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吃亏,又能怎样?
中国有一句古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看似是一件好事降临,有时候背后却隐藏着不易察觉的危机;看似是吃亏的事情,其实好事会紧随其后来临。
许多人把“吃亏是福”当作了自己的口头禅,可是等到真的吃亏的那一刻,又有几个人能释然地一笑置之?
只要活在世上,就一定会有吃亏的可能。没有人可以拍着胸脯向世人宣称自己从未吃过亏,只是每个人对吃亏的解读方式不同而已。
不争不抢的人,看似处处吃亏,实际上却有着大智慧。这是杨绛从母亲身上学到的道理,母亲就是一个时时谦和、事事忍让,却换来了一家大小尊重的人。
自从钱钟书结束了牛津的学业,杨绛就带着女儿圆圆和他一同来到了浪漫之都巴黎。杨绛从没有间断过和家人的通信,即便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故乡苏州沦陷,家人也不忘通过信件,让杨绛知道他们的平安。
从前的家书中,几乎每位家人都要给杨绛写上几句话。可是来到巴黎以后,杨绛敏感地发现,母亲的话语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在她的反复追问下,大姐终于在信中告诉她实情:母亲去世了。
苏州的家早已被日军的炮火炸成了废墟,父亲带着一大家人在匆忙中逃往苏州郊外香山,母亲一路劳累,染上了疟疾,久治不愈,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个噩耗几乎令杨绛感到窒息,母亲生前的种种形象,如同电影镜头一般一幕幕在眼前回放。
和父亲同岁的母亲,自从婚后,就一直默默地为丈夫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丈夫去国外留学,她就默默在家中等待;丈夫被清政府通缉逃往日本,她依然守在家中不离不弃。终于等到丈夫归来,生活有了指望,又因为老圃先生太过耿直,一次又一次丢掉了薪水丰厚的工作。
母亲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尤其是当父亲染上了伤寒之后,母亲更是日日夜夜在旁边照顾。杨绛始终认为,是母亲的坚持,挽救了父亲的生命,从母亲对待父亲的方式上,杨绛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夫妻之间的爱情。
退一步海阔天空。夫妻之间不可能永远都不出现争执,也总有人在争执面前倔强得不肯认输。其实婚姻当中没有输赢,如果一定要胜过对方,很可能输掉的就是一个爱你的人和全部的幸福。
身为律师的父亲,用忙碌的工作支撑起一个大家庭,母亲则用瘦弱的双肩,撑起了家中的所有经营。她从没有对任何人抱怨一句苦累,反而时刻都在惦记着丈夫是否太过劳累,穿得够不够暖,食物可不可口。
几十年的夫妻情分,让她了解丈夫的一切喜好,杨绛眼中的母亲,对父亲的照顾完全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
母亲知道父亲不喜欢到鞋店去试鞋,便拿着他的旧鞋到鞋店里去做式样,再让鞋店的伙计用黄包车拉着几十双各式各样的鞋到家里来给父亲挑选;父亲不爱去理发店理发,母亲就把理发师傅请到家里来,哪怕多付一些钱也无所谓,等父亲老了一些,头发有些脱落,母亲就亲自学习理发,在家里把父亲的头发剪得十分精神。
在生活中,母亲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的感受,看似吃亏,却赢得了父亲的尊重。只要是母亲劝导的话语,父亲全部无条件地听从;只要母亲不在家,父亲就像一个落了单的孩子一样无所适从;父亲独自外出时,看到好看的首饰也会想着买给母亲,杨绛就曾亲眼见到母亲戴着父亲送给她的一对珍珠耳环,眉梢眼角间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太过计较,难过的也只是自己。过重的得失心会让人陷在沮丧的情绪里,快乐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杨绛的祖母一直在家乡生活,生活费用都靠孩子们供给。杨绛记得她的三叔似乎只给祖母寄过两次生活费,然后就总是忘记,后来再也没有寄过。可杨绛的母亲却把给婆婆寄生活费当作一件大事,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迟过一天。
有人觉得杨绛的母亲吃了亏,别的儿子都不寄生活费,唯有她独自承担赡养婆婆的义务。母亲却觉得这是子女应该做的,与吃亏无关。
杨绛有两位姑母,她们都是母亲的小姑子。都说小姑子最难伺候,尤其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脾气更是古怪。可是母亲对三姑母却又宠爱,又纵容。无论她想吃什么,母亲都会亲自下厨为她做好,端到面前,还叮嘱孩子们这是给三姑母吃的,免得孩子们抢着吃;她的衣服坏了,母亲也会亲自买衣料缝纫,每次都做得又快又好,生怕三姑母不高
兴。
家里吃饭的人多,母亲每次都是忙前忙后,等她终于上桌吃饭,别人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母亲吃饭不多,却慢条斯理,别人走了半天,母亲还在细嚼慢咽。三姑母却认为母亲一定是背着别人偷偷吃好吃的,一次故意趁着母亲还没吃完,回来看了一眼,才发现她吃的不过是别人吃剩的菜。
母亲并不介意小姑子怀疑自己,依然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去对待她。不仅是对待小姑子,无论在任何人面前,母亲都是一副憨厚的样子。有时候人们觉得她好欺负,就当着面说她的坏话,母亲也不急不闹,仿佛反应慢了半拍,过了好久才无所谓地笑着说:“她算是骂我的。”
可是无论当时还是事后,母亲都不放在心上,更不会斤斤计较地想要“报复”回来。孩子们有时候气不过,会替母亲鸣不平,可是母亲反而训斥孩子们不要太刻薄。
在吃亏时保持豁达,也许是源于一种自信的态度。一位哲人曾说:“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吃亏并不一定是坏事,损失掉的那一点点所谓的利益,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惊喜。就像中国古话说的那样:“吃得亏中亏,方得福中福。贪看无边月,失落手中珠。”
