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徐瑾的新书《趋势:洞察未来经济的30个关键词》, 30个关键词既是经济基础知识,也是读懂中国现实问题的钥匙,后疫情时代,国家与个人的命运联系更加紧密,读懂财经大势,才能把握个人命运。本书在分析中国经济的基础上,提炼经济学知识,帮助读者构建经济通识体系,既是学习经济知识的科普读物,又可以洞察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
本书是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徐瑾为读者量身定制的经济入门,同步上线音频课程,推出当月即进入全国知识付费30强。作者有学者的功底,又具媒体的敏锐眼光,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筛选出30个关键词,从历史角度追本溯源,从宏观角度理清脉络,落脚于大众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直击经济生活的痛点,分享解决方案。
人民币:保量与保价的双重博弈
这一章我谈得会更具体,和你的生活关系更大。先从人民币开始说起。
这几年,人民币改变了此前升值的态势,连续走低,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创下最近十年低位。人民币为什么走低?除了美元短期走高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外,放在长时段里来思考,这一答案的线索会更为清晰。
这首先是对过去单边升值的市场修正。2010年年末以来,人民币一路走高,直到2014年年中升值至1美元兑换6元人民币的最高点,之后开始出现贬值趋势。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2019年8月5日,人民币汇率破7。汇率变化,对中国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背后,无论是“买买买”还是各类企业出海的经济图景,都对应着中国居民的购买力。
其次,更长远一点思考,不仅应看到人民币的贬值,也应该梳理清楚汇率制度的变化。中国过去巨大的贸易顺差,在给中国带来不少国际压力之际,也使得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取得了一些进展;随后,随着人民币的贬值趋势开启,2015年“811汇改”,紧接着人民币加入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机制基本形成,即“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制度初步成型。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内嵌了人民币贬值预期,使得贬值不可避免。事实上,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只是一种制度设计,其优点是使得人民币汇率更为透明。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并不是贬值的根源,只是贬值的表象。恰恰是中间价机制的推出,使得人民币在岸市场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关注。
还有一种说法也很流行。很多人认为,人民币贬值压力来自外部,如贸易战等问题,其实人民币的未来走势,决定因素还是在内部。
从这个角度理解,对于人民币而言,最核心的决定因素,其实是中国的资产回报情况。只要中国资产回报率高,人民币资产就会维持吸引力,人民币汇率自然也会稳定下来。不过,这需要以中国推进结构化改革为前提。
人民币在纠结,症结在于中国经济的自身问题。与汇率贬值互为镜像的因素,则是外汇储备的流失。根据官方数据,以前的四万亿美元,现在共有三万亿出头。
人民币走低之下,最为难的是央行。为什么?在保持汇率稳定与外储数量之间存在“价”与“量”的取舍,央行的货币政策的腾挪空间随之降低。人民币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汇率与外储的矛盾,人民币汇率趋势,对于未来经济政策也持续构成制约,房价泡沫、过剩产能甚至债务问题等原本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在汇率问题中聚焦,日益联系紧密。进而言之,人民币的问题实际上与经济症结互为表征,汇率走低并不可怕,但是底线在于必须防范因为资本外流而引发的金融震荡。
每当汇率、房价出现波动,总有保汇率还是保房价的疑问,很多读者会问我这个问题,即使专业机构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乐此不疲。这种说法固然直接形象,但是过于简单粗暴。事实上,汇率和资产价格存在矛盾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往往类似跷跷板,中央银行在其中只能平衡,顾此失彼可能是常态,但绝非非此即彼。对于多数人而言,最关心的自然是房价,这个问题非常特别,我未来会谈。
但是就汇率对房价的影响而言,其实房价十分特殊,它不仅是一个慢变量,而且是一个分割市场上的商品,也受到资本管控最大的影响。汇率变化对它即使有影响,恐怕也是滞后被感知到的一个。
回头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基础是什么?每当人民币走低,总有人民币“锚”的讨论,有人说是制造业,也有人说是房地产。这些观点流行之广,与其错误之深,折射出当下经济问题的诸多悖谬。坦白说,人民币本质上说没有锚,现代货币也不需要锚。货币的本质是支付承诺,关乎发行和支付的机构是否信守承诺。
