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2,记住这些名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9641441
  • 作      者:
    余秋雨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编辑推荐

★余秋雨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必修课!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太多了!”“太难了!”“记不住!”“有用吗?”

【国民作家】【教育专家】【传播中国文化的坐标式人物】余秋雨

以“数十年考察、研究、写作”积累+“文化大散文”文体+数十年讲台功力

为你讲述精简、通俗、好玩、实用的中国文化


★全面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勾勒出中国文化的“骨架”

6大朝代系列: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明清;

3家主体思想:儒家-理想人格,佛教-“空”与“度”,道家-“小宇宙”与“大宇宙”

1个历史迷思:中国为何会成为唯YI不中断的古文明?


★30+关键人物,激活中国文化的“灵魂”

精选关键人物,“以心带史”,激活文化灵魂;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物性格、思想精华和代表作品: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屈原、司马迁、曹操、王羲之、陶渊明;李白、杜甫、颜真卿、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王阳明、关汉卿、曹雪芹……


★50+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血肉”

梳理历代大文体,精选50+经典作品,均为部编版教材要求掌握篇目

古代典籍:《诗经》《老子》《论语》《史记》

古诗文:《离骚》《逍遥游》《报任安书》《桃花源记》,必背唐诗、宋词、八大家散文;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经典戏剧作品:《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赵氏孤儿》


★成为一个更理想的中国人

【知识】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体系,奠定人文素养基石

【思维】全球视野,抽象思考能力,思辩的认知方法

【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美学、文学鉴赏能力

【人格】学会发现、表达真善美,勇于追求、创造真善美


展开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中国当代文学家、美学家、史学家、探险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guojia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余秋雨先生为博士研究生讲授的“中国文化必修课”,虽然内容宏大艰深,但是以音频课程向公众播出之后,收听人次很快达到了六千万,受欢迎的热潮创造了当代文化传奇。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余先生重新编写、增删,于是有了这套《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全书以历史脉络、人物故事、人文知识点和古代文学选读为核心内容,分为三册:《了解这些难题》、《记住这些名字》、《熟读这些作品》。


1.《了解这些难题》


远古神话、文明门槛、青铜时代、百家争鸣、秦汉雄风、魏晋风度、唐宋风华、君子之道、佛道思想、集体人格、利弊得失……

以全球视野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以大框架、大脉络的极简方式讲述中国上自神话时期下至近代的文化发展进程,介绍古代中国的精神主体儒释道思想,以辩证方式梳理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余老师以平易可亲的文笔将这些重大课题娓娓讲述,为青少年读者建立起轮廓清晰的历史文化大框架,使他们了解历代最重要的文化功绩,获得坚实的人文素养知识和看待问题的国际眼光,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思辨能力。


2.《记住这些名字》


孔子、老子、屈原、司马迁、嵇康、阮籍、陶渊明、王羲之、李白、杜甫、李清照、苏东坡、王阳明、关汉卿、曹雪芹……

讲述历代最重要的文化创造者,包括思想家、诗人、史学家、画家、书法家、戏剧家、小说家等。余老师以优美的文化大散文,一一讲述他们的传奇人生、气度神貌和惊世杰作,使青少年读者从感性层面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明白精神创造的艰辛与伟大。


3.《熟读这些作品》


《诗经》、《离骚》、《老子》、《逍遥游》、《史记》、《归去来兮辞》、必记唐诗五十首、必记宋词四十首、《牡丹亭》、《窦娥冤》、四大名著……

梳理上自《诗经》下至明清小说的历代大文体和文学概况,进而精选出青少年应该熟读、记忆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还将部分艰深的篇章翻译成了优美通俗的现代散文,让青少年直面原典、拥抱古今,使他们获得高标准的文学欣赏眼光,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展开
精彩书评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教学组前组长 何勇


展开
精彩书摘

孔子:长长的脚印

在老子之后,孔子站出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老子在路上,孔子也在路上。

直到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提出一个“在路上”的概念,曾经让青年一代激动。因为在路上,一个人摆脱了固定的环境,陷入了广阔无比的陌生和未知,但生命的缰绳却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上,你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强大,一种高阶的诗情也由此产生。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顶级思想家,已经在路上,先是老子,再是孔子。

孔子第一次隆重地“在路上”,恰恰是去拜访老子。路程不近,从今天的山东曲阜,到今天的河南洛阳。

老子比孔子大了一辈,孔子是以学生的身份去问道的。

孔子与老子见面后,出现了什么情景?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对话?

