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春秋》笔法”的修辞学研究
0.00     定价 ¥ 11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60210
  • 作      者:
    肖锋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肖锋,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艺学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从事中国古典文论及文艺批评研究,在《文学评论》《江海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有《古代文论读本 第1册 先秦两汉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研发》《媒介融合与叙事修辞》等著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201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春秋>笔法”的修辞学研究》将史实考述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以“《春秋》笔法”的修辞学研究为核心,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运用历史考据、文本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考梳“《春秋》笔法”名称的基础上,多维度探讨了它的丰富意蕴。
  《“<春秋>笔法”的修辞学研究》打通了文学与史学、经学之间的阻碍,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勾勒,又有细致入微的问题追索,体现出资料翔实、文献丰富、考论细密、结构谨严、视野开阔的研究特色,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研究具有启发意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春秋》笔法”的修辞学研究》:
  自孔子修订《春秋》以来,对《春秋》“微言大义”“褒贬”等义例之探讨,代不乏人。如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颖容《春秋释例》,晋杜预《春秋释例》和《春秋经传集解》,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宋陈德宁《公羊新例》、刘敞《春秋传说例》、沈棐《春秋比事》二十卷,元黄泽《三传义例考》、赵汸《春秋属辞》十五卷,明傅逊《左传属事》二十卷、石光霁《春秋书法钩玄》、张溥《春秋三书》中有《春秋书法解》一卷,清刘曾璇《春秋书法比义》、徐经《春秋书法凡例》(附胡氏释例)、刘逢禄《公羊春秋何氏释例》、毛奇龄《春秋属辞比事记》、方苞《左传义法解要》和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和《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
  在近代以前,对所谓“《春秋》笔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春秋》基本义例的探讨上,很多著作是通过对《春秋》三传中文字的考证和义例的阐释去发掘《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并由此总结出相关的一些“书法”凡例。但是这种研究状况在19世纪末期随着传统经学的逐渐解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上,在康氏看来,《春秋》其实就是孑L子托古改制的著作,他从今文经学的角度去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从而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变法的政治理想。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托古改制”的先师,从重新阐释孔子微言大义的角度出发,从而完成了经学向现实的逻辑转换,这些“微言大义”其实就是“《春秋》笔法”的具体内涵,经此一变,孔子的形象有了彻底的改变。康有为的“《春秋》笔法”研究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春秋董氏学》和《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传统的经学研究在经过清代的古文、今文等流派的整合和复兴之后,逐渐开始走向末路。在这一时期,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是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民族和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传统经学在“西学东渐”的文化思潮冲击下埋头书斋不问世事的情况越来越呈现出自己的弊端,这样“经为今用”的问题就现实地摆到经学家的案头上来了。比如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和《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其指向性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对“《春秋》笔法”的具体研究来探讨一条经世治国的道路,其实也是为经学的研究寻找出路。重新对儒家哲学进行阐释,力图来经世救国是康有为等今文学派突出的特点。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春秋例第二》中说:“学《春秋》者,不知讬古改制、五始、三世、内外、详略、已明不著、得端贯连、无通辞而从变、诡名实而避文,则《春秋》等于断烂朝报,不可读也。”
  《春秋董氏学》最初由康氏弟子编于1896年,1897年由康广仁在上海同译书局刻印出版,其时正逢戊戌变法前夕。全书除“自序”之外,一共分为八卷,分别由《春秋恉第一》《春秋例第二》《春秋礼第三》《春秋口说第四》《春秋改制第五》《春秋微言大义第六(上、下)》《传经表第七》和《董子经说第八》组成。其中第1-6卷为康有为摘编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突破从文字音韵进行训诂解经的范例,按照同类合并的原则分门别类摘编组合,并加上相关按语对此进行重新阐释,从而推导出新的结论。在这六卷中,《春秋恉第一》《春秋例第二》《春秋微言大义第六(上、下)》则可以说是对“《春秋》笔法”的具体性研究。比如《春秋恉第一》中“天子诸侯等杀”“立君书不书”“诛细恶以止乱”“战有恶有善”“讳大恶”“不畏强暴”则分别指向“《春秋》笔法”中的直书、惩恶劝善等书法原则;而《春秋例第二》中“五始”“时月”“王鲁”“内外”“贵贱”“屈伸详略”“微辞婉辞温辞”等则是对具体书法体例的探讨;《春秋微言大义第六(上、下)》则是对“《春秋》笔法”所体现的“大义”的抉发。
  ……
展开
目录
导论 “《春秋》笔法”研究之范围

