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加索的俘虏/楼适夷译文集
0.00     定价 ¥ 67.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515740
  • 作      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 译      者:
    楼适夷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楼适夷(1905-2001),原名楼锡春,浙江余姚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早年参加太阳社,曾留学日本。1931年回国,从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党团工作,任《前哨》编辑,后参加反帝同盟,在中共江苏省委工作。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37年出狱。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文艺》及《文艺阵地》编辑、代理主编,《新华日报》编委,《时代日报》编辑,出版总署编审局副处长,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顾问,《译文》(后更名为《世界文学》)编委。除创作有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外,还译有《在人间》《谁之罪》《夫平之甍》《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等大量外国文学著作,为推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称“俄国文学三巨头”,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夫才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适夷先生九十岁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几十年写下的散文集,又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颁发的文学翻译领域含金量极高的“彩虹翻译奖”。这是对他一生为中国新文学运动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的表彰和肯定。
  通过《楼适夷译文集》的出版,读者不但能感受到先贤译者的精神境界,还能欣赏到风格与现今略有不同、蕴藉深厚的语言的魅力。
展开
精彩书摘
  《高加索的俘虏/楼适夷译文集》:
  他捏了一个泥人,有鼻子,有手,有脚,穿鞑靼服装,他把它放在屋顶上。
  鞑靼妇女出去取水。主人的女儿吉娜看见泥人,就叫那些妇女来看。她们放下水瓶,望着泥人直笑。席林拿下泥人给她们。她们笑着,可是不敢要。他把泥人放下,自己回到棚子里张望,看她们会怎么样。
  吉娜跑过来,四下望了望,抓起泥人,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吉娜就抱着泥人从家里出来。她已经用红布给泥人做了衣服穿上,像哄孩子似的摇它,用鞑靼语唱着催眠歌。这时,出来一个老太婆,骂她,一把抢走泥人,把它扔得粉碎;吉娜被差去干活去了。
  席林又做了一个泥人,比第一个更好,送给吉娜。有一次吉娜拿来一个水瓶,放下之后,就坐在地上望着席林,指指水瓶,笑着。
  “她为什么高兴?”席林心里想。他拿起水瓶就喝。他以为是水,原来却是奶。他喝完了奶,说:“好!”吉娜是多么高兴啊!
  “好,伊凡,好!”她跳起来,拍着手,拿起水瓶跑出去了。
  从此,她就天天偷偷地给他送奶来。有时鞑靼人用羊奶做奶酥饼,放在屋顶上晾干,她也常常把这种饼偷偷地拿来。有一次,主人宰了羊,她就把一块羊肉藏在袖子里拿来,扔下就跑了。
  有一次,起了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整整落了一小时。所有小河里的水都浑浊了,浅滩地方的水涨到三尺高,石头翻动。到处溪流奔泻,群山轰轰作响。暴风雨过去之后,村子里到处都成了河。席林向主人要了一把小刀,削了一根轴和小木板,装成一个光滑的轮子,在轮子两头装了泥人。
  女孩子们给他拿来小布片,他给泥人做了衣服:一男一女。他把泥人装在轮子上,把轮子放在水上。轮子转动,泥人就跳起舞来。
  全村的人都跑来看:男孩、女孩、妇女,连大人也来了,咂着嘴说:
  “啊哟,俄罗斯人!啊哟,伊凡!”
  阿勃杜尔有一只俄罗斯表,坏了。他把席林叫去,把表给他看,弹舌作响。席林说:
  “给我,我能修好。”
  他拿了表,用小刀打开,拆卸下来;又弄好了,又交给主人。表又走起来了。
  主人大喜,拿了自己的一件破破烂烂的旧衣服送给他。席林只好受了,——只能拿来夜间盖盖。
  从此,席林的名气就传开了,都知道他有本领。远处村子里的人也来找他:有的要他修长枪的扳机或是手枪,有的要他修钟表。主人给他拿来工具:又是小钳子,又是小锥子,又是小锉刀。
  有一次,一个鞑靼人病了,派人来找席林:“走吧,去治病去。”席林一点儿不懂医道。他去看了看,心里想:“也许他自己会好的。”于是他走到棚子里,拿了点儿水和沙子混起来,当着鞑靼人,对着水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给他喝。算他运气好,鞑靼人的病居然好了。席林渐渐地懂得些鞑靼话。有些鞑靼人跟他搞熟了,有事情找他,就叫:“伊凡,伊凡!”也有些人仍然把他当野兽看待,斜着眼看他。
  红胡子鞑靼人不喜欢席林,一看见席林,不是皱起眉头,就是扭过脸去骂上几句。他们那里还有一个老头儿。他不住在村里,是从山下来的。只有他到清真寺来敬神的时候,席林才能看到他。他是矮个子,帽子上裹着白布,像绒毛一样白色的胡须上下都剪得整整齐齐,满脸皱纹,颜色像砖那样红。鹰钩鼻子,眼睛是灰色的,很凶狠,牙齿落光了,只剩两个尖牙。他常常包着头巾,拄着拐杖,像狼那样四周顾盼着走过来。看见席林,就哼哼着,扭过头去。
  ……
展开
目录
高加索的俘虏

恶魔的诱惑
阳光底下的房子
童年的伴侣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