这就有很多说法了。其实,由于他们两人谁也没有透露出来,因此各种说法都只是后人的猜测。

我觉得有两种说法比较有意思。

一种说法是,老子看了一眼远道而来、满脸笑容、意气风发的孔子,又看了一眼窗外与孔子一起来的朋友和学生,以及他们身边的马车,就说:“年轻人,要深藏不露,避免骄傲和贪欲。”

这话当然是对的,却也包含着对孔子的误会。老年人看到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常常会有这种误会。孔子当时的意气风发,一是因为赶了长路终于到了目的地,二是因为见到了早就要来拜访的老子。这种高兴劲头,让老子产生了某种不太正面的联想。

另一种说法是,孔子刚坐定就问老子“周礼”,也就是周朝的礼仪。老子说,天下的一切都在变,不应该再固守周礼了。这正是老子的基本思想,即使孔子不问,他也会说。他把天地人间的哲学,以一个“变”字来概括,非常了不起。反过来,孔子的问题,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思想,他一心想恢复周礼,看上去是倒退,其实是希望给这么纷乱的土地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就是礼仪。显然,他们的思想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没有错,产生了一种互补性的平衡。

这是两位真正站在全人类思维巅峰之上的伟大圣哲的见面,这是中华民族两个精神原创者的会合。两千五百多年前这一天的洛阳,应有凤鸾长鸣。不管那天是晴是阴,是风是雨,都贵不可言。

他们长揖作别。

稀世天才是很难遇到另一位稀世天才的,他们平日遇到的总是追随者、崇拜者、嫉妒者、诽谤者。这些人不管多么热烈或歹毒,都无法左右天才自己的思想。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最好是对手,才会产生着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砺。淬砺的结果,很可能改变自己,但更有可能是强化自己。这不是固执,而是因为获得了最高层次的反证而达到新的自觉。这就像长天和秋水蓦然相映,长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秋水也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

今天在这里,老子更明白自己是老子,孔子也更明白自己是孔子了。他们会更明确地走一条相反的路。什么都不一样,只有两点相同:一、他们都是百代君子;二、他们都会长途跋涉。他们都要把自己伟大的学说变成长长的脚印。


孔子在拜别老子的二十年后,开始了更为惊人的长途跋涉。他在外面行走了整整十四年,而且年纪已经不轻,从五十五岁,走到六十八岁。

这十四年的行走,有一些学生陪着,他沿路讲的话,被学生们记下了。他很想让当时各个诸侯邦国的统治者听这些话,但他们不听,却被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人听到了,也被世界上很多人听到了。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很多人,都从孔子的那些话,来认识中国文化。

孔子原先一心想着在鲁国做一个施行仁政的实验,自己也掌握过一部分权力,但实在冲破不了顽固的政治架构,最后被鲁国的贵族抛弃了。

他以前也对邻近的齐国抱有希望,但齐国另有一番浩大开阔的政治理念,那个小个子宰相晏婴就不太能接受孔子的那一套。于是,孔子就去了卫国。

卫国的君主卫灵公很快接见了他,问他在鲁国拿多少俸禄。孔子回答后,卫灵公立即说,按同样的数字给予。这听起来很爽快,但孔子走那么多路,难道是来拿俸禄的吗?孔子在卫国,主要住在蘧伯玉家里。蘧伯玉比孔子年长,对孔子建立君子之道有不少帮助。孔子一直等待着卫灵公来问政,但这样的机会始终没有出现,反倒是一个突发的政治案件牵涉到孔子认识的一个人,孔子面临危险,只能仓皇离开。

后来,孔子在别的邦国遇到的问题,大体都是这样。一开始都表示欢迎他,也提供一些生活物资,却谁也不听他的政治主张。因此,孔子一次次抱着希望而去,又一次次颓然失望而走。

有一次从陈国到蔡国,半道上不小心陷入了战场,孔子和学生已经七天没有吃饭了。孔子看了大家一眼,问:“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总是徘徊在旷野?”