母亲生前付出的一切,都在杨绛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总是认为自己对待钱钟书不如母亲对待父亲那样细心,可是钱钟书一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就已经是对杨绛最大的肯定。
即使在医院“坐月子”期间,杨绛也要时不时地替钱钟书闯的小祸善后。他已经习惯了杨绛的照顾,自己一个人在家,经常犯一些“拙手笨脚”的错误。杨绛经常看到钱钟书愁眉苦脸地来探望自己,只要出现这个表情,就一定是做了错事,不是打翻了墨水瓶,弄脏了房东太太的桌布,就是弄坏了台灯或者房门的把手。
杨绛每一次都用“不要紧”安慰钱钟书,她可以把弄脏的桌布洗干净,也会修好台灯和门把手。人们总是认为修理家中的物品应该是男人的职责,可杨绛反而很享受这种照顾钱钟书的方式。“不要紧”三个字,是钱钟书从杨绛身上得到的最大安慰,只要听到这三个字,他就会莫名地感到一种亲切和放心。
国内的战事不断吃紧,杨绛和钱钟书决定回国,与家人共同度过阴霾笼罩的日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杨绛不得不再吃一次亏。钱钟书在回国之前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外文系教授,工作地点在云南。他必须在香港提前下船,转乘小船前往云南,接下来的路程,就只有杨绛自己带着女儿走完。
其实杨绛可以和钱钟书前往云南,可是她不愿意让自己和女儿成为丈夫的累赘,再加上实在惦记父亲,她决定,无论多么困难,也要独自带着女儿坚持下去。
即便是夫妻,有时也会经常算计着在婚姻中谁付出的多一些,谁占了一些便宜。然而感情永远无法用数据去衡量,愿意主动去吃亏的人,一定有着自我舍弃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心中一定都有一个宽容而又纯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可以长久地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好不容易结束了一路颠簸,杨绛和圆圆被钱钟书的弟弟接到了钱家在上海居住的房子。这是一座三层的住宅,可是却住着钱钟书的父亲和叔叔两大家子人。由于人口众多,房间已经拥挤不堪,钱钟书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住在二层,叔叔一家住在三层和二三层中间的亭子间,钱钟书的二弟一家三口住在一二层中间的亭子间。
客厅里不仅堆满了杂物,还既要充当孩子们学习的教室,又要充当女佣们晚上睡觉的房间。三个女佣挤在一张床上,晚上把床搭起来,到了白天还要拆掉。
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杨绛和圆圆,只能把钱钟书的二弟“挤走”,和弟媳还有她的孩子住在一间屋子里。杨绛一路颠簸,还要听弟媳和自己唠叨一大堆无关痛痒的家长里短,虽然眼皮已经累得睁不开,还要出于礼貌,一面认真听,一面给出回应。
这一次归来,杨绛再也不能像新婚时那样只做做媳妇的样子,钱家两大家子人口众多,佣人又少,杨绛不得不开始亲力亲为地做家务。好在她在国外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又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宽容和隐忍,无论生活再苦再难,也从不抱怨。
甘于奉献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风度;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度。不斤斤计较的人,人格上就已经得到了一种升华;以吃亏为乐的人,必将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杨绛不仅要在钱家“做媳妇”,还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任务。经过别人的介绍,她成为一名广东富商女儿的家庭教师,为她补习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因为要全天授课,杨绛在钱家的家务做得相对少了一些,不过她时常用自己的薪水买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孝敬婆婆,也会挨个向长辈们请安。
钱钟书从外地回到上海之后,杨绛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繁重。尤其是在钱钟书创作《围城》期间,杨绛曾经形容自己那段时间是过着“灶下婢”的生活。她不仅要承担生火、做饭、洗衣的全部活计,到了大热天里,还要和一大家子人挤在闷热的房间里面。
杨绛和婆婆还有妯娌们并没有太多共同语言,她不喜欢和女人们凑在一处讨论家长里短,只想利用空闲的时间好好看书。但是在一家人面前独自看书,显得太不礼貌,她只好借了一架缝纫机,为钱钟书和圆圆做衣服。狭小而又闷热的房间仿佛放在火上的蒸笼,汗流浃背的杨绛好像蒸笼里蒸着的包子。
有时候,婆婆也会把小叔子的衣服拿来请杨绛缝补,杨绛总是笑呵呵地答应下来。琐碎的家务活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尤其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的儿媳妇,总是要比别人更加劳累和辛苦。可是杨绛就像母亲一样,没有丝毫的委屈和抱怨,脸上永远挂着笑眯眯的表情,叔叔家的孩子们都和她十分要好,婶婶也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夸杨绛是个贤妻。
吃亏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坚忍,每一个大有作为的人,都是从吃亏中历练过来的。吃亏可以把人变得更加睿智,只要参透吃亏的玄机,幸福之门就会在不经意中开启,人生也会从此出现转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吃亏与占便宜,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生活得淡然的女人,内心才会变得强大。
杨绛智慧语录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