第一章 百年“《春秋》笔法”之研究
第一节 传统经学解体下今古文经学的“《春秋》笔法”研究
一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和《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
二 皮锡瑞之《经学通论》
三 章太炎之《春秋左传读序录》《驳箴膏肓评》及《春秋左氏疑义答问》
四 刘师培之《左传》研究与“《春秋》笔法”
第二节 古史辨思潮下的“《春秋》笔法”研究
一 胡适的“《春秋》笔法”研究
二 钱玄同、顾颉刚对待“《春秋》笔法”态度之差异及顾氏之研究
三 古史辨运动时期对“《春秋》笔法”之研究
第三节 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前的“《春秋》笔法”研究
一 周振甫《春秋笔法论(上、下)》及徐中舒《(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二 钱锺书《管锥编》中的“《春秋》笔法”研究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春秋》笔法”研究
一 史学领域对“《春秋》笔法”研究的继续
二 经学领域内的“《春秋》笔法”研究
三 文学、新闻领域内的“《春秋》笔法”研究
四 语言学领域内的“《春秋》笔法”研究
五 哲学领域中的“《春秋》笔法”研究
第五节 我国台湾地区“《春秋》笔法”研究
一 我国台湾地区“《春秋》笔法”研究之专著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二 张高评之《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

第二章 从“《春秋》书法”到“《春秋》笔法”名称之考察
第一节 以“例”为核心形成的名称
第二节 以“义”为核心形成的名称
第三节 “笔削”之名称
第四节 “《春秋》书法”之名称
第五节 “《春秋》笔法”之名称
第六节 “《春秋》笔法”之名称替代其他诸名称

第三章 对“《春秋》笔法”进行修辞研究的学术价值及研究方法

第四章 属辞比事与“《春秋》笔法”
第一节 “属辞比事”之本质考稽
第二节 “属辞比事”作为研读《春秋》之基本方法
第三节 “属辞比事”作为方法论之拓展

第五章 从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记录国君死亡事件看“《春秋》笔法”
第一节 《系年》与《春秋》经传纪事编年的方式不同
第二节 关于《春秋》笔法
第三节 《系年》记载国君死亡事件与《春秋》经传对照
第四节 相关结论

第六章 论“《春秋》之‘书法’,实即文章之修词”
第一节 钱锺书对“《春秋》笔法”基本性质的断语
第二节 修辞释名
第三节 “《春秋》笔法”展现修辞之特征
第四节 “《春秋》之书法,实即文章之修词”断语所展现的修辞学意义

第七章 “三体五例”展现修辞
第一节 凡例之说
第二节 举凡例、变例展现修辞
一 凡例之考察当与变例结合
二 书
三 不书,以“不书即位”举例
四 先书
五 故书、故书曰
六 不言
七 不称
八 书曰及不言、不称、不书
九 追书“宋”:一字双关
第三节 举非例展现修辞
第四节 “五例”展现修辞
一 微而显
二 志而晦
三 婉而成章
四 尽而不汙
五 惩恶而劝善

未完的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春秋》笔法”与婉曲格、讳饰格
第一节 “《春秋》笔法”之“微而显”“婉而成章”
第二节 婉曲格、讳饰格的定义与分类
第三节 婉曲格、讳饰格生成和发展的缘由
附录二 张高评所举工44则《春秋》经传研究选题
附录三 “《春秋》笔法”研究资料汇编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