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优越的人文环境
第二节 光辉的革命历程
第二章 大革命时期
第一节 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一、外国列强入侵与反帝反封建斗争
二、五四运动的反响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澄海早期的工农运动
第二节 中共澄海县组织的建立
一、反帝爱国浪潮再度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在澄海的进一步传播
三、中共澄海县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四、国民党澄海县党部的改组
第三节 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
一、澄海县农民协会的建立与发展
二、农民自卫军模范队的建立
三、“二五”减租运动的顺利开展
四、澄海工、青、妇等群众运动蓬勃发展
第四节 国民党右派背信弃义澄海人民奋起反击
一、国民党右派的武装挑衅
二、“四一〇”反革命事件的发生
三、广东反蒋第一枪——澄海“四一五”武装起义
四、澄海农民武装转移至潮澄饶边青岚山坚持斗争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节 中共澄海县委的建立与莲花山游击区的创建
一、策应南昌起义军进潮汕的武装起义
二、中共澄海县委的建立与抗租暴动
三、“左”倾盲动主义对澄海革命斗争的影响
四、莲花山游击区的形成
第二节 中共潮澄澳县(工)委的建立与潮澄饶平原的斗争
一、中共潮澄澳县工委的建立和发展
二、平原各区委和赤卫队的建立与反“清乡”斗争
三、潮澄澳红军队伍的建立与平原的反“清剿”斗争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一、平原游击战的开展与对山区根据地的大力支援
二、平原各区的持续反“清剿”斗争
第四节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一、中共潮澄饶县委的建立和发展
二、反“围剿”斗争的失利与潮澄饶革命力量的战略转移
三、潮澄饶县委坚持闽粤边游击斗争
四、坚持三年游击斗争的隆澄、苏南区委及隆澄游击队
五、中共澄海县组织的新发展
第四章 全面抗战时期
第一节 党组织的发展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一、中共澄海组织的建立与党员队伍的壮大
二、澄海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的建立
三、战备工作的加强与莲花山游击支点的开辟
第二节 在沦陷区与反共高潮的斗争
一、澄城沦陷后党组织的应变措施
二、开展抗日统战工作,配合收复澄城的战斗
三、反共逆流中的应变策略与残酷斗争
四、统战工作的开展
五、海外侨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第三节 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一、敌后县委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敌后武装斗争
三、处决叛徒姚铎
第四节 恢复党组织活动发展抗日武装
一、中共潮澄饶县委的恢复与各区委的建立
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三、韩纵一支成立,周礼平血洒居西溜
四、日本投降,抗战胜利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一节 隐蔽与坚持
一、中共澄饶县工委的成立
二、坚持灵活的隐蔽斗争
第二节 重建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斗争
一、卓花活动点的开辟
二、潮澄饶武装基干队的组建
三、“协利事件”的发生和“四陈”的营救
四、开展武装斗争,扭转被动局面
第三节 在反“清剿”中打开新局面
一、平原与山地反“清剿”斗争的紧密配合
二、潮澄饶平原斗争新局面
三、统战、策反、收编工作
第四节 解放澄海全境的斗争
一、中共澄海县委与各区委及第四支队的成立
二、学运、妇运的蓬勃发展
三、募征兵源给养
四、统战策反工作的开展
五、全面开展反“扫荡”斗争
六、掀起支前热潮,迎接澄海全境解放
第六章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一节 解放伊始为民执政
一、健全县委,建立政权
二、支援前线,拥军优属
三、巩固政权,建立秩序
四、土地改革,农民翻身
第二节 农业合作农村变革
一、互助合作,促进生产
二、办社合作,完成改造
三、改造渔业,促进生产
第三节 私营工商改造发展
一、个体改造,经济改组
二、公私合营,深化变革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时期
第一节 乡社合并建立公社
一、小社合大社,军事化管理
二、整风整社,政社合一
第二节 基础建设百废待兴
一、兴修水利,根治灾患
二、平整改土,旱涝保收
三、发展交通,联结城乡
第三节 恢复调整发展经济
一、革新技术,农业飞跃
二、工业生产,起步发展
三、商贸行业,逐渐活跃
第四节 教文卫体全面发展
一、恢复整顿,教育振兴
二、文化普及,艺术繁荣
三、医疗卫生,逐步改善
四、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五、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第五节 十年“文革”曲折前进
一、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二、工业企业,挖潜革新
三、购销两旺,财贸增长
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五、扶贫济困,生产自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