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学科视野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5233197
  • 作      者:
    熊秋良,等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一书包括政治动员、政治认同、社会记忆、基层政治、两岸关系等五个单元。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战时财政动员体系,塑造劳动英雄,解放妇女运动,有效地动员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革命,也实现了政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早期先进分子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接受与思考,民国时期党治文化下的公民宣誓,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组织的“吐故纳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政治认同的特点。从历史学的视角来看,重要历史人物的社会记忆、符号界定以及各种纪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表达政治理念和增进他者认同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次全国普选、烈属抚恤工作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等基层政治的深刻变化,赋予了新生政权以优越性与合法性。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2008年以来,社会组织的兴起促进了两岸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国家认同,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来编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主要论述了中国道路的目标设计、政策选择、话语权建设以及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在“政党与政治建设”单元,主要选取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府职能和反腐败问题研究方面的文章;在“经济与社会建设”单元,主要选取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公共财政政策等社会热点方面的文章;在“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单元,主要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一书包括四个单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单元,主要选取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研究”单元,选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成果;“中国当代德育思想研究”单元,注重选取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德育如何实现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西方德育思想研究”单元,选取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西方公民培育理论、情感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对中国德育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跨学科视野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
  2.建立“和俄一致的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1921年1月19日,陈独秀在广州公立法政学校发表了长篇演说,主题为《社会主义批评》,其第三部分内容为“应讲何种社会主义?”。他对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和行会社会主义提出了批评,并且以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主张为例,对国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张从事选举运动,俄国共产党主张绝对的阶级战争。“马格斯底著作无一不是主张无产阶级对于有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没有一句主张采用议会政策的,可惜自称为马格斯派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竟然忘记了。”并对考茨基著书批评俄国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批评,他引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和《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合理性,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的主张,并认为俄国共产党所依据的国家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而社会民主党所依据的国家是有产阶级的国家。认定“只有俄国底共产党在名义上,在实质上,都真是马格斯主义,而德国底社会民主党不但忘记了马格斯底学说,并且明明白白反对马格斯,表面上却挂着马格斯派的招牌”②。正是有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实践,苏维埃工兵农政权的建立,使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有了感性和直观的认识,使他们在思考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过程中,选择了俄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对其中原因,陈独秀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其一,中国的改造与存在,大部分都要靠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帮忙。
  其二,国内资本阶级虽幼稚,但国外资本主义的压迫人人都知道,因此阶级战争的观念确是中国人应该发达的了。
  其三,国内政治腐败,代议民主政治已破产。
  其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回答了应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他们旗帜鲜明地表示要以俄为师,不赞成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内涵: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领会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因此,陈独秀进一步地指出:“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无产阶级非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不可,要造成这样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都非有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做无产阶级底先锋队与指导者不可。”
  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期间,高度关注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党、国际共产党活动,对于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样进行了深刻的思考。1920年8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的建党主张。他指出,改造世界的对症之方就是社会主义,进行阶级战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俄国就是明证。因此,他主张:“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而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蔡和森认为需要四种利器,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神经中枢,是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来看,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在对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他希望“中国于二年内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因此,他建议毛泽东“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并自信“有九分对”。他甚至主张将来建立的中国共产党要学习布尔什维克党,到职业机关、议会机关,去做工,办事,当代表,做议员,组织革命的团体,使革命的势力遍布全国,从而取得成功。这说明,蔡和森已经对中国的共产党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明确提出建立列宁式政党的第一人。
  李达也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通过阶级争斗,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劳工专政。因此,就不能不建立一个严密的组织,不能不有一个参谋部,“这参谋部就是共产党”。他并且断言:“无产阶级若没有一个共产党来领导,决不能从有产阶级那里,从那班昏迷的领袖们手里解放出来的。”③而且他指出,大凡一个革命,总是由少数人发动,多数人顺应。少数有革命精神的先组织精密的团体,将革命精神贯彻全体,“以至于成就”。
  ……
展开
目录
一、政治动员研究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财政动员
革命的理想人格——延安时期劳动英雄的生产逻辑
权利抑或责任——革命情境下妇女解放的行动逻辑

二、政党认同研究
十月革命后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接受和思考
“正心诚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民宣誓刍议
交心运动的政治学分析——基于政党认同的视角
吐故纳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化研究

三、社会记忆研究
论民国时期中共对孙中山符号的界定与阐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逢十”诞辰纪念活动研究
魂归何处?——围绕秋瑾的记忆博弈

四、基层政治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层选举与政治传播研究
1949-1952年烈属抚恤工作初探——以苏南地区为考察对象

五、两岸关系研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思维的理论分析
两岸社会组织:跨两岸社会的生成机制探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