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彩塑的题材样式和组合上看,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一、二、三层辽塑和大同善化寺的五方佛等塑像,是我国辽朝时期佛教雕塑的典型样式。除了主像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释迦佛三身佛以及弟子、菩萨、天王等群体组合样式,还有以“华严三圣”即卢舍那佛、普贤和文殊菩萨为主像的群像组合;及至辽金之际,又出现了以密宗曼荼罗中的“五方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十四诸天”像的组合样式,并在以往塑像造型的基础上,参以一定的密宗图像因素,如应县佛官寺塔二层四臂文殊造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金代。另外,在辽代中期建立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主佛坛上四隅所安置的四大天王像样式,是我国现存该题材样式的早者。这种四天王分别护持一方的组合样式,在辽末金初所建的善化寺大雄宝殿内,又被安置在密宗佛坛之下,进入了二十四诸神的队列。虽然,在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内,依然延续了四天王分守四隅的样式,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另设天王殿,安置四天王于寺院山门建筑之中,更增添了四天王护持守卫佛国世界以利众生的宗教意味。
山西金代佛寺彩塑的题材组合,除延续前代传统样式,主像供奉有释迦佛、三世佛和三身佛外,又附以弟子、普贤与文殊、胁侍菩萨、金刚、供养人等;另有以文殊菩萨为主像的组合样式;而在应县佛宫寺塔五层的金代塑像,又参以密宗曼荼罗图像,出现了释迦与“八大菩萨”的组合样式。
从山西各地的金代彩塑的题材组合样式上看:围绕五台山佛教圣地的佛寺,多见有“华严三圣”的组合样式,如定襄洪福寺彩塑、应县佛官寺塔四层金代彩塑和太原不二寺彩塑等;而朔州崇福寺弥陀殿“西方三圣”的组合样式,所反映的是弥陀净土信仰的进一步发展。属于净土信仰体系的还可见于太原净因寺塑像。另外,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则以文殊菩萨为供奉主像,更多地反映出文殊菩萨信仰在五台山一带的民众中的流行和普及⑧。其中岩山寺文殊殿的倒坐观音像则是宋以来佛寺塑像中的一种新样式,而其佛台四隅四天王像的安排,与辽代薄伽教藏殿又有所不同,佛坛东西前两隅天王体量较大,后两隅则随倒坐观音像体量明显缩小。而绛州白台寺的塑像组合则更多地带有宋金以来禅宗思想影响的痕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