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滇池流域主要蔬菜花卉作物养分吸收特性(农学现代生物农业)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69513
  • 作      者:
    作者:续勇波//张维理//郑毅|责编:王海光//王好//闫小敏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聚焦于集约化蔬菜花卉产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实地调查摸清主要作物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了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评价、蔬菜花卉田间肥料试验、蔬菜花卉营养生理特性等研究,为建立精准化平衡施肥技术体系提供保障。本书通过调查采样,针对滇池流域高度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的21种蔬菜、9种花卉共计30种作物进行了全生育期生长动态和养分吸收动态监测研究,同时还对11种稀特少花卉的商品花采收期进行了一次性取样调查,研究了它们的养分吸收参数,获得了不同时期植株鲜、干重增长动态及养分含量、养分吸收量、吸收比例、每吨净产品养分吸收量等参数,揭示了这些蔬菜花卉作物全生育期生长动态、养分吸收动态和需肥规律。通过实际生产条件下的动态监测研究,完善了滇池流域主要蔬菜花卉作物营养生理基础研究工作。 本书可为农学、园艺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学生,以及农业生产、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管理人员提供较好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滇池流域集约化农田蔬菜、花卉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富营养化是滇池污染的主要问题
二、农业面源污染是滇池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三、农田氮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过量、不合理施肥是农田氮磷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蔬菜作物过量、不合理施肥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蔬菜营养吸收特性与需肥规律研究现状
一、白菜类蔬菜
二、绿叶类蔬菜
三、甘蓝类蔬菜
四、茄果类蔬菜
五、瓜类蔬菜
六、豆类蔬菜
七、根菜类蔬菜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养分与施肥量
第一节 农田土壤养分含量与丰缺状况
第二节 农田化肥施用量和肥料利用率
一、农田氮磷化肥施用量调查
二、主要蔬菜化肥施用情况及利用率
第三章 主要蔬菜作物肥料效应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条件
二、供试土壤
三、试验设计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施肥对甜椒的肥料效应
二、施肥对西芹的肥料效应
三、施肥对生菜的肥料效应
四、经济效益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设施栽培中生菜养分吸收规律和氮磷肥料利用率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试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二、不同处理对生菜养分吸收的影响
三、不同处理对氮、磷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四、土壤肥力效应与肥料效应比较
五、不同处理对生菜食用部位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六、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五章 蔬菜鲜干重增长动态和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一、调查研究区域
二、采样方法
三、测定项目及方法
第二节 根菜类蔬菜鲜干重增长动态和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
一、心里美萝卜
二、胡萝卜
第三节 白菜类蔬菜鲜干重增长动态和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
一、白菜
二、瓢菜
第四节 甘蓝类蔬菜鲜干重增长动态和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
一、甘蓝
二、紫甘蓝
三、花椰菜
四、青花菜
第五节 绿叶类蔬菜鲜干重增长动态和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
一、西芹
二、生菜
三、莴笋
四、荷兰芹
五、菠菜和豌豆尖
第六节 茄果类蔬菜鲜干重增长动态和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
一、茄子
二、甜椒
三、尖椒
第七节 瓜类蔬菜(西葫芦)鲜干重增长动态和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
一、西葫芦的生长动态
二、西葫芦的养分吸收特性
三、西葫芦不同时期的养分吸收量及比例、速率
四、西葫芦不同时期的养分含量
第八节 豆类蔬菜鲜干重增长动态和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
一、荷兰豆
二、甜豌豆
三、菜豆
第六章 保护地石竹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一、石竹干重增长累积特性
二、石竹养分吸收特性
三、石竹不同时期养分吸收特性
四、石竹不同时期养分含量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七章 其他花卉生长与养分吸收特性
第一节 花卉生长与养分吸收动态
一、海星
二、勿忘我
三、满天星
四、玫瑰
五、鞭尾菊
六、香雪兰
七、洋桔梗
八、百合
第二节 花卉养分吸收参数
一、几种主要花卉养分吸收参数
二、珍稀花卉养分吸收参数
第八章 主要蔬菜、花卉作物营养生理特性
第一节 养分需求参数
第二节 养分吸收动态曲线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讨论
第二节 主要结论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