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的主力一被打倒,桓温就成了从中央到地方最牛的人物。
殷浩被拉下台,从权力顶峰直线跌到最底层,成为平头百姓中的一员,心里一点儿也不服气。他儿时跟桓温就是好朋友,现在居然变成桓温的敌人。这两个人说是政坛上的对手,其实真正面对面交手的机会并不多。殷浩也从没有主动把桓温当成敌人,就因为中央那几个当权派,怕桓温做大,便把殷浩扯上,然后集体把他推到桓温的对立面,让他成为桓温的敌人。他对自己的能力也自信得很,大权在手,马上就老老实实地站到台前,微笑着去对付桓温。
桓温倒是老实下来,只在自己地盘里做主,并不把他当作对手。他比殷浩聪明多了。他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是名士们吃香,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当权人物,还是那些草根阶层,都用名气来评估水平,谁的名气大,谁的水平就高。因此,在殷浩没有露出尾巴时,你要是动他,就等于跟全国人民为敌——跟全国人民为敌的后果,根本不用想,就知道有多严重。
他是殷浩的老朋友,殷浩是什么人,他比殷浩更清楚,因此,就偷偷地站在一边当观众,等殷浩的洋相出尽了,再过来收拾他。
可以说,桓温的用心是狠毒的。在殷浩的两次北伐中,作为地方最牛的实力人物,而且同在北伐前线,桓温却不理不睬,更不出兵配合,硬是让殷浩自己北伐,即使到了被人家打得四处乱跑的时候,也不出手救一救,使殷浩损兵折将又丢面子,让全国人民看这个大名士的笑话。当然,殷浩为了表现一下,也是不会要求桓温帮他一下的,中央那几个家伙更不愿桓温出兵,免得他趁机牛起来。桓温看透了这些人的内心世界,乐得在一边轻松看好戏。
直到殷浩一点儿脾气也没有了,中央高层的脸也被他丢尽,桓温这才站起来,在殷浩奄奄一息的政治生涯上加了最后的那根稻草,一举把殷浩打倒,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来平衡他的下场。
殷浩绝对不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他一点儿也不觉得他下台是应该的事——他在墓地里高价拍卖他的名气时,不是说过“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意思是说,现在连我都不行了,你们那几个人还行吗?
不过,他到底是大名士出身,心里的想法向来最能隐藏得住,虽然职务都没了,气得差点儿在大街上吐血,但脸上的神态还跟平常没什么两样,好像受处分的是别人而不是他。
不过,他的家人还是发现他有个奇怪的动作。他常常举起手,伸出食指,在空中乱比画着什么。大家看了很久,终于有脑袋灵光的人看出他是在写“咄咄怪事”这四个字。其实真正“咄咄怪事”的是他这个行为。后来,人们常说的“书空咄咄”,典故就来源于此。
当然,桓温对他还是不错的,到底是曾经的好朋友,他想要的只是权力,而不是故意要把殷浩搞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