。患者对于解脱的渴望越强烈,阻碍越少,他表现出来的活动就越有创造力。然而,不管是针对积极作用(渴望解脱)还是消极作用(抵触),我们都是以相同的内在原理为基础——通过消除障碍或者激发渴望,开启患者的心理能量,并且由此发现新的分析材料,最终实现更进一步的自我分析。

然而,如果分析工作仅仅根据患者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来进行,或者患者有能力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那么这种能力是否还有其他作用?患者是否能以自身具备的批判性才能,对他的自我审视结果或心理想象进行全面的检查?我们是否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患者的心理现象?这些才是本书应该探讨的问题。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患者和分析师往往各有分工。通常而言,患者需要做的是表达内心的想法、感觉和欲望,而分析师需要做的是运用批判性才能,查明患者的行为是出于怎样的真实原因。分析师会在看似没有联系的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并以此质疑患者的表述,提出其中可能隐藏的内涵。我之所以使用“通常而言”这一说法,是因为有些时候分析师也会使用直觉,而患者也可能自觉地在各种事件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但总体而言,患者和分析师的确各有分工,这也的确有益于分析治疗的整个过程。因为它能让患者放松下来,开诚布公地表述自己的内心。

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两个分析期之间的空闲期呢?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治疗不得不中断,甚至中断很久,事情又会变得怎样呢?如果顺其自然,寄希望于偶然因素,让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自行得到解决,这种处理方式真的可靠吗?我们是否可以做到让患者自发进行自我审视,并且运用其推理能力处理难题呢?虽然这个想法目前还不容易实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和局限性(我将在后文中详细探讨这部分内容),然而,我们依然要问:难道自我分析就真的不可行吗?

如果扩展对自我分析的研究范围,就会引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吗?虽然“认识自我”的道路遍布荆棘,但是人们一直坚信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始终勇敢地追求和探索,这让我们备受鼓舞。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如今我们的看法已经与前人的看法相去甚远。尤其是自从弗洛伊德提出他的基础研究发现以后,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前人的想象,甚至只是严肃地提出这个问题,就已经像是探险一样。因此,这种精神鼓舞也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促进作用。


展开
目录

前言         01

第一章 自我分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05

第二章 神经症的驱动力 27

第三章 精神分析的认识阶段          58

第四章 患者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         80

第五章 精神分析师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   98

第六章 偶然的自我精神分析          122

第七章 系统的自我精神分析          141

第八章 关于一种病态依赖的系统自我精神分析       155

第九章 系统自我精神分析的态度和原则   203

第十章 如何处理抗力      220

第十一章 自我精神分析的限制力         23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