也正因此,人民币的未来,直接说,取决于央行的取舍,间接说,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走势。多数软阶层的身家,还是与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绑定,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关多数人的最大福祉。
对于你而言,应该怎么做?机灵的做法,自然是对冲。在人民币破7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避险资产都涨了,风险资产都跌了,也就是说,人民币下跌,股市下跌,日元涨了,黄金涨了。
人民币贬值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对于一般公众而言,人民币贬值的影响主要是海外消费以及投资决策。如果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公众应该考虑到人民币资产价格的下跌压力,房地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未来难言乐观。
序 言 通过经济,理解个人和国家命运 //
第一章 制度变革:中国经济过去与现在
经济史:大师钱穆透视经济 //
盐铁论:两千年前的国进民退 //
李约瑟之谜:中国近代为什么落后 //
三大红利:中国奇迹的真相 //
1978:科斯边缘革命的胜利 //
第二章 宏观大势:把握中国经济的脉络
“四万亿”:超级凯恩斯主义的现实版 //
L形:“权威人士”定调下半场 //
新周期:想象的复苏 //
人口红利:从计划生育到刘易斯拐点 //
中美贸易纠纷:四十年未有之变局 //
中国第一:从购买力平价到修昔底德陷阱 //
新常态:走出GDP迷思 //
第三章 金融市场:维持刀锋上的平衡
钱荒:市场的“九级地震” //
股灾:国家牛市的终结 //
去杠杆:难在哪里 //
债务危机:韩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 //
印钞:能否救经济 //
金融改革:从日本看中国经济历史“三峡” //
第四章 财富资产:如何守护财务安全
人民币:保量与保价的双重博弈 //
房地产:折叠的阶层 //
房产税:中国经济的灰犀牛 //
学区房:阶层门票之外的本质 //
互联网金融乱象:理财钓愚潜规则 //
养老:谁为你买单,你为谁买单 //
第五章 趋势对策:中国未来如何走
风险:沉默通缩还是喧嚣通胀 //
中等收入陷阱:宁高宁的乐观与楼继伟的悲观 //
法治:依法治国的经济视角 //
创业:首富马云启示录 //
人工智能:谁来保住你的工作 //
趋势:三大变局,相信未来 //
结 语 后疫情时代的政经大趋势 //
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扑朔迷离,普通人的命运前所未有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徐瑾的这本《趋势》从宏观大势讲到技术前沿,从金融市场讲到财富管理,紧扣热点,直面难点,广征博引,娓娓道来,帮助我们认清未来,把握现在。
——何帆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变量》作者
这部《趋势》,从理论到现实、从历史到当下讲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视野宏大,见解深刻,观点独到。既有理论分析,也有现实数据;既有对中国经济现实格局的观察,也有国际经验的历史和逻辑比较。最后,作者还对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的政经大势做了分析和预测,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经济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但如何理解经济问题,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知识。如何能够深入浅出地向人解释中国经济,更是个不容易的问题。因为中国经济的成长中有很多规范经济学也不好解释的逻辑。徐瑾在FT中文网长期的专栏撰写经验,让她在面对公众写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她长期的经济学研究,也对中国经济超出规范经济学框架的问题有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在向公众解释中国经济问题方面,徐瑾此书会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著作。
——施展 知名青年学者、外交学院教授
徐瑾的文字风格,与她说话一样,一直温婉动人、不事张扬。在一个受网络传播影响、媒体和学界的表述越来越习惯于追求刺激的时代,这种克制与内敛,其实,反倒能呈现出一种张力——至少我在阅读她的《白银时代》和《有时》这两本书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徐瑾不仅善于为人们提供一种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而且那种娓娓道来、不焦不躁的论证方法,也更容易令读者心悦诚服。《趋势》是徐瑾近期对历史、制度、国际关系和贸易战,乃至后疫情时代经济大势分析的一部合集……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在这本书中,徐瑾一以贯之地展现了她的价值观,那就是:任何一个人或国家的命运,都与整个世界的变化、发展紧密相连,但受制于认知的局限,所谓“规律”很难被当局者自身识破,毕竟处于当下的人们,总要面对信息庞杂、利令智昏的窘境。往往是在一阵潮水退去之后,我们才能判断下一个潮流的方向。所以,越是理性的人,越有能力摆脱现实情绪的左右,以历史的格局持续地对制度进行研究,既不忽悠人,也绝不被人所忽悠。
——骆新 著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