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1907-1922)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66977
  • 作      者:
    陈文联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1907-1922)》拟采取分析法、归纳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鉴传播学基本理论,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轨迹,深入探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中国化中的地位和贡献,全面地总结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中国化的特点与经验。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文联,1967年生,湖南衡阳人,历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以及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是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思想革命。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一种西方思潮和学说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这种“初始传入”与十月革命后的“广泛传播”有着本质差别。《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1907-1922)》借鉴传播学基本理论,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1907年至1922年)的历史轨迹,并从传播的条件、主体、内容、方式、对象与效果等方面总结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基本特点,深入探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中国化中的地位和贡献,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传播的意义与经验。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1907-1922)》:
  《每周评论》是1918年12月22日由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北京创办的刊物,目的是为了配合《新青年》的宣传,可谓《新青年》的姊妹刊。从1918年12月22日创刊到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每周评论》共发行了37期,刊登了不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处于迷茫中的中国人提供了指引,是青年“无限欢喜”的“明灯”①。
  《每周评论》,最初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只希望以后强权不战胜公理,便是人类万岁。”②周刊分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国内劳动状况等12类。它的特点是紧密配合着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用进步的观点加以报道和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给予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强烈地抨击,论点正确,战斗性强;同时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过程中,它真实报道了群众斗争的情况,而且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并总结教训,对五四运动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流行,周刊开始歌颂苏俄、德国等国的革命,报道国内劳工状况,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实。该刊第16号的“名著介绍”栏里,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最后几段译文,其前言热情称颂《宣言》“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③,并加注按语。按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的劳工联合。”此后发表陈独秀的短文《纲常名教》。文章指出:“欧洲各国社会主义的学说,已经大大流行了,俄、德和匈牙利,并且成了共产党的世界,这种风气,恐怕马上要来到东方。”该刊还发表了《近代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一文,对社会主义各派别做了介绍。在思想文化领域,除传播民主与科学外,还介绍各地进步团体和刊物,陆续开展“问题与主义”的讨论,宣传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思想。
  《每周评论》以小型报纸的形式,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发展,并发表短小精悍、立论精辟犀利的评论,深受读者欢迎,发行5万份。其办刊形式、版式成为报刊时尚,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等所效法。但从第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在胡适接手主持下,它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每周评论》在关注国内外时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针砭时弊的过程中,也涉及苏俄妇女解放情况的介绍。比如,慰慈的《俄国的婚姻制度》一文则较早地关注了苏俄妇女婚姻解放。全文分结婚法和离婚法两部分,简洁介绍了俄国不同于欧美的独特的婚姻制度,重点强调了实行非宗教结婚的礼式,俄国“革命以后,教堂的势力完全扫地……新法律一条就说:从今以后,俄罗斯共和国只承认民事的结婚”。①
  《每周评论》亦关注国内的妇女问题,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妇女问题。在这一方面,就不能不提到该刊负责人李大钊。1919年4月27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19号发表了《废娼问题》一文,全面触及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娼妓问题。文章痛切地指出:“你想好端端的一个人,硬性把他放在娼门里,让他冒种种耻辱,受种种辛苦,在青天白日之下,去营那人间最卑贱的生活,卖弄自己的肉体、精神、完全人格,博那些拥有金钱的人的欢心,那一种愁苦、羞忿、卑屈、冤枉,真是人所不能忍受的境遇”,“至于娼寮中的黑暗,和他们在那里所受的虐待,真是人间的活地狱一般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传播研究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理论简述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简述
二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形成与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综述
一 20世纪50-7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开始
二 20世纪80-9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进展
三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新进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主要框架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三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最初传入
第一节 初识马克思主义妇女学说
一 关于《天义报》
二 《天义报》对马克思主义妇女学说的介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学说初人中国的特点
一 从传播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介绍者是《天义报》派无政府主义者
二 从译介动因来看,唤起国人的奋起求变的意识与避免西方文明弊端
三 从传播渠道来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译介主要来自日本
四 从译介内容选择来看,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选择具有限定性、随意性、片面性
五 从传播效果与影响来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当时中国传播的范围和社会影响十分有限

第三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第三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大影响
第四节 五四运动的有力推动

第四章 大众传媒: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迅速传播的主要载体
第一节 《新青年》月刊
一 《新青年》的创刊及其演变
二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
第二节 《每周评论》
第三节 《星期评论》
第四节 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
第五节 《妇女声》
第六节 《新妇女》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传播的主要渠道
第一节 日本渠道
第二节 苏俄渠道
第三节 西欧渠道

第六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力军
第一节 担纲传播的领军人物
第二节 对中国妇女运动的探寻与思考
一 妇女解放发生论
二 妇女解放本质论
三 妇女解放意义论
四 妇女解放目标论
五 妇女解放途径论
六 妇女解放力量论
第三节 历史的选择: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引领传播的方向

第七章 批判与扬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与批判
一 从总体上批判和否定了传统封建礼教,全面论证了妇女解放的历史必然性
二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力回击了守旧者在男女社交公开、女子参政、男女同校、生育节制等方面的陈词滥调,反复强调女性要勇于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身解放
第二节 对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批判与扬弃
一 在整体上批判资产阶级女权主义错误,论证了“女子问题,离不开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二 运用唯物观分析女子参政、就业、教育、社交公开等各个具体问题,只有进行社会革命,这些问题才能根本解决,妇女才能获得根本解放
第三节 对无政府主义妇女观的批判与扬弃
第四节 形形色色妇女解放思想流派的分化与流产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传播的特点、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传播的特点
一 传播条件:“外合乎世界潮流,内合乎社会状况”
二 传播主体:以具备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主
三 传播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四 传播方式:媒介与团体相互交织
五 传播对象:针对性强,注重向广大女工传播
六 传播效果:社会影响更加深远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传播的意义
一 开启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 为中国妇女运动纲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 孕育了一批坚定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四 为妇女运动提供了科学指导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一 注重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 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 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 立足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