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个性化”与“同质化”:新媒介时代下的杂文写作
谁“误杀”了贺岁档?
如果麦瑟尔夫人不再了不起
对不起,我的耐心只有三秒钟
“奇葩”“吐槽”情绪不自由的果实
除了“美”,书店还应有什么?
工匠精神,别只说说
奥斯卡的变革,需要一部《寄生虫》
少就是好
等待更客观的自己
上海大妈是个宝
人为什么会自吹自擂
病毒
初衷与现实
不应有的恐惧
谁说了管用
作品须经时间考验
复工的动力,来自内心的沸腾
追星是为追求美好,而非囿于“饭圈”越活越逼仄
向无良导师说“不”
说说“杂文性格”
生活,戴着口罩复苏
“××后”与“一刀切”
时间之殇
不要捧杀钟南山
闲话“闲话”
贪便宜要适可而止
假如周某某真的成了网红
城市招引人才拼的是“总分”
姜子牙为何“败”给哪吒?
当下年轻人是否自我表达过剩?
别让“降维”成“降智”
不能抢功
闲话网络
手机,让我们离“诗与远方”远了?
分析措辞
云配偶的万能挡箭牌
别让“饭圈文化”沦为“怪圈文化”
“破浪”的姐姐仍未走出女性刻板印象
洗盘子与洗脑子
疫情下对灾难的哲学思考
每一步都“算数”
延缓幸福感的降临
致“后浪”们的天高地广
核心期刊为哪般?
“脸”丢在哪里才合适?
若是给拍马者评“职称”
“食用级”护肤品:又一种套路营销?
“冷静期”里说冷静
从“童言无忌”到“口有遮拦”
计算机的“算计”
百年老店的糟货
“矫情”又何妨
我不是“重口味”,我只是拒绝乏味
老不老是心里的事
读书的口味和眼光
“留点空白”
小菜的小虽小却好
揩排队的油
没有发出的声音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做好这事,光靠灰姑娘不行,光靠神仙也不行
“救救地球”并非杞虑
直播带货不可带“坑”
何种选择才治愈
“ins风”是个什么风
说说那些去街道办的北大清华生
《八佰》:一场由看客“生成”的残酷戏剧
学堂里的那些“规矩”
阅读长卷的焦虑
看《三十而已》名牌包不是打开人生的钥匙
鲜艳的谦卑
诗与艺术,构筑独处时的“心灵风景”
走向精神蓝海的三十岁
好文章是什么?我又想起了……
巨型“蚁穴”谁之责?
空手
悬疑剧为何越来越“女频化”
写作上发财的都是守财奴
满脸是血的“家暴妆”走红,我竟然笑不出来
我读微信常犯愁
“姐姐”缘何缺席大小银屏?
男士放轻松,那只是女段子手的玩笑
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展开
至2020年年底,这套文学年选已经连续出版了23辑,其间经受了图书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多年的坚持与努力,是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坐标与刻度;为正在走向良性循环的中国文学发展留下坚实有力的见证;更是替未来文化史家提供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优质版本。这套文学年选,也将在大众读者的支持与陪伴下、逐步深入,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