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指挥家瓦尔特自传:马勒时代的德奥音乐圈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2197096
  • 作      者:
    [美]布鲁诺·瓦尔特
  • 译      者:
    王崇刚
  • 出 版 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指挥家瓦尔特自传:马勒时代的德奥音乐圈》是晚期浪漫主义重要的指挥家之一——布鲁诺·瓦尔特所写的自传。作为二十世纪德国伟大的指挥家之一,瓦尔特被誉为是“把音符凿刻成音我,那温柔与人性的光辉是失落已久的真心”的神一样的音乐家。瓦尔特是马勒的学生和密友,是马勒的时代和他的艺术生涯的重要见证者,也是指挥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人物,足迹遍布欧美各大剧院和音乐厅,与许多管弦乐团和艺术家(如马勒、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等)有过密切合作。作为瓦尔特的自传,《指挥家瓦尔特自传:马勒时代的德奥音乐圈》从始至终都以“自我审视和自我剖析”为叙述主线,无论是儿童期的求学经历,青年期的剧院生活,与数位音乐大师的交友经历等,一直都用平实的语言,通过很多生活中的细节和内心活动描写,刻画出作者平凡的经历,通过勤奋和自制,逐渐捋清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在自己热爱的音乐专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展开
作者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美籍德裔犹太指挥家、钢琴家,德国指挥传统的重要继承人和发扬者。曾创办莫扎特音乐节,指挥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的首演,对布鲁克纳在20世纪的接受史产生过重要影响。1894年首次作为歌剧指挥在科隆歌剧院登台,此后曾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慕尼黑歌剧院音乐指导、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茨堡音乐节。二战爆发前,因受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担任过纽约爱乐乐团的艺术指导。瓦尔特是德奥音乐20世纪的重要代言人,是古典音乐高峰时期的一代传奇。作为马勒的高足和伯恩斯坦的恩师,他被公认为莫扎特、瓦格纳、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等德奥古典音乐的阐释者。
  
  王崇刚(1968-):毕业于兰州大学,同时获得文学和历史学两个学士学位。历任河北日报新闻出版部编辑、文艺副刊部编辑,河北新闻网副总编辑。曾创办古典音乐资讯网站,兼任过国际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Gramophone)中文版编辑主任。长期担任《爱乐》《音乐爱好者》杂志专栏主笔,编著出版过《老唱片》一书(北京现代出版社)。除翻译德国指挥家瓦尔特的自传外,另译有匈牙利钢琴家乔治,齐夫拉的自传《大炮与花丛》(连载于《爱乐》杂志)、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鲁道夫·宾格的自传《歌剧院的5000个夜晚》《连载于《歌剧》杂志)。目前正在翻译柴科夫斯基胞弟——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的《柴科夫斯基生平与书信》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指挥家瓦尔特自传:马勒时代的德奥音乐圈》是晚期浪漫主义重要的指挥家之一——布鲁诺·瓦尔特所写的自传。全书共分六卷,一方面回溯了瓦尔特自己的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涯,另一方面也生动展现了他所处时代的音乐生活、文化氛围和政治背景,例如欧美许多剧场和音乐厅的经营状况,两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的震动,以及希特勒时代德奥艺术家的命运。该书文笔优美,事件详实,可读性很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音乐家传记,将为国内西方音乐研究,特别是音乐社会学、音乐史学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资料,加深当代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认知与体悟。
展开
精彩书评
  ★瓦尔特用平实、洗练的笔法记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指挥生涯,并凭借自己的见闻和体验描绘了19、20世纪之交围绕德奥古典音乐铺展而成的文化网络。他对瓦格纳歌剧艺术的崇拜,对马勒交响音乐的演绎,对战云笼罩的欧洲的文化批评,以及对美国文化语境的融入,无不成为对音乐历史怀有兴趣的一般读者的精彩话题与焦点。更重要的是,瓦尔特的一生贯穿表达了对至美、真诚、良善和幸福的人道主义追求。这不但使他跻身20世纪文化巨匠的行列,更在怀抱艺术理想的后人心中升起一片恒久不灭的音乐曙光。
  ——刘小龙(西方音乐吏学者,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副教授)
  
  ★瓦尔特是德奥音乐20世纪的代言人,是马勒和布鲁克纳音乐的阐释者。他见证了马勒生平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对布鲁克纳在20世纪的接受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也精通莫扎特的交响乐和歌剧,并创办了莫扎特音乐节。该书是一位身处欧洲艺术中心并持续弓}领欧洲艺术风向的指挥家的自传,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史的见证,也是洞见迭出的乐评典籍。瓦尔特对众多德奥音乐经典有超乎常人的理解,他的生平、艺术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品评德奥音乐的度。
  ——康啸(音乐史学者,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副教授)
  
