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青囊记》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述了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在动乱中流落民间,跟随大医东方真人学习医术,通过她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但描写了诸如药王孙思邈、东方真人、云海法师等一群致力于救死扶伤的民间医生们的高超医术和生存智慧,还把中华文化的丰饶、瑰丽与神奇融汇其中,展现了唐代富丽、广博的医学成就。
非有天机的力量,不能写史
光阴倥偬,七八载转瞬即过。
写《大唐青囊记》的时候,我内心深处,自始至终涌现的是一种奇妙、沉重、自豪、痛心、庄严等杂陈的感觉。这些感觉,用魏晋人的话来说,真是“见此茫茫,百感交集”。
为何我这样一个受过非常正统的西医学教育的人,一个曾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西医,居然会写这样一本从头至尾充满中医元素和中医文化意象的书?我的勇气,我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
奇妙的是,我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之中,充分体验到了昔人“写历史,非有天机的力量不能写”这一句话的妙趣。无论过程怎样艰难,我自身遭遇怎样的磨难,我渴求的信息,最后都会呈现在我眼前,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仿佛冥冥之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前行,在漫漫暗夜里,总有一缕不灭的烛光导引着我前行。
这里具体举一个例子说明。这本书的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当时,唐玄宗的女儿,即多病多难的永乐公主逃亡在外并学了医,后来向朝廷推荐了陕西凤翔出产的中草药沙苑子。这一民间传说是我这本书的脚本,而故事发生之地陕西凤翔旁的岐山,恰好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与哲学巨著《周易》的诞生之地。这两本书对于我们民族医学体系建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随着阅历日增,随着对我们传统文化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我越来越觉得,中医药始终是一颗璀璨圆融的宝珠。西医学在近两百年的大发展中,才开始提出以预防为主,注重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提高自身免疫力等医学理念,而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倡导天人合一、治未病、养生、辨证施治、整体与平衡观了。这些非常珍贵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医学思想,使得华夏民族繁衍五千年而不绝,创造并延续了自己的灿烂文明。另外,我们岐黄医学的慧光,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惠及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人民了。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中医这棵千年来都绿荫满地的大树,却在近一百多年来开始凋零,影响力日渐式微。很多中医从业者丢掉了中医的根本与灵魂,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而让它成为现代医药业的附庸与牺牲品。“简、便、廉、验”的中医药,逐渐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走远甚或消亡。
没有中医药的护佑,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繁衍与昌盛。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传统医学。
或许,对传统医药文化的自觉,正是我写这部书的底气与勇气。
让我感恩的是,东方诞生了许多光耀千古的大医贤,如黄帝、神农、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等,他们以精湛的医术、渊博的学识和博大仁爱的胸怀,拯救了中华民族无数子孙。
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我在本书中引用的资料太过庞大,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全这些古今作者的名字。在此,只能默默感念他们给予我的启迪,并把这本我以万分虔诚之心写成的书,当成一朵祝福之花,献给为搭建我们民族医学这所古老伟大殿堂贡献力量的人们。
我要感谢我的师友们的激励、鞭策与支持。潘骑、王青、蒲朝煜、王丽妮等友人帮我校正了书中多处错误。金陵书画名家周良雪先生,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笔技、无私的情怀为本书创作了十几幅精彩的插图,从而为本书增添了动人的色彩。作家齐南北先生在百忙之中也给本书的创作,提出了诸多极其宝贵与中肯的意见。还有,西安的白一晅女士、曾宣传先生、王利鸽导演、陆丹聆女士等,均对此书的写作、修改和完善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以上种种,才能成就这本书。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夫君闵京华博士,他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我大病期间,他的付出与牺牲,令我感怀。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与鼓舞,我是很难写成《大唐青囊记》这本书的。
由于此书广泛涉及中国历史、中医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本人才疏学浅,难免会出现疏漏,真诚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