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曾小平先生继《论语疏译》后推出的又一力作。书中体例为原文、注释、译文、随记四部分,原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德经》为底本,个别章节参校王弼本和他本,分章依次疏译。注释部分是全书重点,作者对重点字、词、句都做了注释。以字书、例句、前人注解为依据,以求知其言而知其所以言。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一、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如果可以讲述,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是老子学说的核心概念,规则、道理之义。第二个道是动词,讲述之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讲述的主体必然是人,人是第一句话的逻辑主语。赵又春训此道为指导,则动词的逻辑主语为第一个道字,与后面的“名可名”不能一致。此不从。《庄子·知北游》《文子·微明》《淮南子·道应训》并言:“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韩非子·解老》:“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韩非子》所云甚是。道不可道,是因为“无定理”,就是没有具象,没有具象就没有名称,没有名称之事物从何而“道”之?圣人强名之为“道”,才可以言道。这里的“恒”字,王本作“常”,是避汉文帝讳。在王本《道德经》中,我们看不到“恒”字,都改为“常”了,是避讳改字。《说文》:“恒,常也。”在古代,两字义同,但现在有一点差别,改字容易误会文义。
二、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名字可以命名它,但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汉简的第二个“名”字作“命”,命名之义尤为明确。名,指道名。严遵《老子指归》:“有名,非道也;无名,非道也。”河上公注:“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十二章:“道恒无名。”《庄子·知北游》:“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三、
无名,万物之始也:无名的道,是万物的起源。无名,不知名,不著名。物不出名,则徒有虚名,有而若无,就是今天所说的“无名之辈”的“无名”之义。三十二章:“道恒无名。”四十章:“道殷无名。”《国语·晋语一》:“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始,起源,本原。这句话,句型有如《荀子·王制》中的“天地者,生之始也”。老子说这话的意思是,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运行规则而产生,而并非说道是产生万物的母体。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正是此句与下句的意思。宋代始有学者在“无”下断句,王安石、司马光、苏辙是也,影响深远,直至今日。殊不知“无名”乃老子惯用词组,且常称道无名,凡五见于经文。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又:“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四十章:“大象无形,道殷无名。”唯有以“无名”断句,才与老子行文习惯符合。二十五章“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可作“有名”和“无名”之
注解。
四、
有名,万物之母也:有名的道,是万物的母亲。有名,知名,著名。《列子·杨朱》:“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母,母亲,母体。与上面的“始”字义近。二十五章:“可以为天地母。”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母,照顾、呵护。《说文》:“母,牧也。从女。像怀子形,一曰,像乳子也。”(牧,牧养也。)所以,这里母亲的意义是呵护的化身,而不是生产的意思。老子给“道”命名了很多名称,如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五、
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总是无欲无求,以观察道的微妙。无欲而致虚静,虚静则可见道之微妙。其,指代道,非指万物。王本“欲”下连“以”字,有学者主张“欲以”连读。此不从。理由有四:一者,帛书甲、乙本“欲”下并有“也”字,故“欲以”不可能连读。二者,严遵云:“无欲者,望无望。”是以“无欲”为逗。三者,若“无”后断句,则“无”和后句的“有”当作一对哲学概念,既冲淡了对道的阐述,也来得突兀。四者,无欲一词,为老子惯用语,如三章:“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三十四章:“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五十七章:“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六、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总是有所欲求,去观察道的要求。有欲,是谓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观察。徼,要求。《玉篇》:“要也,求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此用作动词,故用所字结构。王本没有“所”字,后人多以名词解释“徼”字。帛书二本、汉简本均有“所”字,弥足珍贵。
七、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两者同一出处,不同的名字,同样是讲述道。两者,谓“妙”与“徼”,是道的两种表现。自汉至今,“两者”所属,注家已将经文中两相对应的词语讲遍,纷纭难辨。我认为应该遵循近指原则,至近者,前句之“妙”与“徼”也。谓,称呼。五十九章:“蚤服,谓之重积德。”
八、玄:玄妙,奇妙。五十六章:“是谓玄同。”
【译文】
道者,如果可以言说,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名字可以命名道,但不是恒久不变的名字。无名的道,是万物的起源。有名的道,是万物的母亲。总是无欲无求,以观察道的微妙;总是有所欲求,以观察道的要求。这两者同出于道,不同的名称讲述同一对象。玄妙又玄妙,是众多玄妙事物的门户。
【随记】
本章难点在概念太多,很难做到章旨的首尾贯通。这是《道经》的首章,应该自始至终不离对道的阐述。首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明白无误告诉我们道是主角。“名可名”是顺着首句说话,讲道的名字。无名,言道之无名;有名,言道之有名。无名之道孕育万物,有名之道呵护万物。“观其妙”者,观“道”之玄妙;“观其徼”者,观“道”之要求,循道而行。“两者”谓道之妙与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是道还能是什么?以“道”为主线贯穿全章去分析理解,一切模糊将变清晰。
目 录
道经疏译
3 第一章
8 第二章
12 第三章
15 第四章
18 第五章
21 第六章
23 第七章
25 第八章
28 第九章
31 第十章
36 第十一章
39 第十二章
42 第十三章
45 第十四章
49 第十五章
53 第十六章
57 第十七章
60 第十八章
62 第十九章
65 第二十章
71 第二十一章
74 第二十二章(王本第二十四章)
78 第二十三章(王本第二十二章)
81 第二十四章(王本第二十三章)
86 第二十五章
89 第二十六章
92 第二十七章
96 第二十八章
100 第二十九章
103 第三十章
106 第三十一章
109 第三十二章
113 第三十三章
116 第三十四章
119 第三十五章
122 第三十六章
125 第三十七章
德经疏译
129 第三十八章
133 第三十九章
137 第四十章(王本第四十一章)
142 第四十一章(王本第四十章)
144 第四十二章
149 第四十三章
151 第四十四章
154 第四十五章
157 第四十六章
160 第四十七章
163 第四十八章
166 第四十九章
169 第五十章
173 第五十一章
176 第五十二章
179 第五十三章
183 第五十四章
186 第五十五章
190 第五十六章
192 第五十七章
196 第五十八章
200 第五十九章
203 第六十章
205 第六十一章
209 第六十二章
213 第六十三章
216 第六十四章
221 第六十五章
225 第六十六章
228 第六十七章(王本第八十章)
231 第六十八章(王本第八十一章)
234 第六十九章(王本第六十七章)
239 第七十章(王本第六十八章)
242 第七十一章(王本第六十九章)
246 第七十二章(王本第七十章)
249 第七十三章(王本第七十一章)
251 第七十四章(王本第七十二章)
254 第七十五章(王本第七十三章)
257 第七十六章(王本第七十四章)
260 第七十七章(王本第七十五章)
263 第七十八章(王本第七十六章)
266 第七十九章(王本第七十七章)
269 第八十章(王本第七十八章)
272 第八十一章(王本第七十九章)
275 主要参考书目
279 附录 王弼本《道德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