这个问题有一种悲凉的诗意。

学生子路回答老师的问题,说:“也许我们的仁德和智慧不够,别人不信任我们。”孔子说:“不,古代那些仁德和智慧很高的人,也不被信任。”

学生子贡回答老师的问题,说:“也许我们的理想太高了,老师,能不能降低一点儿?”孔子说:“不能为了别人的接受而降低自己的志向。”

学生颜回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如果我们的学说不好,别人不接受,这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学说很好,别人还不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

孔子同意颜回的说法。但他心里一直盘旋着一个矛盾:真正的君子应该被世人充分接受吗?他一会儿认为,真正的君子就应该被世人充分接受;过一会儿又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可能被世人充分接受。对于这个矛盾,后人总是从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各种各样的评述和批判。

后人批评孔子保守、倒退都是多余的,这就像批评泰山,为什么南坡承受了那么多阳光,还要让北坡去承受那么多风雪。可期待的回答只有一个:“因为我是泰山。”伟大的孔子自知伟大,因此从来没有对南坡的阳光感到得意,也没有对北坡的风雪感到耻辱。

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

孔子行走了十四年,回到故乡时已经六十八岁。妻子已经在一年前去世。过了一年,独生子孔鲤又去世了。再过两年,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去世了。接着,他最忠心的学生子路也去世了。

面对接连不断的死讯,年逾古稀的思想家一次次仰天呼喊:“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但是,就在这悲惨的晚年,他还在大规模地整理“六经”,尤其注力于《春秋》,把他的“大一统、正名分、天命论、尊王攘夷”等一系列观念,郑重地交付给中国历史。

一天,孔子正在编《春秋》,听说有人在西边猎到了仁兽麒麟,他立刻怦然心动,觉得似乎包含着一种“天命”的信息,叹道:“吾道穷矣!”随即在《春秋》中记下“西狩获麟”四字,罢笔,不再修《春秋》。渐渐地,高高的躯体一天比一天疲软,疾病接踵而来,他知道大限已近。

那天他想唱几句,开口一试,声音有点儿颤抖,但仍然浑厚。

他拖着长长的尾音唱出三句: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过之后七天,这座泰山真的倒了。连同南坡的阳光、北坡的风雪,一起倒了。千里古道,万丈西风,顷刻凝缩到了他卧榻前那双麻履之下。

这双鞋子走出的路,后来将成为很多很多人的路,成为全人类最大族群都认识的路。


展开
目录

《2.记住这些名字》

第一节 老子:第一代表 001

第二节 孔子:长长的脚印 007

第三节 墨子:兼爱非攻 015

第四节 庄子:奇怪的年轻人 020

第五节 屈原:第一诗人 025

第六节 司马迁:建立历史母本 033

第七节 曹操:执剑吟诗 043

第八节 阮籍:大哭又长啸 050

第九节 嵇康:刑场琴声 056

第十节 王羲之:笔墨门庭 060

第十一节 陶渊明:田园何处 066

第十二节 李白:圣殿边冻僵的豹子 072

第十三节 杜甫:以苦难抚摩苦难 081

第十四节 王维:美的侥幸 088

第十五节 颜真卿:人格地标 094

第十六节 李煜:俘虏楼里的贡献 102

第十七节 苏东坡:最可爱的文学家 109

第十八节 两位文化高官 117

第十九节 李清照:东方女性美的典范 124

第二十节 堂堂男子汉 130

第二十一节 关汉卿:顽泼的戏剧大师 135

第二十二节 黄公望:绘画艺术的里程碑 141

第二十三节 王阳明:新一代君子代表 148

第二十四节 黄昏时分三剑客 157

第二十五节 曹雪芹:几百年的等待 169

第二十六节 他们的共性 174

第二十七节 两位学者的选择 18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