  ★瓦尔特是古典音乐高峰时期的一代传奇,也是马勒的忠实述说者和传播者,是成就了伯恩斯坦的指挥大师,还是一位擅长讲故事的时代记录者。这本书不仅回忆了他无比丰富的生命历程,还真切记录了20世纪前后欧洲的艺术和政治风云。透过瓦尔特的“朋友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如雷贯耳的名人如何生活,在动荡时局中如何抉择。
  ——橙客 (音乐学者,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指挥家瓦尔特自传:马勒时代的德奥音乐圈》:
  我是在1876年9月15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出生的屋子是什么样,我现在记不得了。它坐落在梅恩纳大街,靠近亚历山大广场,属于柏林东北部一个人口稠密的贫民区。两岁时,父母搬到了埃尔萨斯街。我最初的童年回忆,可以追溯到这个平淡无奇但相当整洁、邻里和睦的柏林北部街区。它与附近两条丑陋喧闹的交叉路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两条路给我的印象是阴暗险恶,从街角望去,它们的悠长让人恐惧,却也有令人着迷的地方。人们需要穿过它们和博尔西克车厂才能到达腓特烈大街。腓特烈大街作为南北干线,通向柏林最繁华的菩提树大街,莱比锡人大街,还有更远的美盟广场。当时埃尔萨斯街的居民属于中产阶级下层,他们简单的日用品,在街边小店就可以买到。那个年代,马车是柏林主要的交通工具,它由两匹高头大马拉着,在路上奔跑,车轮的隆隆声伴随着砰砰的金属撞击声。有一路有轨电车穿过埃尔萨斯街,我还记得它尖利、急促、激越的叮当响动。送牛奶的手推车铃声低沉、缓慢、温和,小贩们推着鲜菜和马铃薯穿过街道,粗声大气地叫卖着,破烂商们有节奏地喊着:“破布,烂骨头,废纸,旧鞋!”它们依然萦绕在我耳畔,构成了柏林街头不和谐交响曲的主旋律。
  我家位于公寓楼的二层,包括阳面的客厅和阴面的餐厅、父母的卧室、还有育儿室。厨房由一位什么活都要干的女佣掌管。不管换了多少人,我们都用一个极具柏林特色的名字“明娜”来称呼她。女佣的存在以及房间的数量,似乎能够表明这是个相当殷实的家。然而,勤俭朴素依然是家中风尚。尽管当时(以及日后)我不曾所求无着或陷入贫困,但我还是能非常清晰地记起自家的简朴生活。
  犹太人的小康之家,都讲究平和、友善、有礼。我不记得爸爸妈妈之间曾经吵过架,也想不起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出现过任何粗鲁难听的字眼。我爸爸当时在一家大型丝绸工厂当会计,他积极向上工作了50年,薪水和职位一直在不断提升。他是个内敛但又极靠谱极认真的人。除了工作时间,爸爸只与家人在一起。他早先住在马哥德堡区,此地的方言间或会出现在他很标准的德语中。爸爸是苦孩子出身,在艰苦朴素的环境中成长,身上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他喜欢阅读抒情文学作品、德国古典名著以及莎士比亚著作。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去腓特烈·威尔海姆剧院[Friedrich Wilhelmstadtische Theater]看场话剧,或者去听歌剧,这在当时算是高雅之举。就连尚小的我,也能有幸参与此类让人快乐的事情,分享那绕梁三日的乐曲。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爸爸就喜欢把我抱在怀里,嘴里哼着歌剧里的调调。其中有莫扎特咏叹调的开头,是用德语唱的,比如《费加罗的婚礼》里的“你们可知道”[“Voi che sapete”],《唐璜》中的“只要樽中有酒”[“Finch’han dal vino calda la testa”],诸如此类的歌剧片段。据说我特别爱听(《费德里奥》第一幕里罗科的咏叹调“幸运女神的眷顾经常被出卖”[“Dame Fortune's favors of are sold”]。爸爸还让我得到了古典诗歌的清洌滋养。他喜欢朗诵诗歌,从那些动人的词语中获得快乐,交谈时也旁征博引,特别喜欢引用席勒的诗句。这种做法通常不讨人喜欢,他却乐此不疲,在引经据典的时候,总是饱含激情。那些儒雅的文辞在我尚未完全理解之前就已经在愉悦我的耳朵。
  爸爸妈妈小声交谈时,我会感觉到出现了严重问题或者困难状况,那是爸爸在寻求妈妈的帮助或者建议。我的顽皮偶尔会让家人怒气爆发,然而,这股怒气很快又被我善意的恶作剧转化为笑声。我们家庭生活的主旋律,被家人的和善性格和宁静快活所左右。时至今日,我眼前还能浮现出爸爸妈妈一起坐在沙发上的样子。到了晚上,爸爸从办公室回来,开始享用这一天他的第一顿热汤热饭。一小时前吃过了黄油面包加可可的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期待爸爸能留点好吃的给他们。我们的这些愿望很容易实现,因为爸爸经常会把依然半满的盘子推开,好像已经吃够了。挂在屋顶上的煤油灯,在桌上投下光影。如果灯冒烟的话,屋里会有烟灰。墙上褪色的照片里的人俯视着我们,那是裹着头巾的奶奶和拄着拐杖的爷爷。听到孩子们伶俐的饶舌,爸爸妈妈总是很高兴。爸爸是个爱早起的人,在晴朗暖和的星期天早上,他喜欢6点就带着孩子们,到美妙的蒂尔加藤饭店的帷帐里去吃早餐。在树下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看着草地上的露水,品尝我们自带的抹着黄油的鲜脆三明治(佐餐之物,是爸爸从饭店里叫来的咖啡),这是多么美妙!
  ……
展开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四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五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六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